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一鸣:混得好的年轻人,都有同一个特质

2018-01-31 瞰鉴


本期编辑:武芸萱


作者 | 粥左罗(插坐学院副总裁)

来源 | 插坐学院(ID:chazuomba)


张一鸣,生于 1983,福建龙岩人,与美团王兴、雪球方三文同乡,三人并称龙岩三杰。


2005 年,张一鸣从南开大学毕业,6 年从程序员做到 CEO,创办今日头条 5 年后估值 300 亿美金。


但你依然看不到他的边界在哪,他说事情没有边界,时间也没有边界,最重要的就是向前跑。



他善于学习,且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接触过诸多成功的创业者,他说,「即使这一批人当中,张一鸣的学习升级能力也显得非常出众。


他可以像机器一样工作,并曾像驯化算法一样调试自己。


经过反复实验,他得出自己的调试结论:


专注且高效的最好状态,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不太激动,也不太郁闷,并且睡眠充足。



他极其克制,说话时语调和语速几乎没有情绪起伏,高兴和沮丧都不轻易示人。张一鸣的同事告诉记者,他最激烈的情绪表达方式不过是「这个事情怎么会这样?」


他看得长远,目标一旦确立,就极其专注。


2015 年,张一鸣跟同事分享了 2012 年创业之初写过的一个 PPT。团队成员都觉得,今日头条现在的发展,跟当时的预估基本没变,所做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


持续学习进化,始终保持克制,做事不设边界,不对当下满足,专注长期目标,鲜有焦虑迷茫。


张一鸣是如何做到的?


他喜欢研究算法,我喜欢研究他的算法。我发现,他人生算法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延迟满足感」。


我翻阅了大部分关于张一鸣的报道,发现他多次提起这词。我又翻出他的微博,检索这个词,有 12 条结果。



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词,但这是张一鸣最重要、最底层的一项特质。


甚至张一鸣认为,「延迟满足感程度不在一个量级的人,是没法进行有效沟通的。」


什么是延迟满足感?


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有个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马上获得一样奖励,比如 1 个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得到 2 个棉花糖。


实验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 SAT 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等。


延迟满足,就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张一鸣就是这样的人。



2016 年,张一鸣接受财经专访,出来的稿子里,延迟满足感这个词出现了 10 次。


其中一句,张一鸣说: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没有延迟满足感。


下面我们就看看,张一鸣是如何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中利用延迟满足感的。同时也希望,这篇文章也能为你带来行动上的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


1

刚毕业时工资差三五千块

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选什么专业、公司、职业、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左右。


比如很多人毕业后愿意去外企,不去新兴公司。2006 年左右,很多学弟、学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 IBM、微软。


但实际上,很多人出于短期考虑,比如名气大、薪酬高一点,都去了外企。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我更关注事物的本质,关注事物的未来走向,看这件事是不是长期有益的。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就很浪费时间。


我曾总结,当自己无法选择和判断的时候,就要离远一步,远到用更重要的原则和更长时间的尺度来衡量就清楚了。



2016 年,新经济 100 人的李志刚问我,「三年多,你做了哪些关键决策,让今日头条从一亿美金,做到了百亿美金?」


我觉得,大部分重要决策,我在创业之初头三个月就基本做完了。


延迟满足感,决定了你做判断时,是基于长期还是短期。


2

工作不分你我,做事不分边界

大学毕业第二年,我就管理四五十人


2005 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加入酷讯。


一开始我只是一个普通工程师,但第 2 年,我在公司管理四五十人的团队,负责所有后端技术,同时也负责很多产品相关的工作。


第一份工作就成长很快,不是因为我技术最好,更不是我有经验。主要原因有 2 个:


第一个原因是,我工作不分你我。


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当时 Code Base 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通过讲解,我自己也得到成长。


工作前两年,我基本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到家继续编程。我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公司要求。


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一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分,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第二个原因是,我做事从不设边界。


