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台湾小伙众筹筛书 半年出版读者心爱读物 李安新片原作超募372%

2016-12-02 不说谎的创业媒体 铅笔道

募读创始人王化舆,跨越台湾海峡来到北京。


文| 铅笔道 记者 赵芳馨


导语


搬家时,厚重的书籍成了无处安放的恼人存在。2010年起,王化舆发誓再也不买纸质书了,只看电子书。可是,想看的书并没有电子版本。


那时起,他有了一个朦胧想法:让读者读到自己想看的书


今年3月,他在北京创立募读,将其定位于针对出版的众筹平台。


一方面,募读以众筹的形式把书籍的选择权交给读者。出版社可借此考察市场,降低选书风险。众筹期间,洽谈版权等环节会同步进行,把图书出版流程从两年缩短至3~6个月。


另一方面,募读以章节式连载的形式增加用户粘性。同时平台将打破翻译稿酬制而采取版税模式。众筹成功后,译者将获取版税分润。




注: 王化舆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读书难


2014年年底,王化舆从台湾来到上海。先后尝试过O2O、手机直播等领域,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两年前自己在台湾做的项目——募读


募读将外文书籍、台湾读者和出版社连接在一起。在平台上,读者可了解到尚未引进的外文书籍,还能提交自己想读的书目;出版社也能借此观察市场,预判一本书的畅销程度。


那时,王化舆一个人包揽了网站架构、选书、翻译等所有工作,项目进度缓慢。但他得到了两方面的验证:一是出版业界已出现看好募读的声音;二是在没做推广的情况下,读者每周有2~3次反馈,主动上传想看的书及其信息。


奈何一人之力的薄弱,台湾资本对互联网项目也并不青睐,募读没能走下去。


落脚上海后,他认识了一些做翻译工作的朋友,更近一步了解国内的出版市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台湾,八成的畅销书是外文书;大陆则恰恰相反,八成是本土书籍。不过,这恰恰意味着外文书籍潜在的市场。


但出版行业的旧疾仍在隐隐作痛:读者接触不到想看的书;出版社选书是“乱枪打鸟”,远离市场;同时,一本书从购买版权到发行需要两年时间,链条长且关卡重重。


此外,翻译环节的痛点尤为突出。


常有老译者说:“做笔译得耐得住寂寞,不过首先要耐得住穷。”比如一本三十万字的英文小说,传统流程需要三个月以上的反复翻译审校,即使按照100元/千字左右的标准,译者获得的报酬也只有3万元。


因此,国内具有中高级翻译能力的人才,80万人中约有3000人全职负责图书翻译。低报酬下,人才流向高收益领域,书籍翻译的质量则参差不齐。


行业现状让他萌生重启募读的念头。今年3月,他在北京成立募读,定位于针对出版的众筹平台

读者即销售


得益于台湾募读时的经验,王化舆确立了众筹的模式,“读者就是销售员”。他要打破传统的出版流程,缩短链条,把营销环节提到最前方。


在版权代理公司获取最新的书籍后,平台会把这些书分发给80人的核心译者群。之后,他们需要提交书籍简介的译文或读后感。


具有中文简介的图书上架募读,根据用户的喜爱程度,平台自动生成一份榜单,以作为众筹的参考。


若平台没有读者想读的书,他也可以自主提供原文书名、作者、ISBN等书籍信息,在募读上架图书,之后发起众筹。



◆ 众筹流程


众筹期间,募读对书籍进行章节式连载。一是为了增加用户粘性、提高兴趣,二是符合年轻读者追网文的习惯。


平台将打破翻译稿酬制而采取版税模式。众筹成功后,译者将获取版税分润。


与此同时,出版的其它工作也在同步进行。据王化舆介绍,在一本书的众筹期间,募读可能已经开始洽谈购买版权的事宜了。这样,出版流程预计从两年缩短至3~6个月。


在他看来,众筹最大的好处是,用具体的数据来打动古老的出版行业,让读者真正想看的书变为现实


经过五个月的研发,今年8月,募读App上线。微信端快一步在两个月前上线。


紧接着,第一波四本图书上线众筹。其中三本由读者(也是译者)发起,另外一本则是募读紧跟电影热潮,发起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按照版税费用,众筹金额在1.5万~2.5万元不等。


除去在豆瓣投放一则广告之外,募读未做其它推广。最终,三本书众筹成功。其中《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已募得372%(目标金额2.5万元)。



◆ 《漫长的中场休息》,即李安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原著小说中文译本。


目前,募读积累用户2600人,已有800多人参与众筹,转化率为3~4成。上个月,平台获得传神语联网(国内最大翻译集团)的天使轮投资意向。


作为第三方平台,募读将与具有出版资质的出版社合作,共同出书。下个月,平台将上线第二波的四本众筹书籍。


明年,王化舆打算利用众筹来炒热10本书,尤其是“在国内不那么热的IP”,比如英国的“国民剧”《神奇博士》相关图书。


同时,募读也要开发更多用户,利用线上线下的读书会、观影会等活动,来获取各兴趣圈的KOL和品牌知名度。


采访最后,王化舆表示,募读只是公司的第一个产品。未来,读者会享受跨语种、跨载体的阅读体验。他对书籍的想象,不止于实体书或电子书,还有硬件。


编辑   韩正阳     校对   付文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