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才建设,这十个单位都出了“关键一招”

2017-10-09 中政智库

中政智库.  [最全面]

“聚焦最新时政热点,紧扣中国高层动态”


近年来,人才发展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从地方到中央都在致力于招揽人才。9月16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有10家单位做了交流发言,看看这十个部门都是怎么谈人才发展问题的。


人社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以职称制度改革为重点,持续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从三方面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对人才评价工作的统一领导。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为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


二是遵循科学评价规律。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层次人才的实际,在评价标准、方式等方面分类施策,增强人才评价的科学性、精准性。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人才评价中的突出问题,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比如,针对职称标准中最受关注的“唯论文”和外语条件等问题,明确不能不加区别地提出论文和外语要求,不能成为一票否决的“硬杠杠”。


阶段性成果:

围绕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针对制度体系、评价机制、管理服务等15个重点问题,形成28个、共57万多字课题研究报告。同时,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共分七批取消434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研究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建立符合不同人才成长规律和实际特点的评价机制,正在报党中央、国务院审议。



科技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完善有利于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潜能和活力的制度体系。2016年,我国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达381万人,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支出15440亿元,占GDP比重达2.1%;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国家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上升到第17位。


落实科技创新分配激励机制,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一是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统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统筹创新链各环节,构建“稳定提高基本工资收入、强化科研任务绩效激励、放活成果转化奖励”的科技人员“三元”收入分配机制。


二是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推动修订完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目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三权”已完全下放给单位,对科技人员的奖励比例从不低于20%大幅提高到不低于50%且不受绩效工资总额限制,全面推行了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政策,技术入股从确权和行权两步纳税改为一步纳税并大幅降低税率。


三是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将申报制改为提名制、申报者答辩改为提名者答辩,进一步强化科技奖励的学术性、导向性和公信力,更加突出对青年人才和优秀团队的奖励。2016年,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等国家“三大奖”中最年轻第一完成人年龄已降至38岁、36岁和39岁。


深化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


一是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将分散在40多个部门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为新的五类计划体系,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实行一个平台申报、专业机构管理、全程信息化服务,科技人员长期反映的项目分散重复、多头申请、评审负担沉重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二是强化人才、项目、基地结合。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大重大科研任务对人才的培养支持。优化科技人才专项,建立布局合理的国家科技人才支撑体系。支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搭建更大舞台。


三是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改革。大幅减少评审数量,简化评审环节,减轻人员负担。目前“三评”项目数量已减少29%,全年评审时间从6个月下降到4个月且相对固定,评审工作量减至改革前的1/4甚至1/5。


四是扩大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在44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扩大自主权改革试点,积极下放选人用人、成果处置、编制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设备采购、基建审批等方面权限。


上海: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基础上的人才高峰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以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基础上的人才高峰建设为牵引,把“放权松绑”贯穿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过程,努力使上海成为国际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坚持高端引领,实施人才高峰工程


一是围绕国家战略聚焦重点领域。以服务国家战略、增强国家实力、提升国家水平为出发点,紧紧围绕上海“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坚持选人用人育人的全球视野,着力在上海有基础有优势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集聚造就若干能够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的宗师泰斗。


二是突出科学分析、精准遴选。充分发挥人才大数据的综合性、专业性优势,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创新创造测评体系,探索构建用人主体发现、业内专家认可、大数据测评的高峰人才遴选机制,实现精准选才、择优支持。


三是坚持“量身定制、一人一策”。按照“以政策高峰构建人才高峰,以个性化突破解决个案性问题”的思路,围绕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生活便捷、服务措施等方面,系统化解决高峰人才的各项需求,放大政策优化组合的裂变效应。


四是充分发挥“国家队”和市场优势。依托中央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定向扶植力度,着力在基础研究领域集聚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引领力的世界级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大型国企等用人单位主体作用,着力在现代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形成若干人才高峰。


江西: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出台以来,江西在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重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机制。


坚持真述实评,明确“六述”


坚持明确述职主体、规范述职内容、抓实述职过程,确保述职不走过场、不摆样子、不流形式。


首先,明确“向谁述”,我们要求各级组织部长向上一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述职,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把手”向同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述职。


