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千万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儿

2017-11-12 瞰鉴


本期编辑:武芸萱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一日一度


老梁:葛优凭什么成为一代影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02xacohn&width=500&height=375&auto=0



01


他其实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葛优小时候的性格,

只用两个字就能概括:
一个是蔫,一个是缩。

1957年4月刚出生的时候,

他就瘦得跟个小猴子一样。

不仅瘦,胆子还小,话也不多,

北影厂大院的孩子撒欢儿跑的时候,

他总是安安分分的,不搞任何破坏。

上小学时,无论班上有什么活动,

葛优本能地缩在角落里,生怕引起注意。

他好像没有表现欲望,安静如隐了形。



因为蔫儿了吧唧,

葛优没少受别人欺负。

曾有孩子把他逼到过墙角,

蛮横地照着脸上就是一拳,

打了还问:“你敢说什么吗?”

葛优一声不吭,低眉顺眼地走了。

葛优的爸爸是著名反派演员葛存壮,

出演过《小兵张嘎》里的龟田队长,

母亲是北影厂文学部的编辑。

看着孩子性格柔弱,葛存壮也没辙,

记得有一次,他正在拍《南征北战》,

10多岁的葛优去片场,赶上剧团发面包,

葛存壮说:“儿子,去帮忙拿一下面包。”

葛优就是扭扭捏捏,不敢上前过去拿。

当爸的无奈地摇摇头,“你呀,

长大后也不知道能干嘛。”



其实,葛优也有淘的时候,

他曾往人家门缝里扔过垃圾,

也拧过人家自行车上的铃铛,

还跑到农民的玉米地里掰玉米,

结果被抓了,其他孩子都昂首挺胸,

像革命电影里英勇就义的好汉,

唯独他忐忑不安,生怕挨打。

往后退、不争执、不张扬、别惹事,

这是葛优性格里最坚固的一部分,

总有这么几个信号在他脑子里盘旋,

后来,这竟成了他独特的生存之道。




02


一开始还真没看出有什么表演天赋


上中学以后,

葛优还是没怎么变。

出格的事他从来都不敢干。

倒是有一次生病得了肝炎,

他心血来潮买了一把二胡,

后来在学校文艺汇演上二胡独奏。

即便如此,他也不是风口浪尖的人物,

多半时候都在宣传队里当背景音乐。

毕业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葛优被安排到昌平的公社插队,

得到了一个相对省力的工作:养猪。

垒猪圈、喂猪食、给猪接生、治病,

跟一个姓赵的师傅一干就是3年。



1979年,离开公社后,

父母想葛优去考大学,

没想到葛优说:“我想当演员。”

葛存壮还以为自己听岔了:
“什么?你想当什么?”

在他这个当父亲的看来,

儿子从小就没什么表演欲,

连文艺活动都没兴趣参加,

怎么突然想着要当演员了?

确实,葛优小时候实在太内向了,

他根本没向父母传达一个信息:

“其实我从小就羡慕院儿里的叔叔阿姨,

因为觉得他们当演员实在太幸福了,

平时大家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可一到片场就可以变一个人,

那种身份的转换我想试试。”



葛优先报考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当时正好周总理去世,很多人悼念,

葛优便以“悼念总理”为题开始表演,

一上台就泣不成声,哭得稀里哗啦。

考官打断道:“行了行了,快别哭了,

你这情绪都控制不住,当什么演员?”

受挫后,他又去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一套广播体操还没做完,形体老师说:

“回去吧,你这么瘦,演不了什么角色。”

随后,葛优又去报考了实验话剧院,

这次更尴尬,一个女生正在表演 “等待”,

“等”了没几分钟,考官突然对葛优说:

“你,上去捂住她的眼睛。”

葛优走上台捂住了女生的眼睛,

女生掰着葛优的手:“谁呀!”

葛优不知道说啥,傻不拉几地捂着。

女生随机应变,转身大叫:“流氓!”

葛优愣在原地,不知道说什么。

考官摇头:“即兴表演听说过没有?

这点应变能力都没有,还当演员?”



