查看原文
其他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疗规范

指南共识 离床医学 2023-11-22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疗规范
引用: 莫颖倩, 严青, 叶霜, 等.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疗规范 [J] .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10) : 1119-1127.


结缔组织病(CTD)是风湿性疾病中的一大类,属自身免疫病,曾称胶原病。CTD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多为慢性病程,逐渐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对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的治疗有一定反应。随着对CTD的深入认识,可按照独特的病理学表现、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遗传相关性分为6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系统性硬化病(SSc)。早期常有许多共同表现,但不能分类到典型的CTD,通常称为未分化CTD。CTD间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重叠,这种重叠的倾向常与特定的自身抗体谱相关。混合性CTD是典型的重叠性疾病,患者出现手肿胀、滑膜炎、肌炎、雷诺现象、肢端硬化等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伴血清高滴度斑点型抗核抗体(ANA)和高滴度抗U1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阳性,而抗Sm抗体阴性。两项关于混合性CTD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混合性CTD的患病率日本为2.7/100 000,挪威为3.8/100 000,目前尚无我国混合性CTD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混合性CTD并非少见。未分化CTD和混合性CTD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的更新慢于其他确定的CTD,治疗药物缺乏随机对照研究证据或指南推荐,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曾于2011年发布了混合性CTD的诊疗指南1],其中包括了混合性CTD、未分化CTD和重叠综合征的诊疗规范。近年基于治疗药物更迭及治疗理念的更新,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借鉴既往指南和国内外高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提高国内临床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一、未分化CTD


未分化CTD通常指患者出现某些CTD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尤其是雷诺现象、关节痛、肌痛、食管功能失调,同时有自身免疫病的血清学证据,如ANA阳性,但不符合任一确定CTD的分类标准,因此未分化CTD曾被认为是CTD的早期阶段。然而,前瞻性研究发现仅30%的未分化CTD患者在3~5年后最终会进展为某种确定的CTD。若未分化CTD患者在出现症状12个月内未进展为某一确定CTD,大多10年后仍保持未分化状态,故目前多认为稳定期未分化CTD可能是CTD分类中一种独立的疾病。

(一)临床表现




1. 早期未分化CTD:

对早期未分化CTD患者,未分化状态指的是“不完整”“非典型”或“轻微”的疾病表现,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或症状出现数年后进展为明确的CTD。未分化CTD进展为CTD的患者中,SLE是最常见的诊断(约占20%~60%)。进展可能发生在未分化CTD症状出现后的第一个1~5年内,但亦有一些进展发生在5年后。因此,对症状初发的早期未分化CTD患者,临床应随访监测。


一些特定的临床表现组合能预示未分化CTD进展为某种确定CTD的可能。如,多关节炎伴抗U1RNP抗体阳性易发展为混合性CTD,口眼干燥合并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易发展为干燥综合征,雷诺现象合并核仁型ANA阳性易发展为SSc,多关节炎合并高滴度类风湿因子易发展为RA,发热或浆膜炎合并均质型ANA阳性或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易发展为SLE。


2. 稳定期未分化CTD:

经过长期的争论,目前已普遍接受稳定期未分化CTD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一项对665例未分化CTD患者的5年随访研究显示,仅34例进展为确诊的CTD,而95%的患者仍为未分化CTD。1999年Mosca等曾初步推荐稳定期未分化CTD的分类标准:至少一个CTD的临床表现,ANA阳性,病程至少3年。尽管各项队列研究在病例定义和观察期上存在差异,但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仍为雷诺现象(6.3%~58.8%)、关节痛(37%~69%)/关节炎(15.2%~33%)、皮疹(光过敏17%~40.5%,颊部红斑3%~25.3%)和轻度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10%~25%,贫血12%~30.4%,血小板减少5.1%~11.3%),而血清学表现往往是单一特异性的ANA阳性,多见抗SSA抗体或抗RNP抗体阳性。


危及生命的情况和严重器官受累(如肾脏或神经系统表现)仅偶见报道,但可出现中重度间质性肺炎。高达88%的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符合未分化CTD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临床症状稳定,仅需低强度的治疗。


(二)诊断

目前未分化CTD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多采用1999年Mosca等提出的未分化CTD初步分类标准,即:提示CTD的症状和体征,同时伴ANA阳性(2次不同时间检测ANA≥1∶80),但不符合任一确定CTD的分类标准。


其后,Mosca等又指出该分类标准的局限性,包括不能诊断非常早期的未分化CTD,亦不能排除典型CTD的早期阶段,因此在2005年又补充了未分化CTD的排除标准:(1)临床排除标准:蝶形红斑、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盘状狼疮、皮肤硬化、向阳性皮疹、Gottron疹、侵蚀性关节炎;(2)实验室排除标准: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SSB/La抗体、抗Jo-1抗体、抗Mi-2抗体等出现一种或以上阳性。这些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对确定的CTD有较高的特异性,故该排除标准仍需大样本的队列研究来确认。临床上未分化CTD与确定的CTD早期阶段有时很难鉴别。在CTD早期,可能有一个或两个可疑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常难以确诊。此时,未分化CTD可能是最恰当的诊断。


考虑未分化CTD时需注意排除骨关节炎、滑囊炎/肌腱炎、肌筋膜疼痛和纤维肌痛,且需与其他可能导致持续性关节炎、发作性关节炎、肌肉疼痛/无力、雷诺现象的疾病进行鉴别。当临床出现雷诺现象、近节指端硬化、间质性肺病、食管动力减退、三叉神经病变、手肿胀等表现,针对U1RNP、U2RNP、U3RNP、U4RNP、U5RNP、核仁纤维蛋白、信号识别颗粒(SRP)、PM-Scl、RNA聚合酶、Ku、Th等抗原的自身抗体阳性,则考虑潜在的CTD,需随访及给予相应的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随着SSc、SLE等分类标准越来越注重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很多既往归类于未分化CTD的患者可能会被重新分类至SSc或SLE。加上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等新概念的出现,诊断未分化CTD的患者将会有所减少。