其次,规范“述什么”,我们明确述职的主要内容为“六述”,即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和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述成绩、述亮点、述问题、述原因、述思路、述举措。为确保述职报告质量,我们建立了逐级审核机制,对汇报成绩有“水分”、查摆问题不深入、下步打算不清晰的,一律退回重写。


第三,抓好“怎么述”,我们要求述职发言讲“干货”,述职对象紧扣重点,晒成绩言简意赅,讲问题不遮不掩,谈措施有的放矢;要求现场点评求“辣味”,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在述职点评时,望闻问切、点中穴位,真正传导压力,激发动力。


有的地方还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及人才代表、用人单位代表等列席述职会,对述职情况进行测评打分,对排在末三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今年省市县三级联动,共召开专项述职会122场,2296人参加述职。


四川:探索西部引才用才新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主攻方向,依靠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制度红利释放人才红利,积极探索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四川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让本土人才“活起来”


先确权、后转化,通过约定单位与职务发明人按3︰7共享专利权,让职务发明人享有的奖励权“前置升级”为知识产权,有效推动了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西南交大试点以来,已有168项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成立高科技公司9家、筹建3家。


改革绩效工资制度,规定成果转化收益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团队的部分,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42 36287 42 15288 0 0 2440 0 0:00:14 0:00:06 0:00:08 3056 42 36287 42 15288 0 0 2098 0 0:00:17 0:00:07 0:00:10 3256 42 36287 42 15288 0 0 1819 0 0:00:19 0:00:08 0:00:11 3207 42 36287 42 15288 0 0 1618 0 0:00:22 0:00:09 0:00:13 3556真正实现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一年来,首批试点单位已推动近700余名科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59项,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120余家,实现年产值超过10亿元。


让高端人才“引得进”


高端引领带动“候鸟型”人才纷至沓来。通过实施省“千人计划”柔性引进79名高层次人才,依托“天府高端引智计划”每年吸引1万余人次外籍专家来川工作交流,建成315个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1609名科技人才来川开展项目合作,带动各地近5年引进4.8万名急需专业人才。


让紧缺人才“下得去”


先后出台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12条”、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8条”、加强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18条”等一揽子政策。积极构建城乡人才对口帮扶机制。先后选派5000余名干部、2.1万余名专业人才、1000余名专家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开展援助服务,推动省内相对发达的7个市、15个县结对帮扶45个藏区彝区贫困县,全覆盖建立对口支教、支医制度,帮助贫困地区既摘“穷帽”又拔“穷根”。


阶段性成果:

拓宽公务员招录、专业技术人员招聘、急需人才定向培养“三个通道”,实行薪酬待遇、职称评审、选拔任用“三个倾斜”,近4年为贫困县定向招录2万余名公务员、补充2.3万余名专业人才,为基层和藏区彝区定向培养近万名免费师范生和医学生、输送5.8万名本土人才。“8.8”九寨沟地震后,迅速启动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养引进五年行动,为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积蓄力量。



陕西:推动军民融合不断深化拓展


陕西是一个科教大省、人才大省,也是一个军工大省。国防科技企业总产值和军品产值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我们牢牢抓住用好用活人才这个关键要素,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军地人才有机融合,变“单兵作战”为“协同攻坚”,为全省追赶超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拆除人才封闭管理的“隔离墙”


军地人才管理自成体系、封闭运行,我们坚持以人才共育、共用、共引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支持涉军科研院所与地方高等院校采取“双导师制”方式,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建专业孵化器。组织高校与军工管理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支持方面,把军工单位纳入我省重点人才工程,为其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00余名,设立“三秦学者”岗位20个,支持128名科技领军人才和45个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在军民人才交流合作方面,建立双向流动“人才池”,通过项目合作、互聘兼职、双向挂职等方式,推动军民人才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促进高层次人才共享共用,推动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发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


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近年来,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形成了良好的聚才用才环境。


2016年,园区总收入超过4.6万亿元,形成了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高端显示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业人员超过230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3.2%,海归创业人才近4万名,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直通车” 突破吸引外籍人才的政策瓶颈


