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比《李焕英》更动人的情感佳作

2021-02-25
《孤味》,独沽一味。
 
电影《孤味》中的林秀英,是鱼市场商贩熟称的“林小姐”,是在车站接孙女的“阿嬷”,也是四个女儿的母亲,她还有一个长久未被叫及但始终坚持的身份——“陈太太”。

正是这不同的身份与角色,构塑了林秀英的七十年,也呈现了一个家庭中的情感纠葛,以及每个家庭中相似的细碎与光影。
 
对于林小姐而言,“孤味”不仅是那道让她从路边摊做到餐厅的炸虾卷,“孤味”也是七十年来一个人拉扯一个家庭的孤独与心酸,以及七十年后丈夫以逝世者身份突然“回来”的情绪感染与情感撼动。

于她而言,所谓的“孤味”,其实是万千情愫思绪所起且所及的那个“一”。

 
平淡之味

影片在林小姐处理丈夫丧事过程中的选择与情感变化的主线基础上,辅助以她与女儿、孙女以及蔡小姐之间的支线,加之诉诸于回忆的插叙,以细节铺陈推动情节发展,在结构与剧本的处理上都较为干净。
 
真实、细腻、温柔,没有起承转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起伏。正如其名,电影《孤味》平淡但细腻隽永,在家庭故事的文本之上营造出了一种现实审美感。

影片对于家庭题材的丝丝入扣,以一个家庭故事映衬着千万个独特却又类似的情感纠葛,又将平淡普通的故事叙述得那么不普通。
 
正是借助如此平淡但又细腻的家庭故事,影片再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一个由族系与伦理勾连起来的传统中式家庭文化。影片中,不同角色的退出、介入与回归,不断构筑着这个家庭内部的私隐,也铸就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纠葛。

关爱与包容、隐忍与龃龉,最为平凡的关系形塑着难以剥析的情感。也正是这样熟悉且正在发生中的情感关系,让影片故事充满着很强的在地感与贴切性,触动着观者的感官与心弦,以及回味无穷中不断被搅动的神经。

 
母亲林小姐含辛拉扯家庭,在寿宴之时不得不面对等候了几十年的丈夫陈伯昌的逝世,以及陪伴着丈夫度过后半生的另一个人蔡美林。

家中的大姐陈宛青渴望当一个自由的风筝,但无奈癌症再次复发;二姐陈宛瑜成为了家庭与世族予以期盼成为的人,但却坚持要让自己女儿去往更高的地方发展;小妹陈宛佳在家人隐瞒式的保护中成为了与父亲和蔡小姐联系最多的人。

以及由于家境困难小时候便被过继出去的三姐何晴眉的出场,成为影片中一个亮点与细节的同时,也让这个家庭的变化与成长更为意味深长,与之有关的人物的情感也更具张力与厚度。
 
借助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影片呈现出来了一个从个体到家庭并延展到社会的关系图谱。层层关系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沉淀,便慢浸成为无常平淡的人生百味。而这细细搅动的人生百味无疑是现实生活中最为本真的模样,如此的本真与纯粹也正是撩拨人类内心最柔然方寸的羽毛。


孤单之味

即使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平淡如水的生活故事,但个中隐忍的情感张力成为了全片厚积薄发的生命力。

《孤味》将个体情感置于家庭关系中予以彰显,从个体执念带来的孤单到家庭主体在某种程度上给予的隔阂,于是这种难以避免的孤单之味有了更多的层次感。
 
林秀英的孤单是个体式孤单的集中体现。坚持按自己方式处理丈夫丧事、毫无犹豫踩死灵堂里窜出的蟑螂所表现出来的埋怨;一直留存着照片、情书和始终不肯签字的离婚协议书的等候;向女儿们说出自己愧疚后的和解,以及与陈伯昌并肩唱歌的想象……

爱与恨相交织的情感状态,形塑了一个饱满的妻子与母亲形象,如此的情感状态也在她的孤单中得以明显地体现。

 
陪伴着陈伯昌度过后半生的另一女性蔡美林也体现着某种孤单之味。

在影片中,丧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的戏份安排,既是文化摩擦的呈现,亦是这两位女性的状态映照。加之妈祖庙宇中的对话,两位女性的隐忍与理解以及相似的孤单,温情而动人地消除了刻板三者关系中的对抗性。
 
但相较于此前拍摄的短片,长片去除了蔡美林来家借宿,林秀英从不情愿到主动迈出并躺在一起对话的情节设计,也删减了两者相处并交谈的部分场景,这似乎削弱了林秀英对蔡美林一开始的某种抵触。

