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守文明,在变革中呵护永恒——《保守主义思想》译者序


我翻译的《保守主义思想》一书已经出版,这是我为本书中文版写的序,在此敬祝各位朋友阅读愉快。”

——张大军



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拉塞尔·柯克,美国当代保守主义运动便不可能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如此大、影响如此深远的成就。同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柯克正是凭借他的出版于1953年的成名作《保守主义思想》这本书,不仅在1950年代便开启了美国现代的保守主义运动,而且此后也持续不断地为这一运动提供思想和观念的灵感,让它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柯克的先知性思想和无与伦比的才华让他有了一人成军的赫赫威势,在过去几十年间成为美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一座罕有其匹的高峰。直至今日,美国普遍被认为是一个偏保守的国家,其中柯克先生的思想贡献,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


 

可是,八年前的我对于这位当代美国首屈一指的天才式思想家(在该书初次面世的那一年,柯克年仅三十五岁)仍一无所知,因为我是在2011年移居美国后才初次接触到他的作品的。我至今尚能清楚地记得在初读这部作品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双重震撼。


第一重震撼是书本身带给我的。首先,从内容格局上看,《保守主义思想》这本书有一种广博深邃的文明视角和高贵典雅的文明抱负,厚重质朴中透出发自内心的温情善意和普世大爱。不难看出,作者怀有悲天悯人的文明胸襟,于博大深刻中不动声色地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他在本书中以永恒真理和现实人性为支点,以18世纪晚期以来的现代历史为参照,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为后人提供富有智慧的思想和行动建议。一言以蔽之,这是带着生命气息的思想,而非冷冰冰的基于所谓的客观理性的知识;这也是带给人文明的盼望与希冀的思想,而非让人绝望或无力的知识。其次,从论述风格上讲,作者以平易近人的口吻将他的闪耀着理性和灵性之光的真知灼见娓娓道来,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亲切随和的文风与无处不在的文明情怀相得益彰,也许,这种文风最适合表达作者最为在意的那种宗教情感和习俗性生活经验。笔者推想,柯克先生是在有意识地以谦卑的态度阐述、升华、传播、分享一种高贵的文明理想。非常让笔者感到振奋的是,这种风格与中国人注重情感和实际的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不同于很多思想类作品的诘屈聱牙和故弄玄虚。再次,从语言技巧上说,书中既有严谨慎重的逻辑推演,也有优美畅快的平铺直叙,更有充满想象力的诗意表达,语言优美文雅却没有华而不实的虚浮。这种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在书中交替出现,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交织融合成一曲既冷静从容又热情澎湃的超长的交响乐。内容、风格和语言这三个方面都如此出色同时又相互增光添彩的佳作,实在太少见了,所以,笔者被深深地震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于是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经常会浮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八个字。对笔者来说,这是非常罕见的阅读体验。

 

笔者感受到的第二重震撼是,自己对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想竟然如此无知,对美国文化与政治的了解居然如此浅薄。在阅读本书之前,笔者自以为对保守主义尤其是美国共和党的理念和政策有所了解,可是,看完此书之后才明白,以前的那种理解过于粗鄙简陋,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狭隘偏颇。换句话说,以前的口号式理解可能适于轻率地在政治上选边站队,与政治思想和见识无关,更与文明意识和永恒真理无关。质言之,书中所阐释的保守主义不仅仅是一般的政治哲学,更是一种关乎文明本身的思想体系。实际上,保守主义的视野远远超出政治,柯克先生在书中明确指出,一切政治问题最终都是道德问题,也即与永恒真理息息相关的文明问题。因此,文明才是保守主义者念念不忘的思想主题,而政治是文明的一部分,或者更准确地说,政治是从文明中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来的。虽然政治有其自身的特点并对文明有重大的影响,但文明必须高于政治,而不能相反。人类只有拥抱基于永恒真理的文明与道德,才可能有资格享受秩序、正义与自由,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混乱、不义和强制。如此一来,人们才可能活在希望之中,每个人内在的生命之花才可能充分地绽放,社会才可能形成一个既充满活力又仁爱有序的共同体。就这样,在书中所呈现的广阔的视野,诗性的洞见,理性的澄明以及信仰的质朴面前,我思想情感上的粗鄙、肤浅、庸俗和自以为是统统现出了原形。

 