电影学院、中央戏曲学院、

实验话剧院、青艺、各个文工团…

挨个儿考下来后,葛优全都落榜。

这时,葛存壮意识到儿子是动真格的。

他把葛优叫来:“你真的想演戏?”

葛优点头:“打心底就喜欢这个,

哪怕让我给叔叔阿姨跑龙套也行。”

葛存壮明白了,为了支持儿子,

他找来配音演员辅导他朗诵,

又找来指挥家教他声乐练习,

然后问:“你至今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葛优说:“还能有什么,不就是喂猪。”

“那行,你就去表演喂猪吧!”

正好,全总文工团招演员,

葛优上去表演了一段喂猪。

事实证明,那3年的猪真没白喂,

凭借一段精彩表演,葛优考上了。


03


熬了10年龙套熬成了最佳男主角


一开始,葛优根本不会演戏,

在文工团里跑龙套一跑就是10年。

他自己不着急,母亲先急了:

“要不然我看你去学摄影吧,

到时候直接来北影厂顶职。”

葛优“啊啊”点头,敷衍两句,

可母亲让他写转职申请时,

他赖来赖去,一直没有写,

继续默不吭声跑自己的龙套。



团友王毅还记得那时的葛优,

“虽然他演的都是边边角角的角色,

演多了也着急,但从没抱怨过什么。”

平时,葛优特别留心观察生活,

有一次在路上遇见人家吵架,

回团里还特意给团友演了一遍。

再小的角色,葛优也做人物分析。

每到周末,就拉着朋友去自己家,

炒几个下酒菜,请葛存壮入座,

一边喝酒一边谈论表演技巧。

10年,身边很多人都演主角了,

葛优不得志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尽管如此,他还是抱着一丝希望:

“别人都有机会,没准儿我也有。”


《霸王别姬》剧组


1988年,机会真的来了。

米家山导演准备开拍王朔的《顽主》。

葛优一个姓李的团友参加选角,

因为没有个人照,就寄了张合照给剧组。

米家山拿着照片一看,没看上团友,

倒发现站在一旁的葛优符合角色气质。

试镜的时候,葛优外冷内热的表演,

让米觉得他非常贴合王朔笔下的时代青年,

“行了,就是你,到时候好好表现。”

这部《顽主》成就了31岁的葛优。

那正是王朔“独步天下”的时代,

因其作品对精英话语权的瓦解,

让英雄退出舞台、平民成为主角,

以调侃、戏谑的姿态启蒙了一代青年,

改变了一代人的说话和思维方式,

《顽主》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作品。

(放心,改天公子一定会写写朔爷的)

戏里,葛优跟张国立一起演社会青年,

张国立什么范儿啊,一向是正剧,

演一个吊儿郎当的人总是使不上劲儿,

葛优却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演绎到了极致。

最终,他凭此拿到了百花奖最佳男配。


当年王朔(左三)牛到一个人承包中国影视半壁江山


1992年,冯小刚筹备《编辑部的故事》,

写戏的时候,脑子里就冒出了葛优,

他对王朔说:“戏里这个李冬宝,

就是想着葛优老师的样子写的。”

王朔带着冯小刚到葛优家,

对葛优说:“这戏必须你来演,

不然我们就把剧组给解散了。”

葛优摆摆手,不好意思地说:

“可我有另一部戏在身。”

冯小刚问:“是个什么角色?”

葛优说:“一个小配角,戏不多,

但是我答应人家了,不能放鸽子呀。”

冯小刚说:“就不能协调一下?”

葛优说:“我走了,就把人家得罪了。”

冯小刚特精:“我跟您是不熟,

可王朔是您朋友,您不怕得罪他?”

葛优琢磨了一下:“都怕得罪。”

冯小刚说:“那您掂量掂量吧。”


《编辑部的故事》


最后,葛优去了《编辑部》剧组,

出演了那个油嘴滑舌的李冬宝。

喜剧一上映,收视率就炸了。

从此葛优一出门,有人就冲他叫:

“东宝!是你吗李冬宝?”

