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技能Get | 全画幅、非全幅有何不同

2017-08-13 相机笔记 影像狗

文章转载自相机笔记,狗哥略做添加。


全画幅

所谓全画幅是针对传统135胶卷的尺寸来说的。传统的照相机胶卷尺寸为36 x 24mm。数码单反的感光芯片尺寸和135胶卷的尺寸相同的,就称之为“全画幅”。即使比这更大的645或其他尺寸,我们也不称其为全画幅(可称大画幅)。

随着感光芯片成本的降低,全画幅会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摄影和摄像设备中


APS

1996年由富士、柯达、尼康、佳能、美能达联合开发。APS是“APS先进摄影系统”(Advance Photo System)的缩写。 APS定位于业余消费市场。开发商在原135规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彻底改进,包括相机、感光材料、冲印设备以及相关的配套产品上都全面创新,大幅度缩小了胶片尺寸,使用了新的智能暗盒设计,融入了当时的数字技术,成为了能记录光学信息、数码信息的智能型胶卷。 不过它在国内还没热起来,就因为数码时代的到来而消逝了。

APS共设计了三种底片画幅(H、C、P):

H型是满画幅(30.3×16.6mm),长宽比为16:9。佳能曾在这个画幅基础上改进后做过APS-H画幅的数码相机,现在已经废弃。

C型是在满画幅的左右两头各挡去一端,长宽比为3:2(24.9×16.6mm),其画幅大小和电影拍摄的超35mm规格接近。数码单反相机中,许多是采用此画幅的产品。大家称之为“APS-C规格”。

P型是满幅的上下两边各挡去一条,使画面长宽比例为3:1(30.3×10.1mm),被称为全景模式。目前基本没厂家使用。

尼康曾经发布的APS胶片相机


M4/3

M4/3系统是在4/3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奥林帕斯和松下在使用此系统。这系统号称是数码时代的画幅系统,其实设计师从疯人院放出来的,而且出来时脑袋被门夹过,所以狗哥就不吐槽了。反正听狗哥的话:珍爱生命、远离M4/3!

本可在视频行业成王称霸的GH系列,就因为狗日的M4/3,白白让其他厂家占了多数市场


1英寸

近年来1英寸产品在准专业市场流行起来(尺寸大小接近于传统的8mm电影胶片),其芯片尺寸比之前的消费机的大,采用的产品又可做到便携。所以尼康的微单1系列(要完蛋),索尼黑卡系列、佳能XC-15都采用这一尺寸。狗哥使用后觉得,作为便携机使用,该尺寸芯片前景不错(有索尼的堆栈式CMOS撑腰,所以画质不差,很适合拍摄小AV)。

由于画质和体积兼顾,1英寸的rx10 Ⅲ做到了24-600mm F/2.4-4规格,非常好用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对目前的主流尺寸有了认识。不过感光元件尺寸只是机身的一个重要参数。单纯说感光元件的尺寸,不能给两个不同画幅产品的下定论——为了方便不同画幅产品比较视角、景深和弱光画质,下面,ET给大家介绍一套“等效算(神)法(功)”。


视角的等效


等效焦距的本质是“视角”,它的出现让使用不同画幅产品的用户可以有统一的“焦距-视角”概念。比如,等效焦距在45-55mm之间的镜头可以称为标准镜头。

等效焦距并不是数码时代才出现的概念。在以前就已经有“相当于135相机焦距”的说法。但“等效焦距”确实是因为数码相机而被更多人所知的——从数码相机诞生至今,出现了20多种不同尺寸的感光元件。如果没有引入等效焦距概念,我们会在选购和使用中遇到诸多不便。


等效焦距=物理焦距×等效系数,而等效系数则是两个画幅对角线长度的比值。由于135相机在胶片时代取得了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建立了以135全画幅为基准的等效体系,并沿用至今。所以:

(135)等效系数 = 对角线长度 ÷ 43mm(43mm是135全画幅感光元件的对角线长度)

(135)等效焦距 = 物理焦距 × (135)等效系数


有两点需要再三强调:

- 在以英寸为单位的画幅中,如1/2.3英寸、1英寸、4/3英寸,计算长度时应该将1英寸换算成16mm而不是自然世界的25.4mm。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不需要追究原因。

- 无论是全画幅镜头还是非全幅镜头,镜头上标注的都是物理焦距。要不要乘等效系数只与感光元件有关。简单来说,非全幅相机配什么镜头都要乘等效系数。


全幅镜头和非全幅镜头的差别在于像场大小,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不展开说明了


景深的等效


同样是等效焦距28mm、光圈F2.8,为什么全幅相机拍摄时就有虚化,手机拍摄时就很难获得浅景深效果呢?