因此,《保守主义思想》成为对笔者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者说,这本书改变了我,不,这本书提升了我。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是,它促使我重新思考自己身上的文明传统或“基因”。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常常会想起爷爷在我儿时对我的基于传统伦理的谆谆教导,想起一生遭逢无数磨难却不改善良质朴宽厚本色的父亲,想起我在其中长大成人的河南信阳毗邻安徽的一个有各种矛盾冲突和传统陋习却仍大体上充满温情和敬畏感的习俗性社会。无论是爷爷的谆谆教诲,还是父亲的人格榜样,抑或故乡的偏远闭塞却非常具有人情味的农村习俗性共同体,都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的结晶,都部分地体现了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真理,也都值得作为继承人的笔者去回味、珍惜与呵护。正如本书作者最为推崇的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所言,文明的载体是一个将死人、活人与未出生之人联结在一起的永恒的灵性与社会共同体。不管我们出于何种原因武断地割裂这种灵性与社会的永恒联系,文明便陷入了险境,我们的后人将很可能生活在文明的废墟之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便没有了依托。

 

于是,一方面基于对这本书所展现的文明高度与文明力量的倾慕,一方面也是为了对自己成长环境中的那些文明要素表达敬意,笔者决定动手翻译这部作品。

 

总起来说,这是一部论辩色彩极浓的书。正如保守主义的创始人伯克所预言的,1789年的法国革命成为西方历史上最富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自此以后,各种追求新花样的创新思潮不断地冲击着西方传统的政治社会结构,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挑战作为西方文明之根基的宗教道德体系。职是之故,具有文明守护意识的西方思想家和政治家便起而回应法国革命以来的种种新思潮、新花样和新挑战。这本书就是对从1789年到本书初版之前的一百六十多年的思想论辩的提炼、总结、升华和扩展。正如本书作者在第一章所明确指出的那样,保守主义主要应对的是这六大思潮:“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知识分子和休谟的理性主义,卢梭及其盟友的浪漫解放思想,边沁学派的功利主义,孔德学派的实证主义,”形形色色的集体主义的唯物主义,以及科学上的达尔文主义。


在保守主义看来,这六大思潮都属于积极要求变革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激进思潮。柯克先生是如此概括除达尔文主义科学信仰之外的这些思潮在五个方面的相似性的:它们都认可人的可完善性和社会进步的无限性,也即认可人有变为神的潜力,否认人的罪性;它们都反对基督教的传统,摈弃先人的智慧,否认历史连续性的重要意义;它们都一方面追求政治上的均等化,蔑视基于自然差异的秩序,另一方又都推崇中央集权;它们都鼓吹经济上的均等化,质疑财产权,尤其敌视土地财产权利的拥有者;它们都不认同伯克的国家观,因为“伯克视国家为上帝命定的道德实体,一个联结死人、活人和未出生者的精神联盟。”

 

上述激进思潮虽然历史渊源、立场、角度和诉求各异,但它们在当今的西方世界也还各有其继承人和支持力量。为建设性地回应这些思潮以及它们各自的诉求,柯克先生提出了保守主义的六项核心准则:

 

首先,“保守主义确信存在着某种主导社会生活和个人良心的神圣意志。”这种神圣意志既规定了人的道德权利,也规定了人的道德义务,人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紧密相联的,要想享受权利就必须承担义务。神圣意志、上帝的护理或者天命天意是人的道德性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为“狭隘的理性……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合宜的政治是在现实生活中将被如此理解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付诸实践的艺术。

 

其次,“保守主义珍爱多姿多彩并带有神秘性的传统生活。”对保守主义者来说,绝大多数传统的生活方式既不“落后”,也不迷信愚昧,而是有着鲜活生命力和“愉快的趣味”的生命实践。而且传统生活基于各地的历史经验和习俗,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所以“它明显区别于大多数激进观念体系所推崇的日益狭隘的整齐划一以及平等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目标。”

 

第三,“保守主义坚信文明社会需要多种秩序和等级。”上帝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有秩序的世界,保持道德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有序状态是文明存续的前提。这些秩序都建立在人的自然差异之上,追求平等的秩序最终要么陷入暴政的泥潭,要么陷入可怕的无政府状态。“唯一的真正平等是道德上的平等。”

 

第四,保守主义注重对财产权的保护,认为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石,没有了个人财产权,个人自由便不复存在。作者在书中特意指出,“伯克之后的保守主义从洛克的全部观念中继承下来的只有这一点:政府源自保护财产权的需要。”而且私人财产权会促进文明社会的良性竞争,让社会保持一定的活力。

 

第五,保守主义认为传统习惯具有约束人的无法无天的冲动与欲望的功能,因此是文明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相比于现代的理性计算,传统的习俗具有更强大的道德净化作用,因为习俗中凝结了无数代前辈的生命体验和智慧。

 