葛优尝到了爆红的滋味儿,

也跟冯、王结成了一段友谊。

1992到1994年,是他最得意的日子,

先拿下百花奖最佳男配,

又拿下了金鸡奖最佳男主。

很快,张艺谋就找上门了。



04


7天演出,演成了不可复制的经典


曾有一位导演说:

“3年养猪,10年龙套,

能像葛优一样经得住熬的,

演艺圈恐怕不超过十个吧。”

这一通熬,熬出来的不是失望,

而是葛优令人称奇的演技。

张艺谋拍《活着》找他,

他推辞说:“演不了演不了。”

张艺谋不干:“那不行,非你不可。”

最终葛优果然没让张艺谋失望,

成为中国拿下戛纳影帝第一人。


《活着》里的富贵


葛优演技厉害到了什么程度?

只需要说两件事就能够证明。

在《活着》里有这么一场戏:

他演的富贵把家产输给了龙二,

后来闹革命,要把龙二给枪毙,

结果富贵因祸得福,躲过一劫。

看到龙二被人拉去枪毙的时候,

必须演出富贵极度恐惧的状态。

换做别人就是各种拧巴的表情,

换做小鲜肉肯定是车祸现场了。

葛优怎么演的?他背对着镜头,

手扶着一棵树,双脚发抖撒尿,

枪声传来时,尿得都快瘫了,

整个人的背心都被汗湿了。

更绝的是,《我爱我家》开拍,

导演英达非要让他串拍一场戏,

“你不来我们剧组就等着你。”

无奈之下,葛优只好跟张艺谋请了7天假,

跑去《我爱我家》演了个“二混子”纪春生。

多年后,葛优神一样的演技刷屏网络,

成为了风靡一时的“葛优瘫”。


纪春生


然而,摘得戛纳影帝后,

葛优也有演戏演砸的时候。

他出演电视剧《寇老西儿》,

在这部古装戏里面演历史人物,

活生生把寇老西儿演成了“老痞子”,

结果成了观众投票的最差男演员。

回家之后,葛存壮也批评他:

“寇准是你这么演的吗?

他是当朝宰相,自有一派风度,

你演的水不啦叽,当然不行 。”

葛优接受批评,他自己也承认:

“我那个时候演戏是有一块短板的,

就是要对人物的生存状态有体验,

离生活太远的人,我还不好驾驭。”

此后,葛优挑戏也越来越谨慎。


在戛纳摘得影帝的葛优


《活着》虽然是个巅峰,

但没公映,当时观众都不知道。

真正让葛优登上第二个巅峰的,

还是冯小刚和王朔两位密友。

1994年,冯小刚拍处女作《永失我爱》,

这部拿王朔小说改的电影反响平平。

紧接着,他又帮王朔拍《我是你爸爸》,

结果这部电影磨到最后也没能上映,

气得王朔把能骂的人都骂了遍。

眼看着年近40,冯小刚到了低谷,

这时王朔丢给他另外一部小说,

名字叫《你不是一个俗人》。

王朔说:“你拍吧,别挂我的名字,

挂我的名字又要砸在手上。”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最后,冯小刚孤注一掷拍了电影,

找葛优演主角,名字改为《甲方乙方》,

从此拉开“贺岁喜剧”的大幕。

紧接着《不见不散》《没完没了》

《大腕》《天下无贼》《手机》…

冯、葛二人联手打下中国电影贺岁江山,

葛优从姚远儿一直演成了秦奋,

成了名副其实的贺岁片之王。

日后,黄渤成为新一代票房保证,

人家问他是不是已经超越了葛优,

黄渤说:“他是中国喜剧的创始人,

在前辈面前,晚辈不敢造次。”



05


为人处世,总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即便是成名后的葛大爷,

还是有点“蔫儿缩蔫儿缩”的。

遇到大一点的场面,

人家已经管他叫老师了,

他说起话来心里还直打鼓。

“只要有什么活动让我出席,

我本能是往后缩的那种。

如果出席的人有十几个,

我本能是坐在最边上的。

我要是紧张了,就容易出汗,

手心脑门,快到门口时最紧张,

好像一开门就是机枪扫射似的。”



冯小刚曾经说过:

“葛优是说句话都会左思右想的人,

他最不愿意看到任何人尴尬,

也不愿意得罪任何一个人。”

2006年的时候,葛优拍《桃花运》,

拍了三分之一不到片子就停了。

2008年,《桃花运》重新开拍,

又把他之前的戏给杂糅进去,

葛优说了句:“这是部东拼西凑的片子。”

媒体马上造势说他“炮轰导演马俪文”。

后来《非诚勿扰》要去香港做宣传,

葛优调侃冯小刚说:“你还是别去了,

我看你的片子在香港就没卖过座。”

媒体又写成“葛优炮轰冯小刚”。

葛优问冯小刚:“怎么动不动就炮轰啊?”

