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何处深化(二)

2017-01-07 中政智库

中政智库.  [最全面]

”聚焦最新时政热点,紧扣中国高层动态“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倒逼下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央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更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同时,要严防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要设定“高压线”,对于那些顶风违规、想要火中取栗的个别企业,更要抓典型、严肃处理。



6去库存如何避免“接盘侠”“打鸡血”真正让房地产回归民生?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醍醐灌顶,点中了楼市的要害。2017年,必须让房地产告别经济政策,回归民生和社会政策的基本属性。从目前来看,一些大中城市“地王”频出、房价普涨,投机旺盛、市场过热,不得不出台楼市调控政策、点刹降温。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仍是大量新盘无人问津,“去库存”压力巨大。


如何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照进实现?分类指导,因城施策,乃至一区一策,已属必然。2017年,去库存不能找“接盘侠”,更不能靠“打鸡血”一蹴而就。要守住不出“地王”这条红线。对于房地产库存较多的三四线城市,关键是打好“预防针”,不能一边去库存,一边开发建设新楼盘,更不能房地产市场稍有一点起色,就盲目放开住宅土地出让。


重点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落实人地挂钩政策,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同时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其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并可考虑设立住宅政策性银行,为农民进城购房提供低息贷款,也可设立政策性住房担保公司,为农民向银行申请房贷提供担保等。对于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要吃准“退烧药”,通过采取限购措施、增加购房成本,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增加市场有效供应等手段,防止过热。



7去杠杆如何防止“交叉感染”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杠杆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杠杆反而会拖累经济增长。过去一年,中央明确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切实降低企业杠杆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在稳增长的目标下,全社会杠杆率水平很难显著降低。特别是市场普遍担心金融去杠杆、资产去泡沫可能会引发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上行以及融资规模的下滑,导致经济增速下滑。


高杠杆不是一天加上去的,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去掉。2017年,要将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在扩大股权投资规模、鼓励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直接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企业优化债务结构、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支持开展债转股和投贷联动业务、发展金融(融资)租赁等措施基础上,要特别对“僵尸企业”、落户及过剩产能等高负债、低效益资产,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推动改制重组或退出市场,尤其防范可能出现的股市、汇市、债市、楼市风险,防止“交叉感染”,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特别值得注意,地方政府自身的去杠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2017年,要进一步扎实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工作,建立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控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过快增长,约束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野蛮生长”,将地方政府债务“关进法律的笼子”。



8降成本如何拔掉“楔子”把“曹德旺们”留住?


曹德旺“放炮”也好,“真跑”也罢,他关于中美制造业成本对比的言论确实戳到了中国实体经济的痛点。实际上,中国制造业成本高的话题并不新鲜。尽管曹德旺的说法存在争议,但中国企业肩上扛着的税负“大山”则是不争的事实。揆诸现实,不只是税负,用工、用能、用地、物流、融资等显性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政府“乱伸手”、评估费检验检测费过高等“隐性成本”也比较显现,过高的成本甚至可能成为压垮个别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改革角度看,这些成本差距就是体制改革滞后产生的成本楔子,钉在了一个个制造业企业身上。如果通过改革,把成本降下来,把楔子拔下来,制造业企业就能活下来,留下来,发展起来,这也是当前供给侧改革最应该做的事。


除了千方百计降成本、减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更要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加紧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清单管理推动简政放权,大力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等新模式,使做实体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中来,使做实业的有前途、有钱赚、有奔头,切实把“曹德旺们”留下来。



9补短板如何干好“体力活”做好“脑力活”?


短板,往往都是“硬骨头”,都是民生痛点和改革难点。补短板,是扑下身子苦干实干的“体力活”,更是考验治理能力和智慧的“脑力活”。短板很多,但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戴上短板这顶“帽子”。关键要补在薄弱处、关键处、紧要处,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弥补基础设施短板。将重心从“面子”转向“里子”,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破解“暴雨看海”的尴尬,逐步实现停车产业化,缓解停车难、停车贵的城市难题等。同时,补生态建设短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开展重点行业废气清洁排放改造,等等。


补扶贫和改善民生短板。这块短板早晚要补,早补早见效。现在钢筋、水泥等建材价格较低,补短板成本低,而且能有效化解过剩产能,要加快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同时,加大对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弥补科技创新短板。增加科技研发有效投入,整合创新资源,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构筑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全创新链服务,实施人才新政,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使用模式,打通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在这方面,一些地方搞了很多双创的“盆景”,支了很多众创空间的“花架子”,但真正见到效益,还需要后续政策,绝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搞政绩工程。



10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破除“两块板”“两道箍”?


农业是2017年供给侧改革的最大亮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形势,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库存压力不断增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农民增收难度增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势在必行。总的来看,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这“两块板”的双向挤压,农民费时费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卖不上价,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益为着眼点和主攻方向,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同时,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本立足点和核心目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提质增效,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各地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使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使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16年度观察:“中国智造”创新改变生活

高颜值高气质的中国高铁

制造业升级更需工匠精神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勾勒网信工作大战略



-END-

本文由中政智库整理编辑发布,请获取授权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