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知多少?掌握这30条!
“导尿”知多少?掌握这30条!
1、为尿潴留患者引出尿液,减轻痛苦;
2、协助临床诊断,留尿做细菌培养、包括普通细菌培养和膀胱灭菌尿培养;
3、膀胱病变,如神经源性膀胱,膀胱颈狭窄 时用以测定残余尿量以及膀胱容量和膀胱压力;
4、膀胱病变诊断不明时,注入造影剂、膀胱冲洗、探测尿道有无狭窄;
5、抢救危重患者时正确记录尿量,以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判断休克是否纠正;
6、为尿失禁和会阴部有伤口的患者引流,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并训练膀胱功能。
7、外科围手术期,手术时间>2小时、盆腔手术、术中可能会大量输液或使用利尿剂的患者。
1、使用前评估患者对乳胶制剂是否有过敏史,如过敏者禁忌使用乳胶导尿管导尿。
2、严重尿道炎症及狭窄、急性前列腺炎、怀疑钝性或穿透性外伤有关的尿道断裂者禁用。
有3个狭窄部:尿道外口、膜部、内口
有2个弯曲:耻骨前弯和耻骨下弯
男性尿道长度18-20cm,口径0.7cm-0.9cm;
女性尿道长度3-5cm,口径0.8cm-1.0cm。
导尿管的长度:在我国,通常情况下导尿管的长度只有儿童和成人的区别,儿童的导尿管长度在25cm左右,成人导尿管的长度在35~40cm。
导尿管插入尿道20~22cm,见尿液流出再插入1~2cm
导尿管插入尿道4—6 cm,见尿后再插入1 cm
书籍广告
用无菌纱布固定阴茎并提起,使之与腹壁成60°,将方盘置于孔巾口旁,嘱患者张口呼吸,用镊子夹持导尿管对准尿道口轻轻插入。
男性导尿过程中,耻骨前弯消失,利于插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到达尿道狭窄部时,切忌用力过猛过快而损伤尿道黏膜。
尿管是通过尿道外口插入,一直至膀胱内,尿管前端有气囊卡于膀胱颈处,起固定尿管作用
对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患者,第一次放尿不得超过1000ml。大量放尿可使腹腔内压急剧下降,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内,导致血压下降而虚脱;另外膀胱内压力突然降低,还可导致膀胱黏膜急剧充血,发生血尿。
常见的有聚氯乙烯(PVC),乳胶类(包括硅化乳胶导管),硅橡胶类,以乳胶类及硅橡胶类为主。
①聚氯乙烯(PVC)材料导尿管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容易引起过敏,且材质较硬,插管时容易使患者疼痛,易造成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由于价格低廉,多用于间歇导尿的患者。
②乳胶材料导尿管
由于天然橡胶制成的乳胶是一种柔韧性的材料,是制作导尿管的常用材料,但它有易引起不适和快速结痂等缺点,局限于短期留置导尿。
③硅胶材料导尿管(硅橡胶导尿管)
生物相容性好,导管表面光滑,对尿道粘膜损伤及刺激反应小,无粘性,可减少粘附,壁薄,内经相对大,流速快。适合长期使用,可应用于预期留置导尿管超过2周的患者。
1、耻骨上膀胱造瘘
①急慢性尿潴留:导尿管不能充分引流尿液时。
②尿道原因:尿道梗阻、狭窄,尿道解剖异常;复杂的尿道或者腹部手术;反复出现导尿并发症患者。
③患者意愿:患者出于乘坐轮椅或性生活时自主选择。
④经常污染导尿管的大便失禁患者。
2、间歇导尿
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或盆腔放疗后出现膀胱排空障碍、反复尿路感染的患者,有一定的自我操作能力,患者自我间歇性导尿或家人进行间歇性导尿。
3、男性体外尿套
对于能够合作的、没有尿潴留或膀胱出口梗阻的男性患者,考虑使用体外尿套引流替代留置导尿。
4、尿垫仅用于轻微尿失禁的患者,短期收集尿液,防止皮肤损伤
①婴儿隔尿垫:舒适度佳,透气不闷湿,防水、易干。
②成人纸尿裤: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纸尿裤。
1.气囊导尿管
不需要胶布固定,有利于会阴护理,能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降低感染发生率,因此气囊导尿管是临床上采用最普遍的一种导尿管。
2.金属导尿管
普通导尿管和球囊导尿管可以留置,但对于下尿路梗阻、膀胱造瘘、膀胱穿刺排尿的病人,需采用金属导尿管导尿,但因其内芯为金属,损伤尿道的可能性较大。
3.组合导尿管
在传统球囊导尿管内配备硬质、空芯、有侧孔的导尿套管芯,它既具备球囊导尿管可留置、固定牢的优点,又有金属导尿管导向性好、导向强度大的优势,而且克服了金属导尿管易形成假尿道和损伤尿道的缺点。
1.单腔导尿管
2.双腔导尿管
3.三腔导尿管
4.多腔导尿管
5.特殊类型尿管
前列腺注射药物、前列腺止血,膀胱注药,灌注冲洗造影等。
乳胶导尿管:留置时间为1周左右。
乳胶导尿管硅化导尿管:推荐留置时间7d,但是不超2周。
硅胶导尿管:硅胶导尿管推荐留置时间为28-30天。
①抗菌涂层导尿管
主要包括银离子涂层和抗菌药物涂层导尿管。银离子涂层导尿管可降低住院患者短期导管置入期间(<1周)尿路感染的风险(CAUTI),抗菌涂层导尿管可降低短期导尿管置入期间(<1周)无菌症状尿风险(CAASB)。但抗菌涂层导尿管引起的耐药性和副作用,其使用的稳定性、有效性、安全性等仍待进一步优化。
②亲水涂层导尿管
亲水涂层的主要成分是医用级聚乙浠呲咯烷酮。亲水涂层导尿管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润滑性、生物安全性。能够降低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和镜下血尿的发生率。