冯小刚说:“甭搭理丫的,他们就是嘴欠!”

此后,每次采访,他就跟记者约法三章:

不评价演员、不评价导演,不问私生活。

葛优常说:“有些事,自己明白就行,

也着实没必要当着大家的面说出来,

就像吃饭的时候谁说错了一个常识,

其实其他吃饭的人心里都清楚呢,

你也没必要装得就你一个人精。”



葛优爱照顾别人的情绪,

也时常能体谅别人的难处,

总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

曾经拍摄一家杂志封面的时候,

葛优身上穿了白色的毛线外套,

“我今天已经穿这件衣服,

给另外一家杂志拍过照了,

怎么办?我不能再拍了,

不然你拍出来跟那家杂志一样了。”

为此,他专门换了衣服继续拍。 

在他身上,有传统艺人的味道,

讲究为人处世,让别人心里高兴。

每到一个剧组,从服装到化妆,

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他的。



甚至对粉丝,他都是客客气气。

碰见影迷想合影,手边没相机,

他对人家说:“你回家取吧,我等你。”

一次和冯小刚一起外出办事,

路遇一个年轻人凑上来:“葛优吧?”

葛优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年轻人慌忙摸口袋,想让葛优签名,

摸了半天,只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 

年轻人说:“对不起,只有这张纸。” 

葛优笑说:“没关系,不是借条就行。” 

签完了,冯小刚拍拍葛优的肩:

“也就是你,对谁都有这份耐心。” 

葛优想了想,慢吞吞地说:

“这事儿吧,你得这么想,签这个名,

我是第五万次,对他,这是第一次。”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被观众围住了,

很多人来握手,握不上的,就拍他光头,

疼得他直上火,要是其他明星肯定翻脸了,

可葛优在心里给自己找了一台阶:

“人家也是高兴,‘啪’给你一巴掌,

他那心里就有幸福感了”。



06


人呐,别总拿自己太当回事儿


很多导演、演员都说:

“混到葛大爷这个地位的人,

很难不对自己产生所谓的身份感,

可是这种东西葛优从来没有过。”

他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大明星,

更不会觉得自己是所谓偶像。



他甚至自嘲说:“演员吧,

往好里说,人说你是表演艺术家;

但往最不好里说,人说你是戏子。

我是这么想:如果你给自己定成艺术家,

那么有人说你是戏子的时候,

你得扛得住,心里能承受就成。

我呢,给自己定一个标准,就是戏子,

当有人说我是艺术家的时候,

我也别晕了。这很重要。”

这是葛优颇为独特的处世哲学:

全世界都把你捧得高高的时候,

你也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儿,

觉得是个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唯有如此,才能变得安稳从容。



想当初刚拍完《大腕》,

《纽约时报》想采访葛优,

葛优说我还有事呢,冯小刚问什么事,

葛优说:“我得给家里人买块地板革。” 

冯说:“我帮你买。你去接受人家采访,

《纽约时报》的影响力你又不是不知道,

这对你在海外的发展非常有利。”

葛优说:“我到海外发展什么去呀?

我英语都不会,把中国观众伺候好就成了。

你就让他们省了这份心吧。”

冯小刚说:“葛爷这是大智慧,

这就叫‘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恰恰就是这种不贪的心态,

使他非常地心平气和,

做起事情来就比别人从容。”



如今葛优一年看30个剧本,

但接的戏一年要比一年少。

七八档真人秀找他去参加,

他都一个接一个婉拒了。

他是一个十分珍视羽毛的人,

不愿意成为被过度消费的对象。

所以花边新闻、绯闻和炒作,

这几个词永远跟葛优没关系。

有一年,有媒体说葛优到澳门赌博,

还说是“国宝级光头演员欠债千万”。

葛优笑笑说:“我可不是什么国宝,

我也没有受到过国宝级的待遇呀!”