当时我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


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但是,做更多事情,让我得到很大的锻炼:


参与产品的经历,对我后来转型做产品有很大帮助;参与商业的部分,对我现在做公司很有帮助;跟销售总监见客户的经历,对我组建今日头条的销售团队很有帮助。


再举个反例。我有个前同事,理论基础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


他在这家公司待了一年多,但对网上的新技术、新工具都不去了解。他就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分,因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很多调试分析,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愿意主动做更多,得到更多的锻炼,而不是去斤斤计较「这是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3

曾四次创业,都没坚持到最后

创业如果不顺利,早死早升天


创立今日头条之前,我参与过 4 家创业公司,但每次都没有坚持到最后。


我很早就意识到,创业如果不顺利,早死早升天,往前看就行了。


如果你的决定是对可见的最大系统,比如社会,是有增益的,你就应该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经常见到一些小的创业团队,每个人都不愿意走,其实早点解散了,对他们都好。


也许你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到时候还可以将利益重新分配。比如我离开九九房的时候,当时九九房的投资人也投资了头条,他们现在收益良好。


有时作为团队老大,我会先于公司解散走掉。你问我会不会感到内疚,可创业成功本身就是低概率事件,买彩票没中会有内疚感吗?而且当时我为团队找了我认为比我更合适的 CEO。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一直往前看,而不是满足于当下,满足于已有的成绩。


4

我创办今日头条

不是为了成为腾讯高管


2016 年 7 月,传言称腾讯要收编今日头条。


有同事郑重地跟我说,他来加入头条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成为腾讯员工。


我当然也不是,我创立公司,才不想成为腾讯高管,这样多没意思。


其实,我创立今日头条不到一年的时候,有巨头给了我一个很诱人的投资  Offer。


我纠结了整整一个星期后就拒绝了,我觉得这个是个兴奋剂,在自己内功未成之前会导致内生力量受到遏制。接受巨头帮助,也会被迫站队,使得自己的想法不再自由奔放。


这类事情,好处是明显的,坏处是隐含的,但这类情况很多人容易高估好处,低估坏处。这是一种典型的延迟满足感不够的体现,对长远信心不足。


不要只想着做春播秋收的事。



我看多很多企业传记,我发现特别大的企业都是坚持最优化发展,比如说亚马逊一直保持低空飞行,包括阿里巴巴 2012 年之前都没有什么利润。


以前我们讲春种秋收,要很快看到成效,但这个时代的变化就是,你不需要特别着急收获。你要去想如何把最优的目标推到尽可能远,要去想,你最终做的事情可以推演到多大。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不用天天想着春播秋收,而是先把最优的目标推得很远很远。


5

年轻人应该有更高的目标

不要局限在北京买一套房


我的大学同学、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才,技术、成绩都比我好,但 10 年过去,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为什么?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就不高了。


有的同学加入银行 IT 部门,只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


是否有北京户口?是否能买一套经济适用房?如果你不甘平庸,有更高的目标,其实你就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



如果你一毕业,就把目标定为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小三居。你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工作就会受很大影响。你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不愿冒风险。


比如,我见到以前的朋友,他业余做一些兼职,获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职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对本职工作有影响,既影响他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他的精神状态。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哎,快点赚钱付个首付。


我觉得他看起来是赚了,其实是亏的。



另外,年轻人应该住在市中心,哪怕房子小一点,在市区有更多的交流和活动,下班后也不需要浪费大好时光和宝贵精力去挤地铁。年纪轻轻不要着急在郊区定居,买了房我也建议你搬到市区来。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有更高的目标,定更高的标准,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 10 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我毕业时就想,以后要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很多人说,「我要赚到第一个 100 万,一定要通过创业赚大钱。」


说实话,我对金钱的渴望没有特别强烈。当时只有一个感觉,要做有意思有挑战的事,和优秀的人一起做。


这几年我感觉自己又重新学习,或者说补习了本该在青少年阶段学习的东西:


