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医生面前谈内卷,你还是太年轻,你还不够格!

聊斋志医 离床医学
2024-08-28

在医生面前谈内卷,你还是太年轻,你还不够格!


培养一个医生需要多久?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


亮眼的学历只不过是三甲医院的敲门砖,要想成为顶级的医生,还得继续升级打怪。


医生的职称又分四级: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主任医生。


升一级至少需要5年,做到主任医生就要15年。


那么毁掉一个顶级医生需要多久呢?


一个人,一把菜刀,几分钟就够了。


去年,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生陶勇,被自己的患者拿着菜刀砍伤了左手,从此,他再也拿不起手术刀了。



天才医生的陨落让人唏嘘,同时也牵扯出背后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


医生这个行业,被赋予了太多的神圣称号,这几年因为疫情,这个行业的关注度更是被推到了顶峰。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医生,一方面觉得他们是白衣天使,另一方面可能又觉得他们不近人情、高冷得很。


之所以会有这么两极分化的印象,还是因为大家不了解。


最近热播的《令人心动的offer3》或许可以给大家一个观察的窗口,嘉宾不仅请来了陶勇医生,弃医从歌的周深、毛不易也在其中。



虽然综艺节目难免有戏剧成分,但呈现出的现实内容,也够大家消化一会了。


小白看完几期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卷”,这种卷是丧心病狂的,其他行业在医生面前就是弟弟。


想要在三甲医院留下来,首先学历得是博士。


从众多博士的简历中筛选出70多人,再从70多个人中,选出10%,也就是7个人进入下一轮面试。


面试主要是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之后还要通过笔试和心理测试,最终的录用名额只有一个。


七十分之一,这是什么不见血的鱿鱼游戏……



好在节目不用这么卷,请来的几名医学生有学霸也有普通娃。


不过甭管你初见面时说得多好听,进入医院后一场考试排名,就能让人丢掉优越感,精英滤镜全给你打碎。



临床也不同于科研,需要和病人深入接触,理论知识再强,和实际联系不起来也白搭。


博士后的刘畅就属于科研型选手,临床经验为0,带教老师只给她看了一张心电图,就开始发问。



刘畅完全招架不住,一脸懵。


反而是旁边有临床经验的高尚同学,回应到了关键点上。


在病人面前,书本上的知识根本不够,因为医生所要面对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


以前是学霸,现在就是菜鸟,身上的光环瞬间荡然无存。



作为职场菜鸟,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懂,所以就会事事多做一点。


然而,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地方,做得多不一定就是好事。


带教老师让李不言去收一位新病人,而他给这位老奶奶做了全套的神经系统检查,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


老奶奶都整无奈了。



带教医生长叹一口气,出门说了句“孩子真老实”。


演播室的周深也直呼“莫搞了”。



显然,有经验的医生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测试,只根据病人的主诉做几个关键检查。


因为翻来覆去地折腾病人也很累,老奶奶没有拿拖鞋砸李不言头上都算脾气很好了。


刚来的实习生,不要说治病救人了,就连和病人沟通都很困难,聊了半个多小时,还不知道病人的基本情况。



汇报PPT时,声音小一点,就会被主任医生一顿吼:喉咙响一点。



好不容易应付完了大佬们的一连串死亡发问,自我感觉良好时,马上又被泼一盆冷水。



查房的时候,肝胆胰内科的汪苇杭就遭到了打击。


带教医生问他病人情况,他一脸茫然,于是开始糊弄:这个房间里的病人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


隔着口罩,都感受到了老师的无语。



果不其然,查完房后,汪苇杭被重点批评。


自尊心受挫的他决定恶补,于是凌晨3点他还在加班看资料。



对于刚开始工作的医生来说,加班是常态。


因为他们不光要应付带教老师们的随时发问,还要兼顾学习临床知识。


同时,同龄人的优异对比、学霸自带的骄傲属性也不允许他们掉链子。


有一个段子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看看这些医学生们的状态变化,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让普通观众直面医生们一路走来的不易,或许会在以后的治疗场景里少一些摩擦,多一些信任、支持和配合。


这可能是《offer3》最正向的现实意义。


小白记得节目刚开播时,各位素人选手的学历受到了很大热议。


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寻常印象里,医生的学历接地气,患者的生命就容易接地府。



有人的学历值得仰望,也有人相比之下逊色不少。


这次的拍摄地点是一个三甲医院,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位的学历可能连初选都过不了。



的确,综艺不同于纪录片,是需要看点和讨论点的,个体的参差是最好的话题。


第一学历较为落后的高尚等人在后续很大可能会被淘汰。


但我想,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要知道中国的医疗体系极其庞大,乡镇医院、县医院、市级普通医院……


站在顶尖的医生也只有少数,很大程度上,地市的医疗系统,是靠着很多个“高尚”撑起来的,这些人才是万丈高楼的第一块砖。


正如陶勇医生说的:我所理解的“好医生”,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各有所长,协同运作的团队,小到一个科室成员,大到一个国家体系。



说得真好。


不知道哥迷里有多少医疗从业者,小白在这里向你们致以衷心的敬佩,祝福你们一切都好。

文章来源于新闻哥 小白

好记性不如点个赞!收藏起来以防忘记哦!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离床医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