最后,保守主义反对不停地追求创新改革。社会是精妙复杂的文明体系,其中既蕴藏着先人们的智慧,更有美好的神圣天意。大幅改变社会往往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但是,保守主义不排斥变化本身,因为变化是“自我保存的途径。”

 

柯克先生正是以保守主义所主张的原则为经,以它反对的各式各样的激进思潮及其变种为纬,通过本书所选择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历史人物,描绘出保守主义在过去一百多年间的演变过程。书中的历史人物都分别有各自不同的出身、性格和背景,但正如作者所说,“保守主义者从伯克那里继承了一种才干——根据时代的状况重新表述他们的信念。”因此,书中的各个人物都有针对自己处境和问题的精辟独到的思考分析,也都有让人击节赞叹的洞见和思想火花。这些更加细微和具体的论述让上面所罗列的保守主义原则丰满充实起来。保守主义者的处境化思考方式体现出保守主义所强调的审慎的权宜之计的原则。也许,正是由于它虽坚持原则,但不将原则意识形态化的思想方式,保守主义才得以在历史的流变中保持充沛的应变力和竞争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保守主义在过去一百多年的一波波变革潮流的冲击下,始终不忘那永恒不变的道德真理。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保守主义将自己的根基牢牢地锚定在那永恒的真理之上,它才能抵御住历史和人性的狂风巨浪的冲击,成为文明的最有力的辩护者,维系者和扩展者。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在预言并期待保守主义的复兴时,着重谈了美国的角色和作用。在本书初版时的1953年,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延续提升人类文明的重任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它的肩上。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位参加过二战的美国人,柯克从美国的这种文明使命中感受到的不是虚荣和骄傲,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忧患意识。他明确指出了美国的两种可能的角色选择:“作为一种毁灭性力量的美国与作为文明守护者的美国。”事实上,这种宏大的眼光和悲悯的情怀正是柯克作品能够说服人和打动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这也应成为我们学习和理解保守主义的一条重要线索。现代世界的格局大体上是英美或盎格鲁撒克逊人奠定的。英美保守主义最让人钦佩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指出了现代世界格局内在的矛盾和问题,并以解决缓和这些矛盾和问题作为自己思想的宗旨和目的。本书所体现的思想活力、文明自觉意识和内在的担当精神恰恰是英美能够主导现代世界秩序的最根本的基础。亲身经历过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柯克先生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没有健康有力的文明意识,现代世界不仅会提供丰裕的物质和舒适的生活,而且还可能导致毁灭人类和地球的战争。

 

保守主义不仅着力于避免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的毁灭性冲突,而且非常关注现代性对人本身的冲击和伤害。因此,研习英美保守主义思想的最大益处也许不在于找到一条迅速成功的道路,而在于理解文明的内涵以及人之存在的意义和丰富性。柯克先生在书中不厌其烦地多次强调,尤其需要警惕现代社会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他在书中引用托克维尔的话警告说:“它【物质主义】不会败坏但会弱化灵魂,并无声无息地扭曲行为的动机。”然后作者自己评论说,“这种沉湎于有限世界的做法会极大地遮蔽对无限世界的任何感知;由于漠视上帝自己灵性力量的存在,人不再是真正的人。”这是保守主义对现代资本主义民主体制最为深刻的批评和警示之一。保守主义所忧虑的是,现代性本身可能成为通向奴役之路,因为在现代的机器化、信息化生产与消费的时代背景下,在过于强调物质欲望和自我满足的现代思想的助推下,人们可能会变成一个个失去灵魂和道德依归的原子化个体。这些个体除了满足自己当下的物质欲望外,对先人和后人不再有任何责任,也没有能力承担任何责任。也就是说,真正的人(也即富有道德、灵性和理性的人)最终会消失,文明将不复存在。究其原因,很多人推崇的现代化与人类几千年的宗教、道德和文明传统割裂,蔑视人类的集体文明智慧,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看似生机勃勃,实则一直在为自己的败亡甚至文明的消亡添砖加瓦。在这样的关头,人类文明的存续需要保守主义的复兴。人类必须认识到,他们是与先人和后人永远联结在一起的永恒的灵性与社会共同体。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保守主义强调永恒之物,强调历史的连续性,极力反对把现代与传统对立并截然两分的做法。

 