媒体追问他为什么不愤怒呢,

他说:“本来就是个演员嘛,

这种事大家乐呵乐呵就完了。”



实际上,他更像一个匠人,

每接手一件作品都会精心打磨。

曾经为了演《卡拉是条狗》,

他跑到工厂大门去观察工人走路。

拍《赵氏孤儿》时失眠50多天,

他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

在片场,他看似是在打盹儿休息,

实则是在心里默念台词,琢磨重音,

把一句词儿推敲了个每个细节上。

他知道,这个时代,浮躁的娱乐泛滥,

但是他能躲就躲,能往后缩往后缩,

至于别人爱说什么,爱谁谁吧。



07


和谁都不争,什么都没落下


马未都讲酱釉时,

曾经拿葛大爷打比方。

酱釉是什么?最没名的釉色。

正是这种含蓄的酱釉,

暗含了宋代的收敛哲学。

没别的颜色可以代替它出场,

它的颜色浅不透明,深不到头,

恰到好处地站在它应站的地方,

不与人拥挤,也不与人抢占地盘。

可就是这种处世哲学,

让酱釉最终成了紫金釉。



马未都说,葛优就像酱釉,

他不靠仪表去赢得别人的好奇,

也很少演什么有重大分量的人物,

从头到尾演了不老少的倒霉事。

在演艺圈,他也很少抛头露面,

可是他成了中国第一个戛纳影帝,

在2011年包圆儿了整个贺岁档期。

各路人往前冲、造绯闻,结果都没戏,

你看他跟谁争过?他跟谁都不争,

但就成就了他。这就是收敛的哲学。

《围城》导演黄蜀芹说:“葛优啊,

那是一个非常大智若愚的人。”


延伸阅读


我研究了葛优在五十部电影中的发型,得出一个结论



前天在网上看到葛优葛大爷最新一部喜剧电影《断片儿》的预告片,有两个原因促使我来谈一下这部电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49vq1dqa&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一个原因是,葛大爷的发型太奇特了……你在葛大爷出演的所有影视剧里,恐怕都从来没见过这种发型。


为什么葛优的发型这么重要呢?因为这和他在片中扮演的角色性格,乃至影片类型,都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对绝大多数演员来说,角色采用什么发型应该严格按照剧本来,但葛优是个特例。


葛优本人有几种相对固定的发型,广大观众极为熟悉,那构成我们对他这个人的基本印象,这种印象又极大地影响了他扮演的绝大部分角色,所以葛优的发型就不同于一般演员的发型,它是特殊的符号和形象。这么重要的事好像一直被人忽略,所以下面打算来分析下。


谈这部影片的第二个原因则比较私人,放在最后再说。


先说葛大爷的发型。


《断片儿》


这部《断片儿》里,葛优的头发是不太明显的偏分带刘海,这首先是一个葛优从未梳过的发型,而且发色灰白,这在葛优过去的电影里,也极少见。我们的印象中如果葛优有头发,就总是一头黑发,给人不显老的感觉,所以这种新的发型肯定代表着某种新的人物性格,这毫无疑问。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把葛优在过去作品中的发型梳理一遍,因此我研究了大约四、五十部葛优出演的影视剧,剔除掉一些不重要的,还比如《秦颂》《夜宴》《赵氏孤儿》这样的古装片,把剩下的作品中葛优的发型分成五个类别,这样人物性格和发型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类发型,是半秃的「地中海」,这是葛优早年在影视剧里最常见的发型。从医学上来说,这是男性多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地中海」发型是葛大爷前半生的自然发型,应该来自遗传,我们尊敬的葛存壮老师在中年阶段的发型也差不多。



《决裂》(1975)


