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文学》创刊四十周年纪念会暨新时代背景下的外国文学研究高端论坛(2号通知)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双月刊 2022-04-24

《外国文学》创刊四十周年纪念会

暨新时代背景下的外国文学研究高端论坛

(2号通知)





    《外国文学》创刊于1980年,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到今年整40周年。我刊多年来紧跟学术前沿热点,努力构建面向全国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发展。40年来,我刊已连续出刊近300期,发展成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专业学术刊物之一,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值此《外国文学》创刊40周年之际,我刊将于2020年10月31日举办“《外国文学》创刊四十周年纪念会暨新时代背景下的外国文学研究高端论坛”(线上会议),会期为一天。上午举办《外国文学》创刊40周年纪念活动,下午举办新时代背景下的外国文学研究高端论坛,特别邀请申丹教授(北京大学)、聂珍钊教授(浙江大学)、王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守仁教授(南京大学)作主旨报告。具体会议安排如下:



会议时间

2020年10月31日


会议形式

线上(腾讯会议)


会议室会议号

329 600 422(请参会人员8:45入会)


会议室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s/3XwPpnthyPQG


直播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l/deM7F081WQC2



10月31日  上午




10月31日  下午



致辞专家简介:


    王定华


河南上蔡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国家督学,国家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曾在河南大学、河北大学、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学习。历任河南大学教育系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教师工作司司长。长期参加国家教育政策制定,不懈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提倡学校品质提升,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美比较教育、一流大学建设。撰有“中美教育观察与研究”系列专著,主编教育治理与领导力丛书、“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

    徐建中


1960年生,籍贯河北,1984年入党,现任外研社总编辑,编审,主持外研社工作。1992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硕士毕业后到外研社工作,历任编辑室主任、读者俱乐部主任、社长助理、副社长、总编辑,1997年9月-1998年7月赴英国牛津布鲁斯大学进修出版学专业。


    胡文仲


北京外国语大学退休教授,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84-1991),《外国文学》主编(1995-201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评议组成员、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等。长期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共出版专著10部、教材5种,编著15部、译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在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任客座教授。1987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悉尼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获得澳中理事会文学翻译奖;1999年获得澳中理事会突出贡献奖;2015年获得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中国外语教育终身成就奖。


    刘意青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1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副主任,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英文专著《女性心理小说家塞缪尔·理查逊》与中文专著《<圣经>的文学阐释:理论与实践》均获北京大学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与罗经国主编的《欧洲文学史》第一卷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编和撰写了《18世纪英国文学史》;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约50多篇论文,其中多篇被人大资料中心转载。


    张中载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英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曾任联合国首次援华项目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国际开发署(UNDP)赴日考察团团长,“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组”成员,首届“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4)评审专家组评委,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9)评审专家组评委。2010年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西方文论。曾发表专著《托马斯·哈代——思想与创作》、《当代英国文学》、《20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文苑散步》、《认识哈代》、《张中载选集》等,出版编著8部,教材10部,论文100余篇。


    陆建德


生于杭州,毕业于复旦大学,留学剑桥大学英文系,获博士学位后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曾任《文学评论》杂志主编,现为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作包括《破碎体系的残编:英美文学与思想史论稿》、《高悬的画布》和《自我的风景》等,近年关注中国近代史、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著有《海涛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和《戊戌谈往录》,《漫天雾中——记二三十年代北京文教界》将由北大出版。主编五卷本《艾略特文集》和两卷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后者获首届王佐良外国文学研究奖二等奖。


    虞建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1991年获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博士学位。现/曾任学术兼职包括:教育部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常务理事等。出版著作包括《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新西兰文学史》、《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杰克·伦敦研究》(2009)、《英语短篇小说教程》、《美国文学大辞典》等;出版《五号屠场》等译著5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国务院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刘锋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国外文学》主编,主要从事西方文论及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著有《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发表相关领域研究的论文多篇,译有《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基础神学》、《迫害与写作艺术》等。


   杨金才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现当代西方文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部,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编、译著10部和其他教材多部,学术成果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主要兼职包括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


    曾艳兵


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语文学研究》《山东外语教学》编委会委员。主要从事西方文学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后现代文学文化研究、卡夫卡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卡夫卡与中国文学、文化之关系研究》。代表著作有:《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东方后现代》、《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卡夫卡研究》、《卡夫卡的眼睛》、《走向比较诗学》、《后现代文学文化论稿》等。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文艺研究》、《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另发表译文及学术随笔数十万字。


    刘文飞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北京斯拉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委,鲁迅文学奖评委,王佐良外国文学研究奖评委,燕京学者,俄国科学院《俄国文学》杂志和我国《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译林》等杂志编委,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学者,俄罗斯利哈乔夫院士奖、“阅读俄罗斯”翻译大奖、莱蒙托夫奖章、普希金奖章、俄联邦友谊勋章、中俄互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称号获得者。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俄语诗史》、《诗歌漂流瓶》、《阅读普希金》、《伊阿诺斯,或双头鹰》、《俄国文学的有机构成》、《俄国文学演讲录》等二十余部,主要译著有《普希金诗选》、《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侨民文学史》、《抒情诗的呼吸》、《俄国文学史》、《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悲伤与理智》等四十余部,《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和《悲伤与理智》曾入选“年度十大好书”。发表论文和各类文章两百余篇。