③硅胶涂层/硅乳胶涂层导尿管
是乳胶尿管的内部和外部涂有硅胶的涂层。该导尿管具有乳胶导尿管的强度和柔韧性及硅胶导尿管的耐久性和减少结痂等特点。
常见润滑剂有4种:
a.水溶性润滑剂;
b.含抗生素的水溶性润滑剂;
c.含麻醉性利多卡因/利诺卡因的水溶性润滑剂;
d.含麻醉性利多卡因/利诺卡因和抗生素的水溶性润滑剂。
1.常见的有两种类型:直头型导尿管 常用适用范围广。弯头型导尿管 主要适用于尿道狭窄或前列腺增生患者。
直头型导尿管:
对男性、女性和儿童患者均适用,尿液由导尿管的2个引流开口流入导管腔。
弯头导尿管:
相比普通导尿管可轻松通过梗阻区域,主要适用于尿道狭窄或前列腺增生患者。
1.导尿管的单位:导尿管直径尺寸以Ch或CH计量,以法国的测量标准(F,Fr或FG)来标识导尿管外径的尺寸。1mm=Ch3/F3,常见的导尿管的尺寸为6-24Fr(1mm=3Fr)
2.导尿管选择:6~12 Fr 适用于儿童,10~16 Fr 适用于成人(男性10~14 Fr,女性14~16 Fr)。
①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情况等选择合适型号、材质的导尿管, 以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②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尽量使用对尿道刺激小的硅胶导尿管。
③使用型号尽可能小的导尿管,并与引流袋相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尿道损伤。
④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导尿管。
气囊扩张有注入气体或液体2种方法,囊内注入液体优于气体,液体应以蒸馏水、无菌注射用水为佳,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属于晶体溶液,在囊内易形成结晶造成拔管困难。若囊内注入气体则易引起气体泄漏,致气囊塌陷,起不到固定作用,另外气囊充气后在尿液中易上浮,与尿道内口贴合不严密,易引起漏尿。
导尿后出现血尿,通常是由于在导尿过程中前列的水和尿道受到插入导尿管的挤压损伤而发生,可自行缓解。少部分是尿管气囊部未完全进入膀胱(尿管有尿液流出)而注水,前列腺被扩裂所致,须抽出气囊水将尿管气囊部完全进入膀胱再注水。
①若血尿不能自行缓解,首选鼓励患者多饮水,通过尿液冲洗膀胱。
②若血尿加重,为避免形成血块阻塞尿管,可通过三腔导尿管进行膀胱冲洗。
③若血尿持续不能缓解,可以进行手术止血。
①留置导尿管后发生尿液从管腔与尿道间隙漏出,注意有尿管阻塞,可调整导尿管,若没有缓解应更换新的导尿管,如之前是用细尿管(F10~14),型号应比之前大2~4F。
②若尿液外漏是由于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无抑制性收缩所致(多为膀胱颈受尿管刺激),可使用M-胆碱受体阻断药(索利那新、托特罗定等)缓解尿液外漏现象。
1)原因:①导尿管膨胀,②阀门损坏,③通道堵塞。
2)解决方法:①首要处理是在连接处切断导尿管与气阀(即球囊端口)。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尿道创伤的可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气囊内液体排空后再拔出导尿管。②如果切断气阀不能排空气囊,可在超声显像下用针在耻骨上穿刺,扎破气囊。拔管后应检查气囊是否完好,膀胱内有无残留气囊碎片。
1.尿管要保持通畅,连接紧密,把导尿管妥善固定于大腿部,注意不可牵拉,不可折叠。
2.患者卧床时导尿管固定于床旁,不可高于卧位水平。
3.走路时导尿管固定于衣服下摆低于膀胱位置,防止逆流感染。
4.患者每天保证2000ml饮水量,以增加尿量,防止感染。
5.患者衣物有污渍及时更换,每天清洁会阴部及尿管前端。
1.普通引流袋:这种引流袋比较常见,价格低廉,也是临床通用的引流袋。
广泛应用与连接尿管、各种引流管如腹腔引流管、伤口引流等,一般容积为为 1000 ml。多用于普通病房的一般病人。
2.抗返流集尿袋:如抗返流尿袋能有效防止尿液倒流,预防逆行感染。
与普通的集尿袋(引流袋)相比,在与尿管的接头处有一个抗返流装置,质地较硬,可抗扭曲,一般容积为 2000 ml,可减少放尿次数,减少感染风险。
3.子母式集尿器:价格较贵,多用于需要精密计算尿量,严防泌尿系感染的重症监护室危重病人。
能准确记录患者每小时尿量,方便观察患者出入量。能有效防止尿液逆流,减少放尿次数,预防泌尿系感染。
通常每周更换集尿袋 1~2 次,精密集尿袋 1 次/周。若有尿液性状、颜色改变,需及时更换。需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不可硬性规定。
1、关注尿量,成人24小时尿量约1000-2000ml,如果24小时尿量<400ml或每小时尿量低于17ml,为少尿,每日尿量<100ml或者12小时完全无尿,为无尿;
2、观察颜色:正常尿液是淡黄透明色;
3、气味:新鲜尿液尿内有挥发性酸,当尿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因尿素分解产生氨,而有氨臭味。
(注意:出现尿量、颜色、气味异常时,尤其是少尿及无尿时请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当尿液达到尿袋的2/3时就应该倾倒尿液,倾倒时尿袋的高度不能高于尿道口,注意倒尿时将蓝色盖子往下拉即可,倒完及时将蓝色盖子向上回收,尿袋不可放置于地上,以预防尿液反流引起逆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