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能 | 电影中不同角度的面光 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图文来源:http://j.mp/Lighting101DirectionDiscuss
上周我们发布了一篇电影基础打光介绍文章,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有一位粉丝建议我们做一期对人物面部多角度打光的分析,实际上,这里头有很多东西需要研究。
我们要选择光源的摆放位置,光落在哪里,也就是光源实打实地照在哪块区域。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选择了光源下,阴影处在了什么位置、阴影的形状等等。所以光源的摆放对你出片的影响是无可取代的,打光角度的运用不是简简单单的选择光打到哪些地方,而是为了创造、勾勒轮廓和画面深度,为的是在二维的画面上创造出三维的立体感。
照明角度有无数的变化组合与运用方式,但是在本文中,我们将涵盖打光的一些标准角度,看完这些你就能和影片制作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各个角度打光的实际影响。
今天,我们将本文专注于各角度打光下,对人面部的影响,人脸是摄影师可以用以显露性格和情感的画布。
正面打光
让我们从正面打光开始。正如字面意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前方。这里要注意的几件事:因光线从前面打出,所以人脸是几乎没有阴影的,失去明暗对比的脸部会显得很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正面照明也通常称为“平面照明”。
但是当你把灯太高一点,我们就能看到一些变化。面部马上有了一些阴影,但是面积仍然是很有限的。
这个打光角度很适合拿来“美颜”,因为它给颧骨打了一层高光,同时用向下的阴影遮住了一些下巴、勾勒出了下颌的轮廓,给脸颊以及鼻翼下加了非常少的一点阴影。
头顶光
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把打光的角度继续调高,高到在脑门正上方,垂直地向下照射。此时阴影非常夸张地从上投下,眼廓、鼻子、面颊下方的阴影面积更大、更深了,而画面中只有额头、鼻子和颧骨被打亮。
这种打光最让人不适的是画面中的眼睛被掩盖在了阴影中,待会我们马上会讲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种打光有点阴森森的,但是现在我们要先把灯反个方向,从下侧打上来。
下侧打光
刚才我们在头顶光中看到处于阴影的部分,现在全都被打亮了。下巴、鼻孔、脸颊下侧以及睫毛下侧的皮肤部分都会被照到,而颧骨、鼻子、额头和睫毛都自下而上地投出阴影。
45度打光
现在我们已经看过了光源高度对面部阴影的影响,让我们开始水平旋转光源角度,此时你会遇到的非常常见的照明角度,是“ 45度灯光”。
因为这不是完全正面的打光,所以产生的阴影会更多,位于鼻子和面颊的一侧。通过45度的斜角打光,我们在保持人脸大部分的照度下,更加鲜明地勾勒出了脸部轮廓。
通常情况下,你会在脸部阴影侧的颧骨上看到一块小区域的亮部,这也就是很多人喜闻乐见的“伦勃朗照明”,一种向荷兰黄金时代画家致敬的打光方式。这是一种很灵活的打光方式,给与了你足够清晰的照度,以及额外的画面深度和质感。
侧光/边缘光
让我们继续旋转灯光,将灯光垂直从侧面打过来。之前我们看到的阴影继续扩大,直接盖住了完整的半张脸。现在画面的主体被一分为二,一半照亮,一半黑暗。
这种戏剧性的效果会随着我们继续旋转灯光变得更加明显,该打光角度称为“边缘灯”。
顾名思义,边缘灯打亮了画面人物的边缘,将阴影侧的人脸留给了相机这一侧。这种打光方式仍然能给画面留下很多信息,我们能看到脸颊和下颌的一侧、鼻翼外缘以及有时候眼睛的一部分细节。不过剩余部分的面部都被盖在了阴影之中,画面整体还是黑暗的。
背侧打光
最后,是背侧打光,即光源处于人物正后方,仅在前面勾勒出人物形状的轮廓。人脸会被完全掩盖在阴影之中,但主体仍会通过一圈“圣光”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背侧打光主要用于勾勒、突出人物轮廓,将人物与背景分离开来。那么这和影片的角色和叙事有什么关系呢?在你选择了要照亮和阴影化的部分后,你就直接在向观众传达你的意思了,因为画面中能看清的部分都可由你精心掌控,人物能被看见并解读的部分也就为你所引。
倘若人物是个正面角色,那我们就用较高角度的正面打光,因为这种打光角度最为我们所熟悉,最能让人感到安全、舒适。
而我们可以马上逆转这种光效,使打光从低角度照上来,在人脸打出不自然、不熟悉的阴影,使得角色看起来令人不安,感到危险。
眼神交流是我们人类交流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用头顶光将眼神掩盖后,角色会突然显得离我们很远、很生疏,变得难以解读。而他们身上的阴影比例越高,角色本身也就越发显得神秘,观众的想象也就越容易被触发,去填补阴影下的信息空缺。
而阴影的形状和大小有诸多样式,从黑暗的边缘光,到浪漫的绘画式45度光、冲突满满的侧光,我们不仅仅给观众呈现了角色的内心纠结和情绪,还在无形之中影响了观众本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