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睢县:中国最早的锦官城

2016-07-23 老家睢县


以锦闻名——两汉魏晋时期襄邑织锦独步天下


我国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人工养蚕的地区,华夏始祖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传说中养蚕缫丝的发明者。殷商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桑、蚕、丝、帛等字。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大片栽植桑树,采桑养蚕,人们已经熟练掌握缫丝织帛的技艺,蚕丝制品成为衣着的主要材料。初时的丝织品基本都是白色,后来才慢慢尝试着染成各种颜色,织造出带有花纹和图案的丝织物,这就是“锦”或“锦绣”。
织造锦绣需要精密复杂的提花织机。西汉中期后,这种织机被勤劳聪慧的襄邑人发明研制成功,襄邑织锦的质量、效率由此大为提高,襄邑织锦机户迅速发展壮大,围绕濯锦池周围,聚集了成百上千家织锦作坊,形成了一个环池织锦产业带,织锦业遂成为襄邑最负盛名的一大主导产业,襄邑织锦名声大噪。
   
随之而来的是极大的产业效应,织锦、锦在当时也似乎成了襄邑的一大专利。东汉著名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锦”字:“锦,襄邑织文也。”从中可以看出,他俨然把“锦”定义为襄邑的特产了。襄邑北有睢水,南有涣水,《绘水述异记》中说:“睢涣二水波纹皆成五色,其人多文章。”这里“文章”即是指花鸟虫鱼的图形。在丝织品上织出花鸟虫鱼五色图案者称为“锦”。《汉书》:“天子、公侯、大夫冕冠皆有绶,采色为组,旁垂黈纩,郊天地则冠之。衣裳、五佩、备章、采乘舆,刺史、公侯、九卿以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王充《论衡》中也说“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陈留风俗传》说:“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供焉。”意思是说,睢水、涣水之间的襄邑,多产花纹美丽的五色织锦,以供给皇帝在郊庙祭祀时穿戴之用。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襄邑的得名,是因为此地盛产织锦的缘故,而不是因为有宋襄公陵。据清代睢州人王祖恢引《修洁斋闲笔》的说法:“《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说文》:‘襄,织文也。’汉魏郡有县能织锦绮,因名‘襄(邑)’。七襄,织文之数也。以睢(水)涣(水)五采,其地多织锦,故名。”两说并行,估且存之。


中国最早的锦官城

  

睢县旧称锦城、凤凰城。两汉时期襄邑丝织业发达,以织锦名闻天下,左思《魏都赋》中有“锦绣襄邑,罗绮朝歌”的名句。隋唐时为南北要冲,北宋时为京城左辅,明清时文物声名甲于两河。古人吟咏睢州风物的诗文,屡见“锦城”“锦水”“锦湖”“锦襄”之称。睢县称为“锦城”,当之无愧。
   
提到“锦官城”,人们自然会想到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和“锦官城外柏森森”,误以为只有四川成都才是唯一的“锦官城”。鲜为人知的是,在历史上,襄邑(今睢县)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锦官城。
因织锦业繁盛,汉朝在襄邑设置了专门管理织锦的服官,这要比三国蜀汉在成都置“锦官”至少早三百年。《汉书·地理志》“(襄邑)县有服官”。两汉时期,朝廷在齐郡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陈留郡襄邑县(今睢县)设置名为“服官”的官署,专门管理织造宫廷服饰事宜,其主管官员称为“长”和“丞”。临淄的产品为缯帛,襄邑的产品是锦绣。所以设在襄邑的服官,主要是为了管理织锦而设,其实就是“锦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锦”字下解释说“锦,襄邑织文也。”清代段玉裁在此下引《汉书·地理志》“(襄邑)县有服官”和司马彪《舆服志》“襄邑岁献织成虎文”后,指出许慎是“以汉法释古,谓若今之襄邑织文,即经典之锦文也”。
襄邑(今睢县)作为当时名闻天下的唯一织锦产地,设有服官这样的管理机构,说它是我国最早的锦官城,当是名至实归。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魏都赋》中有“锦绣襄邑”之句。今睢县城湖西北隅有汉代濯锦池遗迹,旧志谓“盖(汉)邑之善织锦者环池而居,故得名焉。”可见当时襄邑织锦业盛况。

【阅读链接】

睢县高级中学2016年高招录取榜(一)

扒一扒睢县那些沧桑事

【情感作坊】睢县豫N大巴

一位军人与北湖的未了情

市领导暗访睢县:大气污染有多严重?

睢县最南端  有个大公园!

平岗这老乡是咋一年赚百万滴?

睢县与郑州、成都、长沙、合肥等城市的渊源

【周末首发】在铜川,咋恁多睢县人?

尤吉屯有个世外桃源!亲,您去过吗——

【惊叹!】老家睢县骑友带你去青海湖看沿途美爆风景!

【睢县力作!】袁山,那古庙……

【探秘】蓼堤岭的来由

睢县打夯歌,60-80后听过,90-00后绝对没听过!

睢州工艺获大奖,再送礼不愁高大上!

敬请转发关注,告诉更多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