无论是出于何因的抵触,但这种态度转变的前后,既是出于欲想得知丈夫生活但又难言的矛盾情感,也是与自己与人与事的一次和解,反倒让人物在复杂矛盾的情感变化中显得更为真实。

 
大姐阿青在确诊癌症复发后,对于再次经历痛苦与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保护性隐瞒,对于感情的渴望但又畏于成为别人的负担的矛盾;在痛苦与死亡的捆绑与枷锁之中追求自由,道出“明知道对爱人有害却仍要去做”的明知背后,也是一种个体式的孤单体现。
 
同时,影片也关注到家庭内部代际关系所产生的冲突与隔阂。

小妹佳佳因为洗碗和执意要为爸爸诵经与母亲之间的争执;孙女用手机快速拍下电话号码时,阿嬷还在认真地边听边用笔记;大姐与丈夫用歌词对话时,孙女不明所以地问道“陈升是谁”;灵堂中两种文化相碰撞时,大姐打趣调侃,孙女则用流行话语问及“他们在battle吗”。

以及因出于爱护的隐瞒而引起的争吵等,这些家常便饭式的争执与隔阂,是家庭代际交流之间的必然。但代际关系的另一面,则是血缘亲情维系起来的陪伴与守候。
 
因而,家庭作为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主体,既有包容与龃龉,又有隐瞒与坦诚。影片在对于家庭这个矛盾主体的谈论中,最终以温情的处理手法,用家庭的关爱与照顾化解暂时性的争执,并缓和个体某一时刻的孤单,就像母亲与孩子在争吵后的理解与拥抱,就像姐妹之间因为糖果勾起的共同记忆及与之而来的思念和感动。

 
独特之味

整体而言,影片《孤味》并不是旨在于构造性别对立讨论两性问题,也并未轻易贴上善恶标签去指引价值判断,更多是借助女性话语去给予普通家庭中的日常细碎以一个呈现窗口。

围绕这个家庭的是平淡之味,是孤单之味,也是孤味所起所及的独特之味,和独特之味背后无法取代的那个“一”。
 
对林秀英而言,这个“一”,是明明想要带来和煦阳光的蝴蝶,却在一时间成为了灵堂里被踩死的蟑螂;是迟迟未等来的道歉和久久未能释怀的埋怨,是难以启齿的亏欠,也是最终在放下陈太太身份中抵达的和解。

对于大姐阿青而言,这个“一”,是对任何维度自由的渴求。对于二姐阿瑜而言,这个“一”,是已经组建的家庭,是女儿,也是对女儿不再重蹈自己“覆辙”的希冀;对于佳佳而言,这个“一”,可能是放不下的父亲。但在三代人所象征的女性世界中,她们共同的“一”就是这个欢喜悲忧相交织但仍紧紧依偎的家庭。

 
面对这共同的“一”,面对同样的事,借助三代人,影片从不同的女性角色构塑着不同的视角和立场。通过三代人的群戏调度,刻画了三代女性面对共同的“一”时的选择与情感变化。

在此之中,没有刻意过度的煽情,也没有歇斯底里的争吵,她们在纠葛中仍然守护着这个拥有独特之味的“一”。
 
与此同时,这个“一”也成为了各自的执念。一直在等的道歉和未签字的离婚协议书;对自由的无限追求;一心让女儿去美国念书;坚持按蔡阿姨嘱咐为父亲办丧礼;只想留在阿嬷身边生活,都是这个家庭中个体各自关于爱恨与生死的执念。

但影片结局以对执念做以释然与化解的落点,让影片又多了独有的细腻与柔软。

 
说出自己的亏钱,签下离婚协议书,蔡美林参加了陈伯昌的葬礼,而林秀英在出租车上唱着“花开花谢拢有味”。

这是林秀英与自己,与过去,与无缘的爱人的和解。
 
但终于等来的合唱,灵堂中一个人的悼念,似乎又诉说着这潜藏于孤味中的爱,是放下,也是放不下。

往期推荐

福利!| 艺联喊你来吃欧式年夜饭了

国家电影局举办“2021年中东欧国家 优秀影片播映活动”

哥特式情节剧,现代主义历史剧说的都是它

赏色|春游吗?你还差一顶复古风的帽子

有时候我们有一种理解这个世界的错觉

《日暮》:我在努力保留电影的冒险精神

定档 | 来看点不一样的!

关注全国艺联视频号,解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