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咱去白云寺——

2016-09-28 袁业春 老家睢县


豫东平原的秋季是秋收麦播的时令,农民忙而欢乐,另有一翻妙景。“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大地脱去绿裳,换上金甲。吾与几个文友乘此金色时光专程到白云古刹观光。
高古壮严的古寺山门,坚固的铁门,两旁立着宏大石狮,古色古香,刚进寺门,有一老僧迎住旅客,吾问及老僧法号,他合十闭目而答:“老纳佛名庙壁。”
领众人随着走过冬青掩映、菊花盛开的曲径,大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感。东侧有一六角彩亭,画栋雕梁,黄瓦锦顶,古朴曲雅,据老和尚介绍:白云古刹重新修建,海内外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纷纷捐资助建,台湾的如虚法师捐巨款功垂千秋,树此碑亭以志之。
天王殿内,弥勒佛打座正中,四大天王分列东西,从佛身上,使人悟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禅意。游此,人们无不闭目而思,以正其心。去其邪欲。大有引人为善之魅力。佛后有韦驮菩萨像,手执降摩杵,腰挂照妖镜,大有正气勇为之气魄,世传韦驮曾去睢州化盐之奇闻。
清初,佛定大和尚主持庙务,为修建寺院内的藏经楼,寺僧与信民匠人有上千人吃饭,因伙房食盐以尽,感动韦驮显灵,化为白髯老僧,去睢州盐店化缘,掌柜的命小童施舍给一碗盐,老僧嫌少不收,给一盆大盐仍然不收,掌柜有难色,愤然使小童打开存盐库门,任凭所取。小童指着一垛盐包说:“随便拿取吧!”老僧不慌不忙,用杵作担挑起两包重约
400斤的盐,悠然出店而去。
有好奇者,尾追至白云古刹山门,问及此僧,众皆不知,寻之。众见韦驮降摩杵上有盐粒,面上有汗珠,方知韦驮所化,查伙房增加两包食盐,至今传为神话。读书莫受古人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吾顿开毛塞,真正悟出儒、道、僧、教的宗旨教义,吾斗胆向法师问:和尚这个称呼多么好,为何世间流传着妖道贼和尚的说法?他略加闭目,双手合,讲出一翻道理来。
此则为滥收法,乱传徒之过。唐朝一个出家当和尚的,必须有个进士的资格,受皇帝大臣的尊重。后来举人也可出家,渐渐秀才亦可。至明朝一般人家也能出家到寺院来,清朝就无禁忌的随意出家了。寺院主持行成滥收法子,乱传徒弟,有的在家不规,或杀人放火之人,为躲避官府追查,进庙出家,一时入寺受戒忍性念经。
等到主持僧圆寂归西,寺院有后来者接替,本性难改,在荒山野外,自由自在,又收几个不规之徒,横行乡里,偷鸡摸狗的有之,抢良家民女的有之,有的串通江洋大盗,无恶不为,这就很难怪世人叫贼和尚了;有的还骂叫“秃驴”呢!老僧毫无顾虑的解说,使吾深感这滥收法乱传徒的害处。教诲在社会上何其重要,否则就兴盛一世,毁于一旦。此时,几位文友,看过玉佛殿、佛公塔、放生池和铁锅内的三百余年的老槐后前来找我。
印法大师领着众人又瞻仰了黑和尚的遗像。黑和尚是一位有名的圣僧,家住山东荷泽,俗名郭玉明,清朝的进士,后出家为僧,被佛定大师收为法子,康熙帝找父临白云寺时,圣驾送过黑和尚,从此声名大振。看到黑和尚的画像,都联相到他那时
800僧众用的那口大槐树下的铁锅,传说能做一石二斗米的饭,那就更传奇了。

下午,众人披着夕阳的彩光,离开了白云古刹,大家都谈说古刹的奇景,吾念念不忘印法大师的奇谈。

【阅读链接】

睢县传统建筑  行将消失的影像

睢县恒山湖畔的决战!有你吗?(火辣大图)

睢州袁氏家规、家训、家风故事

睢县残疾小伙真厉害,用手和屁股登顶五岳

老睢中记忆:走过沧桑,走过工字楼。。。

【美艳】秋日逛水城,睢县辣么美!

快来看,睢县民间诗人+随手拍!

首发·重磅!把北湖装进口袋里,走哪都能看!(首发)

“睢县新八景”评选开始啦!

睢县记忆之一

睢县七、八十年代田野印象(睢县记忆第三季)

爱家乡,就从转发、关注做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