所以葛优演员生涯前半期的人物形象,一般是围绕着「地中海」发型做文章。


细究起来,虽然都是「地中海」,但葛优在演不同人物时梳法也会有不同。


下面是《活着》里的福贵,因为这部电影时代跨度太长,人物年龄状态变化太大,其实发型变化也较复杂,但我们可以看到,年龄较长的福贵留着很短的「地中海」发型。




在《活着》这部电影里,葛优的「小我」几乎是不存在的,他完全融入在角色中,所以这个发型状态,就是福贵理所应当的状态。


但在葛优前期的其他「地中海」发型的作品中,情况就不同了。


我发现,如果是演普通的老百姓,葛优的发型就总是保持着一种自然的蓬松状态,略乱,但也不太乱,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头发稀疏的普通中年男子,那就是他们平时的正常模样,我们并不会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他的头发上。


比如《顽主》里的杨重:




还比如《编辑部的故事》里的冬宝:




还比如《大撒把》里的顾颜:




还有稍晚几年的《没完没了》里的韩冬:




《没完没了》是1999年的电影,当时葛优已经进入光头贺岁的时代,但为什么又梳回「地中海」发型呢?后面再解释。


以上都是演普通人,好人,葛优的发型也呈现出较自然的生活状态。


但如果是演坏人、奸人,或负面角色,葛优的发型就梳得不一样了。


关于这一点,可能很多年轻观众不知道,葛优最早演重要配角的戏,都是反派。


比如《黄河谣》里的土匪黑骨头:




因为角色是土匪,自然要飞扬跋扈,葛优只留了耳后稀疏的一圈头发,直向天冲,加上墨镜,大金牙,悍匪形象不需要多余的交代。


张艺谋执导的《代号美洲豹》里,葛优演绑匪头目,这个角色的头发很薄,他有个动作是下意识地用手梳头。




下一个例子,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李梅亭,也被葛优视为自己第一个代表性角色。李梅亭是钱钟书笔下《围城》里的猥琐知识分子,自从葛优演了这个角色后,我读小说时他的样子就再也赶不走了。




怎么来表现李梅亭的猥琐呢?那副墨镜固然不可或缺,脑门上那一绺将掉未掉,风中飘扬的稀疏头发也有大功啊。


再一个例子,就是《我爱我家》中的懒汉加骗子纪春生了。今天的大网红,头发像几个月没洗似的,中间秃,但四周长,而且乱,胡子也没刮干净,眼神涣散中透着狡猾,这和二混子形象高度吻合。




以上是第一类「地中海」发型,在葛优前期作品中占据主体。


葛优的第二类发型,不再谢顶,而是发际线非常靠后的背头,这种发型在葛优的表演史上例子很少,但都指向相对固定的人物类型,因此需要单独归为一类。


第一次是在《霸王别姬》里演袁四爷:




第二次是《天下无贼》里演黎叔:




共同点是发量少,薄薄一层,都抹了发油,油光水滑,一丝不乱。


(并非)巧合的是,这两个人物都戴金丝眼镜,穿挺括的西装。


是的,因为袁四爷和黎叔都是有头有脸,道貌岸然的大人物,这种发型和穿着打扮,是脸谱化的奸人模样。同时,袁四爷和黎叔在某些领域又都是深藏不露的高手,背头是我们对这类高人的共同想象,大概是受《赌神》里周润发的影响。



《赌神》(1989)


下面是第三类,也就是普通人的正常发型,且完全没有谢顶迹象。这一类的例子不太多,因为葛优演「普通人」不多,他演的经常是不普通的「普通人」。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葛优在这部影片中扮演的老二谈不上有什么特殊的发型。他就像我们身边大多数平凡、邋遢、不修边幅的中年下岗工人差不多,任由头发自然生长,长得受不了才去修一下。




《大腕》里结尾时葛优扮演的尤优进了精神病院后,也是这种发型。




在《大腕》中葛优有前后对比的两种发型,后面再谈。在同一部电影里换发型并不寻常,冯小刚这么决定当然有特定的理由。


再就是《手机》里葛优演的著名主持人严守一。




严守一梳的是社会上成功人士应该梳的发型,三七分,不长不短,风格偏休闲,这和他主持人的身份有关,也符合严守一的性格。他就是一个有弱点的普通人,因此影片不需要用发型来提示某种过度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不忠也不奸,犯了错我们不会同情他,但也不痛恨他。