2016年,公安部出台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10项在中关村先行先试,包括开通申请永久居留“直通车”实施积分评估制度等,有力突破吸引聚集外籍人才的政策瓶颈。


“直通车”实施一年多来,已有258人拿到永久居留证,办证时间从180天缩短到50个工作日,为联想、百度、小米、北汽等中关村企业引进百余位外籍高端人才,解决了困扰这些外籍人才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被外籍人才誉为“世界上办理速度最快的绿卡”。


清华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做好高校的人才工作,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


每届党委专门召开全校人才工作会议,制定人才队伍规划。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对于重要人才,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和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先生从被引进清华开始,就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直接联系,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


2017年2月,杨振宁先生和姚期智先生放弃外国国籍,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近五年来,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千人计划专家等各类人才数量从341人增加到703人,占比教师总数超过20%,实现翻番目标。 


切实把好人才的政治关,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每年举办教书育人研讨会和青年学术骨干交流学习班,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党情国情校情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选树吴良镛、钱易等一批先进教师典型,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注重在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校党委常委与11位杰青、优青等骨干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人才强企助推中国航空工业起飞


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最大限度凝聚46万航空人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人才事业蓬勃发展,助力企业快速成长为守护祖国地空疆域的核心战略支撑力量。


以“型号成功我成才”为标准,立足型号平台锻造专业人才队伍


根据技术发展特点和趋势,集团公司将航空专业人才按照7个一级专业、22个二级专业、156个三级专业,分层分类匹配,建立系统全面、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技术体系。


围绕重点型号研制,遵循航空工业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快速组建技术门类齐全、老中青搭配的人才梯队。改革管理流程和用人机制,探索有利于首席专家、领军人才发挥作用的配套措施,赋予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相应的人财物支配权。以任务为牵引,建立健全知识管理和传承机制,利用师承效应形成“师徒型人才链”,为型号研制提供各种支持保障。


现阶段成果:

围绕重大型号研制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集聚人才,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队伍快速成长。集团公司现有院士12名,高层次专家近3000名,一大批“70后”“80后”成为业务骨干力量,完全能保障支撑我国重点型号科研生产任务。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打造潜心致研环境孕育重大原创成


基础研究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和突破口。中科院物理所坚守物理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推动一项项重大原创性成果、一个个物理学大师和学术“新星”不断涌现。


不问出身、公平竞争


物理所坚持引进海外人才和自主培养人才并重,无论是引进的“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专家,还是国内培养的青年学者,均一视同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同等条件。物理所规定,引进的“千人计划”入选者和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享受同等待遇。只有通过物理所人才引进评审委员会,才能被推荐参加“千人计划”和“百人计划”评审。但只要通过物理所评审,入职即可获得充足启动经费,拥有独立开展科研的基本条件和科研资源。


现阶段成果:

物理所把培养国内人才作为“人才强所”主体,成立“青年学术小组”,设立“科技新人奖”,不断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建立国际研究中心、国际量子结构中心等国际化平台,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前来开展合作研究,加强与国际顶尖机构联合培养博士后工作。目前,每年来访的海外学者达500多人,出访的也在500人次左右,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将人才从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


物理所坚持“科研人员是一线,行政人员是二线,二线为一线服务”,形成以科研为重心、以人才为中心的管理服务体制,让人才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


在物理所,能不开的会就不开,给研究人员能不打电话就绝不“骚扰”,机关人员能填的报表就不让人才动手。正是这样的管理服务机制,物理所的人才不必为项目申请、经费报销、仪器设备采购、证件办理等事务烦心,投入科研的总时长以及连续科研时间均为同行最高,为科研产出提供了时间保证。



大视界

10月8日,青海省境内循化至隆务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标志着: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中国唯一一个撒拉族自治县——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猜你喜欢

夙夜在公,习总书记的个人时间都去哪了?

看毛泽东如何点评十大元帅

江西生态检察诠释绿色担当

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

“土”教员毛泽东如何在抗大讲党课

雄安编制原则怎么定,得和北京城规结合着来


 

-END-

本文由中政智库整理编辑发布,请获取授权后转载

中政智库

微信号:zhongzhengzk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