    张剑


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诗歌和中外文学关系。曾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苏格兰文化委员会等重要科研项目。曾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文学概论”。主要出版物有《T.S.艾略特:诗歌和戏剧的解读》、《英美诗歌选读》、《文学原理教程》、《燕卜荪传》、《触碰现实》、《苏格兰现代诗歌选》等书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以及《光明日报》和《中华读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主旨报告专家简介:


    申丹


北京大学学士、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首批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长江特聘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人文学部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被聘为美国Narrative期刊和Style期刊顾问,英国Language and Literature编委,欧洲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编委,英美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顾问编委。在中国大陆和英美出版的五部专著均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其中四部获一等奖);在欧美一流期刊和重要参考书以及国内CSSCI源刊发表论文超过一百五十篇,其中一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篇获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2014-2019连续上榜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聂珍钊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其代表性学术成果《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创立文学伦理学批评,耶鲁大学讲座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剑桥文学批评史》总编Claude Rawson誉其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父”。


    王宁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长江特聘教授。1989年获北京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获荷兰皇家科学院博士后基金前往乌德勒支大学从事研究。199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至2000年任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兼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兼创始导师。2000年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为该校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创始导师。2010年当选为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2012年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此外,还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组评审专家兼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文学与艺术组评审专家等。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王宁教授著述甚丰,对现代性理论、后现代主义、全球化与文化问题、世界文学、翻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精深,除出版三部英文专著和二十多部中文专著以及450余篇中文论文外,还在三十多种国际权威刊物或文集发表英文论文130余篇,收录SSCI或A&HCI数据库论文100余篇,部分专著和论文被译成意大利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韩文、法文、阿拉伯文等,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王守仁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早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一直在南京大学任教。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出版《19世纪英国诗剧研究》(英文)、《性别·种族·文化》、《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英国文学批评史》、《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四卷)等著作,主持并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学术成果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改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


主旨发言题目和摘要:


申 丹

“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评价、挑战、捍卫和拓展

    “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是申丹在国内外首创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模式。其打破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研究传统的束缚,将研究视野拓展到情节发展背后的另一叙事进程。这股叙事暗流表达出不同的主题意义,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以多种方式并列运行,邀请读者作出不同的反应。美国Style期刊2021年春季刊专门用于探讨这一新的理论,特邀申丹以“‘隐性进程’与双重叙事动力”为题,撰写出长篇目标论文(Target Essay),邀请英、美、法、德、西班牙、挪威、西班牙、意大利、中国等多国学者加以评价和挑战,并请申丹对其逐一做出回应。通过这样的集中辩论,可以看到多国学者对这一理论的赞赏和阐述、误解和质疑,以及在应用范围上的拓展。这样的辩论给申丹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得以回应相关挑战,清理相关误解,阐明自己理论的创新之处和本质特征。辩论还涉及申丹的修辞理论与艾柯的符号学阐释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广范围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解读的相关问题。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创新与国际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学批评领域,西方理论在促进中国学术繁荣的同时,也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学术阵地,不仅主导着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潮流,而且形成西学霸权,导致中国话语的缺失。如何消除中国文学批评全盘西化的弊端,唯一的方法就是借鉴西学,回归中国文学现实,创建新时代我们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学术话语。在继承中国道德批评传统和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在特定伦理环境中践行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创新的结果。正因为它是一种新的批评理论,它才能在国际学术界广泛传播,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和参与,进而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深入发展。


王 宁

世界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

    近十多年来,世界文学问题再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祟,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今天,我们从中国的视角研究世界文学,其中的一个目的就在于促使中国文学进一步走向世界。本讲座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点。一、世界文学不是一个僵死的固定概念,而首先是一个旅行的概念,但这种旅行并非是从西方到东方,其基因从一开始就来自东方,之后在西方逐步形成一个理论概念后又旅行到东方乃至整个世界,因此世界文学概念的旅行体现出一种极为罕见的双向旅行模式。二、世界文学不是各国/民族文学的总汇,世界文学是指那种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学,它所面对的读者也应该是超越了特定的国别/民族的全世界的读者,它的生产、流通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批评效应也必定超越了特定的国别和民族界限。三、世界文学经典的评价既应当依循某种普遍的标准,也应当采取一种有限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一点也应当贯彻到对世界文学史的书写和世界文学选集的编选过程中。四、在世界文学史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用后殖民主义或者少数族裔的文化视角去重新审查世界文学的涵义、标准和范围;弱小民族的文学对西方中心经典具有解构作用。五、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在世界上发声并多层面、多方法地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学,以便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给予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弱势民族文学以应有的地位。六、在确定世界文学经典作家的入选资格问题时,我们既要考虑到其经典性、影响力,同时又要照顾到可读性。


王守仁

外国文学研究的“现实主义转向”

    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出现过多次转向,“现实主义转向”发生在21世纪,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发言从新的视角讨论文学与现实关系,关注当代现实主义对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的突破,分析“现实主义转向”以及当代现实主义诗学,阐述在当下开展现实主义研究的重要意义。


《外国文学》期刊诚挚邀请各方学者关注此次会议。


《外国文学》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会议邀请H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