下面是第四类,也是今天的观众最最熟悉的葛优——光头,在他的后期电影中是默认的发型,除非有明确的理由,光头就是不会变的标识。


因为我们一看到光头葛优,都会把它和强烈的喜剧性联系起来,喜剧片也会借助这种根深蒂固的联想。


这种印象开始于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中的姚远。




如果说光头葛优有什么最突出的个性,我想还是「贫」,温柔的、善良的、无伤大雅的贫。他之前留头发时在电影里也贫过,但只有变成光头之后的贫,才进入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天人合一状态。这听起来有点玄学,但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还有《不见不散》的刘元:




前面说到《没完没了》,这是冯小刚的第三部贺岁电影,之前两部葛优都以光头形象示人,为什么到这部又留头发了呢?


因为在这部电影里葛优的角色韩冬是一个老实巴交,胆小怕事的出租车司机,留光头就不太合适了,为了和贫的银幕形象区分开,他又回到了更普通的「地中海」发型。


光头的下一个例子,是《大腕》中前面部分的尤优,其实这不是光头,比光头要多一点发茬,再留一圈胡子,小眼镜一戴,有点像现在的管虎导演,透着干练和精明。



《大腕》



管虎


之后葛优和冯小刚合作的喜剧,都是经典的光头。


比如《非诚勿扰》:




还比如《私人订制》:




演姜文的《一步之遥》里的项飞田,也是光头:




葛优保持光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因为这些电影需要借助观众对葛优光头喜剧感的深刻印象,来召唤我们条件反射般的记忆。


最后是第五类,也是很罕见的例子,一头乱发的马邦德,出自《让子弹飞》。




这种发型出现在民国初年有一定的事实合理性,效果就是一看就想笑嘛,因为它和我们熟悉的葛优差太远了。


而且对比周润发(黄四郎)油亮的大背头所暗示的老谋深算,姜文(张麻子)板寸透出的强悍干练,长发葛优(当然胡子也很重要)的狼狈、鸡贼、滑头,哪怕一句话不说,也明白无误告诉观众了。


对于喜剧来说,人物造型是可以适度夸张的,不怕脸谱化,这能让观众第一眼就建立起人物分工的印象。


下面回头说这部最新的《断片儿》。



葛优发型大变,暂时可以有这么一个结论。这必定是一个和光头葛优的贫,长发葛优的鸡贼,油头葛优的奸猾,都不一样的银幕形象,到底是什么现在无法判断。



《断片儿》


另外,作为一部喜剧片,它和葛优过去作品不太一样的地方是,这竟然是一个谐星群戏。


如果我们把葛优视为一个喜剧明星的话——其实他自己经常纠正这点,他不想把自己定位为典型的喜剧演员——他几乎很少和其他喜剧明星搭档,在他主演的喜剧片里,他就是唯一挑大梁的,其他喜剧明星一般也就是客串。


但《断片儿》里面,除了葛优,还有岳云鹏、杜淳、包贝尔、小沈阳、陈赫、大潘等等,都是喜剧明星,一大帮喜剧演员,这怎么玩儿?不知道。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这可能接近于一部公路电影,葛优带着岳云鹏和杜淳在一场大醉之后全国游历冒险,嗯,这样一说,我们会联想到一些类似的喜剧电影。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身背一亿巨款,想必会经历很多荒诞可笑的事情。



漫长的旅程会给电影制作带来很大的考验,但这让演员随时处于变动的外部环境中,善于卖萌的岳云鹏的卖萌,以及不断犯二的杜淳,也会在葛优身边拥有发挥空间。




文章最开始我提到,想专门介绍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上面分析的葛优发型演变史,下面说一下第二个比较私人的原因。


这部影片的导演罗登老师,以及摄影指导罗攀老师,都是我非常尊重的知乎电影领域达人。当然因果关系要搞清楚,他们首先是专业电影人,后来上了知乎传道解惑,并非知乎网友跑去拍电影,如果搞反就闹笑话了。




这两位本身是同胞兄弟,双双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在知乎都是十万级的「大V」,写下过许多非常专业的高票答案,让人受益匪浅,相信只要是上知乎的影迷,都知道这一点。