鉴于此,保守主义要保守的是文明的真善美以及高洁脱俗的气质和品味。不过,以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为重要内容的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保守主义所保守的那些特质的产物,因为正是这些高洁脱俗的文化思想体系才使得资本主义赖以发展壮大的科技创新、现代管理、法治秩序、信用体系成为可能。这种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因而能创造出巨量的财富,并实现相对公平的分配,这样的结果当然就是资本主义与民主的联袂而至。资本主义与民主凭借其自身的强大力量和意识形态体系又威胁到保守主义最为珍视的那些价值与品味。这就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现代很多政治、社会和文化冲突的来源。因此,保守主义在为自己的主张辩护时有非常明显的内在张力。比如,保守主义强调财产权和富有德性的领袖阶层的重要意义,却同时又要照顾民众,强调共同体的价值,反对过度甚至一般性的个人主义;保守主义对民主和资本主义体制保持警惕,却又只能暂时寄身于民主和资本主义体制之下;保守主义反对一般意义上的革命性变革,却又要为英国的光荣革命和美国的独立革命辩护;保守主义强调竞争对社会活力的重要性,却又非常警惕缺乏文明意识的财阀或富豪。


这些两难并非是由于保守主义立场不坚定。恰恰相反,它们正体现了保守主义对待自己思想的谦卑态度,因为保守主义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承认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多样性,以及权宜之计和审慎的重要性,反对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化、格式化或标准化。在这种情况下,保守主义的原则被应用于极其复杂且变动不居的处境中,难免会得出表面上看似矛盾的结论。从更深的层次上说,这种思想上的谦卑反映了保守主义对人性两难的认知,以及对理性的有限性的认知,也促使他们非常敬重宗教与习俗。其中的原因是,千百年来,宗教信仰和习俗在应对人的现实问题时需要不停地面对这种人性的两难和理性的有限性,在此过程中沉淀了有时不易为人察觉的那种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的集体智慧。因此,它们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存储器,是连接现实与永恒的必不可少的思想与灵性的载体,是让处于急速变革时代的现代人依然能够拥抱意义、价值、爱与希望的无比珍贵的文明遗产。

 

本书带给笔者的思想启迪和冲击无法在这篇短文得到全面充分的阐述。总而言之,柯克先生以其非凡的大脑提炼出来的西方文明的诸精华要素让笔者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与思想洗礼,也让笔者有了文明的胸怀和文明的追求。笔者衷心地希望,中文世界的读者们能同样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

 

2019年2月20日于华盛顿近郊



感谢张大军先生授权转载,《保守主义思想》购书链接可点击“阅读原文”






往期精选



丛日云:丹尼尔·汉南《自由的基因》导读第一课

秦晖对话施展:历史学者如何叙事(上)

威尔•杜兰特:罗马帝国的危机与戴克里先的经济政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摘录

冯克利:阿隆是谁?

丹尼尔·汉南:为什么盎格鲁圈的势力正在衰落?

埃德蒙·柏克的七句格言

“道德想象力”与秩序的生成——《美国秩序的根基》第二章导读

为什么秩序是人类第一需要?——《美国秩序的根基》第一章导读

美国宪法史上法律与宗教的互动 | 《信仰与秩序》

柯立芝:“说到底,财产权和个人权利是一回事”

拉塞尔·柯克:人类社会的“永恒六原则”

一个大清帝国“游历使”的拉丁美洲之旅

你知道这五个关于《大宪章》的冷知识吗?

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是我这辈子写得最难的一本书

万斯的突围——《乡下人的悲歌》读后

陈浩武:从“中体西用”到“脱亚入欧”——中日两国近代社会转型道路的比较

丛日云:欧洲中世纪政治的贵族气质

施展:中世纪有圣经为什么还需要神学?

丛日云:欧洲中世纪的契约社会与权利斗争传统

秦蓓蓓:我的父亲秦晖

陈浩武:明治维新150周年历史追忆——就士游日本之旅手记(下)

陈浩武:明治维新150周年历史追忆——就士游日本之旅手记(中)

陈浩武:明治维新150周年历史追忆——就士游日本之旅手记(上)

李洁:日俄战争期间,中国民众曾给日本捐过巨款

施展:如何理解今日沙特阿拉伯?

斯克拉顿:如何成为一名保守主义者?

陈浩武:乌兹别克斯坦旅行手记

文明社会的六个特征

陈浩武:基督教文化是理解欧洲文明的钥匙

秦晖:关于奥匈帝国的四个话题(上)

秦晖:关于奥匈帝国的四个话题(下)

阿城:极简佛教造像史

荣剑:明治维新的正途和歧途——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研讨会(3)

陈浩武:两个美国人与日本的两部宪法——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研讨会(2)

马勇:近代中日两国师生关系的转换——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研讨会(1)

韦森:常被误读的凯恩斯和哈耶克

荣剑:中日谁胜?——日本访学归来的若干思考

冯克利:休谟三原则远远高于法国大革命三原则——英伦读行录(16)

冯克利: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时机非常不幸——英伦读行录(15)

施展: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密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