我们知道,影响景深的三要素是距离、物理焦距和光圈。距离和光圈相同,物理焦距越大则景深越浅。在前面的对比中,全幅相机和手机的等效焦距相同、物理焦距不同(全幅相机的物理焦距是手机的6、7倍),自然景深上会有很大差异。


超35或APS-C画幅上,35mm镜头才算上标准镜头,50和35都在F1.4光圈下,景深当然不同


现实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物理焦距、光圈都不相同的情况。比如全画幅的50/1.8和4/3画幅的25/1.2到底哪个景深更浅呢?这时候我们可以将焦距、光圈都乘以等效系数,从而得到与135全画幅景深相当的镜头规格。比如:25×2=50,1.2×2=2.4,所以4/3画幅的25/1.2大体和全画幅的50/2.4虚化效果相当。


画质的等效


视角和景深的等效已经得到大家的广泛接受,而画质的等效嘛,基本上每次说都会引发一轮争议。

首先,你得接受缩图比较画质这一基础,即对不同像素的缩小至相同像素后进行比较(相当于使用相同尺寸和精度进行打印)。缩图之后,就不存在大像素、小像素的差别了。


然后,你要知道对于感光元件接收到的有效光线,其散粒噪声的信噪比正比于总能量的平方根。在外部亮度和快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信噪比正比于光圈孔面积的平方根——光圈孔的面积越大,到达感光元件的能量越高,信噪比越高之所以同样是画幅的相机在高感画质上还会有很大差别,是因为实际噪声除了散粒噪声外,还有读取/传输噪声。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这里就不展开了)。


你可能不是很确定“光圈孔面积”是什么,但应该知道同样是等效焦距28mm、光圈F2.8的镜头,全幅相机的镜头要比手机大很大。所以在相同条件下,全幅相机得到的能量多,信噪比高,实际表现就是噪点更少。


假如我们让全幅镜头收小光圈,使得它和手机具有相同的光圈孔面积,那么结果会变成怎么样呢?首先,环境亮度和快门速度不变,光圈减小,为了维持正常曝光,全幅相机就需要使用更高的ISO。而在环境亮度、光圈孔面积、快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全幅相机和手机得到的总能量就是相同的,所以散粒噪声的信噪比也应该是一样的——这与我们实际感知到的情况是一样的,全幅相机在高ISO下拍摄的照片,噪点水平和手机低ISO差不多。


如果你还没看懂的话,直接记住结论就好了: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等效光圈”来粗略地比较两个不同画幅相机的弱光画质。举个例子:

富士GFX 50s中画幅配GF 63/2.8R WR镜头。按0.78等效系数,换算成135全幅是50/2.2

富士APS-C画幅无反配XF 35/1.4R镜头。按1.5等效系数,换算成135全幅是53/2.1

同场景、同构图下全开光圈拍摄,这两个系统的视角、虚化、弱光画质并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底大压死人”这句话并不严谨,真正压死人的是“等效光圈”。适马14/1.8、20/1.4、135/1.8,佳能50/1.2、85/1.2等镜头誓死捍卫了135全画幅在“等效光圈”上的优势。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极限虚化、弱光最好的系统还是135全幅。


如果您觉得本文好,请把它转发到朋友圈

介绍更多朋友认识我们,让狗崽有买全画幅的机会!


→ 影像狗 · 影像从业者讨论群 ←

添加影像狗微信(13212309126)拉你进群!



本文由影像狗转载编辑

需要转载或业务合作请联系1321230912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