(三)治疗

未分化CTD的治疗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据或指南推荐,其治疗按照构成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表1)。由于早期未分化CTD有可能在症状出现后的第一个1~5年内进展为某一确定的CTD,故应定期重新评价诊断和调整治疗策略。



二、混合性CTD


混合性CTD 通常指患者出现手肿胀、滑膜炎、肌炎、雷诺现象、肢端硬化等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伴血清高滴度斑点型ANA和高滴度抗U1RNP抗体阳性,而抗Sm抗体阴性。混合性CTD可出现SLE、RA、SSc和炎性肌病的重叠表现。各种重叠表现很少同时发生,而是在数月或数年间序贯出现。混合性CTD的概念于1972年由Sharp等首先提出。由于部分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转变为某种特定的CTD,如SSc、SLE、RA、PM、DM,故混合性CTD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抑或SSc或SLE的一个亚型一直存在争议。至2014年,混合性CTD作为独立疾病的概念得到确立,有数据显示,抗U1RNP抗体具有重要的致病作用,特别是在雷诺现象、食管运动障碍及肺动脉高压方面。


混合性CT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免疫学和遗传学相关因素参与发病。免疫学机制包括异常活化的B细胞产生高滴度抗U1RNP抗体及抗U1-70 000抗体,U1-70 000是早期主要的免疫原。外周血中存在抗U1-70 000抗体反应性T细胞及T细胞的异常活化,U1-70 000抗原的凋亡修饰及针对修饰抗原的自身免疫均参与混合性CTD的发病。抗U1RNP抗体可与内皮细胞结合并引起内皮细胞活化和破坏,从而导致雷诺现象等血管性疾病;其还可以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并诱发肌炎、关节炎等。遗传学机制包括混合性CTD患者的疾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和HLA-DR154-61显著相关,未发现与SLE(HLA-DR3)或SSc(HLA-DR5)相关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单倍型。目前尚无我国混合性CTD确切流行病学资料,但混合性CTD并非少见。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



(三)鉴别诊断



(四)治疗

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据或指南推荐,对混合性CTD的治疗推荐仍基于SLE、RA、PM/DM和SSc的传统治疗方法,按照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表1)。大多数的症状是间歇性的,且对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有效,如无菌性脑膜炎、肌炎、胸膜炎、心包炎和心肌炎。激素常需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包括甲氨蝶呤、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霉酚酸酯。另一方面,肾病综合征、雷诺现象、畸形性关节病、肢端硬化和周围神经病通常对激素耐药。肺纤维化病变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不敏感,但严重患者亦可用环磷酰胺治疗。对激素治疗无效的血小板减少、难治性肌炎或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考虑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和/或利妥昔单抗治疗。利妥昔单抗对一些重症难治性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患者有效。对难治性混合性CTD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结合上述药物治疗。

抗疟药在伴有心脏分支或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中慎用。有别于SLE,尚无证据支持抗疟药(常用羟氯喹)可作为混合性CTD的基础免疫调节治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在混合性CTD中的应用尚有争议。与SLE相似,有报道依那西普可加重混合性CTD。


(五)预后

具有高滴度抗U1RNP抗体的混合性CTD患者,较少发生严重肾脏疾病和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损害,故混合性CTD的预后优于SLE,但重要脏器受累者预后差。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与病死率增加有关。因此,进展型肺动脉高压、心脏并发症、合并感染是混合性CT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需常规、定期评估肺动脉压力等,及早发现病情,因为早期干预是有效治疗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总之,大多数混合性CTD患者预后相对良好,但重要器官的受累程度最终决定该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诊疗要点




附录



1. SSc重叠综合征:


SSc常重叠一种或多种CTD,多见于无皮肤硬化型或局限性皮肤型(如CREST综合征或不完全性CREST综合征)。SS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预后通常好于单纯SSc患者。SSc重叠综合征常与特定的自身抗体相关。

2. 肌炎重叠综合征:


肌炎重叠综合征尤其是与SSc重叠,较典型的PM或DM更为常见。一项对100例法国和加拿大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60%的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存在重叠综合征,据此提出肌炎重叠综合征的临床定义和自身抗体定义,即符合Bohan和Peter分类标准中的任意一种炎性肌病,同时至少合并一项具有重叠特征的临床表现或自身抗体。



区别典型的PM、DM与肌炎重叠综合征,对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因为PM往往为慢性病程,50%的患者对激素初始治疗不敏感;单纯的DM并不总是呈现慢性病程,但多数对激素初始治疗敏感。而肌炎重叠综合征(常伴有SSc表现)几乎对激素治疗有效,约90%的反应率。肌炎重叠综合征可依据自身抗体分亚型:抗合成酶抗体、抗SRP抗体和抗核孔蛋白抗体阳性是激素抵抗型肌炎的标志,而抗U1RNP抗体、抗PM-Scl抗体或抗Ku抗体阳性则为激素敏感型肌炎的标志。


3. 狼疮重叠综合征:


与SSc重叠综合征不同,能明确界定的狼疮重叠综合征较少见。SLE多表现为特定的脏器损伤(如肝炎、睾丸炎和胰腺炎等)。常见的狼疮重叠综合征有两种:



好记性不如点个赞!收藏起来以防忘记哦!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