如何阅读、如何了解自己、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安排时间、如何正确地看待别人意见、如何激励自己、如何写作、如何坚持锻炼身体、如何耐心。


我最欣赏自己的特质,就是延迟满足感,而最大的延迟满足感,是思维上的。


6

我最欣赏自己的特质,

就是延迟满足感


延迟满足感的对立面,是即时满足感。


绝大多数的人生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太在乎即时满足。一点付出,没有立马回报,就会觉得痛苦。


张一鸣说,延迟满足感的本质是克服人性弱点,这是一项长期修炼。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很好,你不妨再往后 delay 一下,这会让你提高标准。


你的延迟满足感程度更高,你就会耐心更好,标准更高,目标更大,做事更从容专注,不计较眼前的利益,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对一时的成功看得淡,对短暂的失败不恐惧。


大学时,张一鸣的一个女同乡电脑坏了,他去帮忙修完电脑回来,兴奋的告诉室友,「那宿舍有个女孩子不错」,他喜欢,决定要追。


接着他总跑去修电脑,和女孩在 BBS 上聊,约出来玩,然后是表白。结果女孩连好人卡都没发,毫无余地地拒绝了他。


室友本想安慰他,但张一鸣反而觉得没什么所谓,表白失败就感觉是「这件事跟你说一下而已,然后你有不同意见,没事,我们接着来。」


张一鸣就继续修电脑,BBS 上聊,约出来玩。两个月之后,有次出游回来,室友看到两人牵着手。


那个女孩是张一鸣的初恋,后来成了他的太太。



7

10年观察,

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都有这5大特质!


后来,我陆续加入到各种创业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我跟很多毕业生共处过,现在还和他们很多人保持联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况。总结一下,这些优秀年轻人有哪些特质呢?


第一,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今天不太谦虚,我把自己当做正例,然后再说一个负例。我有个前同事,理论基础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对网上的新技术、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赖别人。当他想要实现一个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分,因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很多调试分析,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


第二,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


比方说头条最开始时,我跟大家讲:我们要做1亿的日启动次数。(当然,现在不止1亿了,我们现在的日启动次数已经差不多5亿。)很多人觉得,你这家小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尝试。只有乐观的人会相信,会愿意去尝试。其实我加入酷讯时也是这样。那家公司当时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最后也没有做成,只做了旅游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我自己觉得很兴奋。我确实没有把握,也不知道怎么做,但当时就去学,就去看所有这些相关东西。我觉得最后也许不一定做成,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但这个过程也会很有帮助——只要你对事情的不确定性保持乐观,你会更愿意去尝试。


第三,不甘于平庸。我们在座各位,在同学中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我想说,其实走向社会后,应该再设定更高的标准。我见到很多大学期间的同学、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才,技术、成绩都比我好。但10年过去,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觉得他应该能做得很好,但他却没有做到。


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就不高了。我回顾了一下,发现有同事加入银行IT部门:有的是毕业后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加入。为什么我把这个跟“不甘于平庸”挂在一起呢?因为他们很多人加入,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


后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话,其实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是否有北京户口,是否能买上一套经济适用房?


如果一个人一毕业,就把目标定在这儿: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工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他的行为会发生变化,不愿意冒风险。


比如我见到以前的朋友,他业余做一些兼职,获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职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对本职工作有影响,既影响他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他的精神状态。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哎,快点出钱付个首付。我觉得他看起来是赚了,其实是亏的。


不甘于平庸很重要。我说不平庸,并不是专门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术很好,而是你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高。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10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第四,不傲娇,要能延迟满足感。我在这里举个反例:两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年轻人,素质、技术都蛮不错,也都挺有特点。我当时是他们的主管,发现他们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况始终不好。他们觉得其他同事比他们做得差,其实不是:他们确实可以算作在当时招的同事里面TOP 20%,但误以为自己是TOP 1%。所以很多基础一点的工作,比如要做一个调试工具,他就不愿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来都是资质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聪明、动手能力也强,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娇情绪。我觉得这和“不甘于平庸”不矛盾。“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标要设得很高,“不傲娇”是你对现状要踏实。