两位罗老师还主持着一档播客节目,名为「硬影像」,顾名思义,就是很硬的聊电影的方方面面,可惜更新频率不高,大概是因为都太忙了吧。


此前罗攀掌镜的电影作品像《烈日灼心》《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估计你肯定看过,都是近两年国内一流的电影。这次兄弟联手合作,又是大咖云集,我由衷祝愿影片成功。



延伸阅读:


人的一生都是偶然



我一直到十八九岁都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什么样。我爸演戏的时候,我经常躲在一边看。那时,我觉得自己可能是一辈子的忠实观众吧。


“文革”结束了,艺术院校招生,我忽然好像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了。考艺术院校时,主考官让我演一个动作:从后面捂女孩的眼睛,我太紧张了,捂住她的眼睛,手就下不来了。那女孩只好把情人见面的戏变成了抓流氓的戏。


我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字,一是蔫,一是缩。我不像我爸,他脾气火暴,敢当着一千多人的面上台指挥。我打死也不敢。只要有什么活动让我出席,我就本能地往后缩。如果出席的人有十几个,我就本能地坐在最边上。我要是紧张了,就容易出汗,手心脑门出汗。出席活动,快到大厅门口时,我最紧张,好像一开门就有机枪扫射似的。


老那么惯着自己,也不行。都老大不小了,有人叫老师了,还那么羞答答的,不行。我也假装放松过,就想象自己在拍戏,效果似乎也不错,可总觉得太假了。我告诉别人,其实我不紧张。有人说:“谁都能看出来,你满脑门子汗,说话磕磕绊绊,不叫紧张叫什么?”我索性老老实实说自己紧张,也不想老装个大尾巴狼。这么一想,我反倒踏实下来。


我从小在北影大院长大,从小看过太多著名的演员,比如于洋、赵子岳、张平等。街坊邻居都是全国闻名的大演员,有时我刚看完他们主演的电影,回家就看见他们骑着自行车,筐里装着刚抢购回来的大白菜,好像刚从银幕上下来。


如果时光倒流,我愿意回到刚成名的那个阶段。李敖写了一本书叫《上山下山》,我很喜欢这个书名。人生用这四个字就穷尽了。刚成名的时候是上山,上山时一切都是未知,你不知道自己会到什么地方,能到什么地方,你在上升的曲线上。人最美好的是追求的过程。你看世界上流传的最经典的爱情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什么是结果?死亡才是真正的结果。也许等我再老些,就能接受日本人的美学观了———下山也是一种美,但现在我觉得没走到头的时候是最好的。


人的一生都是偶然。演《霸王别姬》我没得奖,演完《活着》,天时地利人和都该我得了,就得了。如果当时有什么别的戏出彩,也就没我了。


20世纪90年代,人们不把那些高大全的人物当回事了,都想看到活生生的人。我有平民色彩,不虚伪。那时,中国人开始需要大批量的幽默,不想进电影院受教育、上课。我代表那时人们的心态,比较放松,比较乐观,也比较普通。谁也别想教育谁,大家都是平等的。那时经济发展,过去很多牢笼式的观念被打破。大家忽然发现,不是只有那些长得好看的、说得好听的人才重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连葛优都能上屏幕,谁不能呢?


比起一些偶像明星,我觉得特坦然。我不怕年华老去,不用和狗仔队打游击,不用为了曝光率没事找事。我一是不想当老百姓的对立面,二是我也当不上,三是当上的代价太大,活着该有多累!


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一个人待着。有朋友一拿起书,看两行字就晕了,我不至于那样,每天至少要看十几个剧本吧。我觉得还不够静,还不够让我拿起一本书就放不下,周围总有好多事干扰我。


我也爱热闹。比如喝点儿酒、聊聊,没有什么利益关系的。我是最不怕听人说的,只要对方能侃,我就可以一直听他说下去,所以朋友爱找我喝酒。我最爱扮演的角色就是观众。每次喝酒,我说话很少,更多是看朋友耍贫。


我总是矛盾着,又想热闹又想静,是不是有点儿矫情?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图鉴】




往期阅读(点击收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