这2000个样本当中,我见到很多我原来觉得很好的,其实没有我想象中的发展好,我原来觉得不好的,其实超出我的预期。这里我也举个例子:


当时我们有个做产品的同事,也是应届生招进来,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不算特别聪明,就让他做一些比较辅助的工作,统计一下数据啊做一下用户反弹啊之类。但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十亿美金公司的副总裁。


后来我想想,他的特点就是肯去做,负责任,从来不推诿,只要他有机会承担的事情,他总尽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别好,但我们总是给他反馈。他去了那家公司后,从一个用户量不到10万的边缘频道负责起来,把这个频道越做越好。由于这是一个边缘频道,没有配备完整的团队,所以他一个人承担了很多职责,也得到了很多锻炼。


,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盖了这一点。比如当时很多人愿意去外企,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06、07年,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软。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虑:外企可能名气大、薪酬高一点。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很多遍。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他说:刚开始的大学的生活是让人有点失落的,但慢慢地从安静朴素的校园和踏实努力的氛围中,我还是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大学期间我主要在做三件事情 ,一是写代码,因为我是搞技术的;二是看书,看了很多很多书;三是修电脑。基于此自己也有三点收获:


耐心,知识,伙伴。


耐心是在成功之路上很重要的因素,往往有了很大的耐心,别人在创业的路上觉得不行,没有回报,这条路行不通,就放弃了,而往往这就是要考验你的耐心的时候,如果你坚持下去了,就很有可能成功 ,如果你中途放弃了,那你连输的资格都没有。


第二个就是知识了,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是很重要的,张一鸣在大学无聊的时候,就是看书,他说在大学他看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书,包括各种专业,历史传记等等,使他通过知识武装了自己,也给他创业过程中带来了许多帮助。


最后一个就是交朋友,他在大学里交了许多朋友,很多的伙伴,张一鸣作为一个不怎么参与集体活动的理工男,怎么能做好社交这方面呢?他主要靠修电脑和还有编程建网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同学聚会时,他们打招呼的方式基本一致,就是:hi,你的电脑还是我装的。


8

未来五年将走向何处?


对于未来五年今日头条如何发展,张一鸣总结出三个方向。


首先,产生更多种类的信息,不仅是文字,可能是图片、可能是短视频,在更多场景下给用户更好的推荐。


其次,要让越来越多用户信息被我们知道,“同样爱养哈士奇的朋友是不是更多交流跟互动,也是更重要的尝试方向。”


再次,未来的今日头条可能会变成能够连接更多O2O的服务“今日生活”。张一鸣强调,今日头条对于O2O的设想并不是指自己去做线下,作为一家产品技术公司,今日头条只做连接和推荐。


对于机器学习的看法,张一鸣认为,机器学习下一个5年,将是越来越人的兴趣、行为被投影到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数据记录下来,并且这个趋势不可逆。


“在我看来,机器学习不仅是一个聪明的助理,可能还是世界共享的大脑,我们不仅知道张一鸣喜欢关心哪些公司,关心哪些人物,关心哪些蔬菜,关心哪个明星,到底是哈士奇还是金毛更受欢迎,不同城市宠物排行榜什么样,这个世界在给我们共享一个大脑,它在俯视观察所有用户。”


与此同时,张一鸣认为,机器学习将带来一个更加美好和高效的生活,机器还是为人服务的,大规模信息被记录、被连接,将产生之前从所未有的规模交流,会有更多的智慧被沉淀下来。


所以,张一鸣的成功,不是偶然,是通过自己努力的结果,我相信,努力过后,总会有彩虹。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图鉴】



往期阅读(点击收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