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你春节在外,请写一封家书寄真情

2018-02-20 中政智库

中政智库.  [最全面]

“聚焦最新时政热点,紧扣中国高层动态”


岁末年终,我们的落脚点,往往都是家。家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而家书家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华文脉的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和传承。


早在2015年新春团拜会上,习近平就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搜罗古今,我们为大家梳理了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的家书家信,在春节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些经典的家训、家书,体味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家文化。那些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人们,不妨也着手写一封家书寄回家中,让家人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收获满腹温暖。


六小龄童 一笺墨香,谱写百年猴戏生生不息

六小龄童出生于“猴王世家”,是章氏猴戏第四代传人。这个有百年历史的“猴王世家”,家信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多年来,这个百年世家生生不息地传播着中国传统猴戏艺术,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六小龄童谈及家信家书的时候,记忆非常深刻。


在六小龄童小时候,父亲与爷爷之间主要就是通过来往书信传递音讯,而他长大工作以后,依然是靠家信与父亲交流自己在人生、艺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对六小龄童来说,每每读到父亲的信,那种感受、那种感悟是现在任何通信工具都达不到的。直到今天,他依旧保留着当年的信件,闲暇时间来回翻阅、细细品读。


在六小龄童拍戏遇到很大困难时,家人的书信给予了他莫大的鼓励,更是带给他演艺生涯极大的帮助。正是家人的一封封书信,让六小龄童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进而勤加苦练,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火眼金睛、目光犀利的孙悟空。家书传递的不仅是父亲、哥哥的关爱,更是这个百年“猴王世家”艺术的精髓。


家信所承载的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而通过家信也能看出一个家庭的家风。而在猴王世家里,每一代人都在传承着这种家风。



张颐武 见字如面,一封家书胜过千言万语

张颐武是我国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70年代初的张颐武还不到10岁,父亲在湖北,他和母亲在天津。让张颐武记忆深刻的是,父亲和母亲每天都要写信,父亲钢笔写的小字密密麻麻,两三页纸的来信中有旧诗、有感受、有对他的叮咛嘱咐、还有交待母亲的很多事情。


也正是因为写信与父亲交流,张颐武开始逐渐对文字越来越熟悉。父亲的诗,反复吟味、意趣盎然。在信中父亲主要叮嘱他学习要好,叮嘱他该怎么与人相处,与同学怎么相处,该如何做人,这些道理都让他感触很深。对现如今的张颐武来说,这些信件就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与回忆。


在张颐武看来,不管任何时候,任何节日,不管你走到哪,寄个书信给你的家人,既是一种保留传统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感受生命的方式。虽然现在信息的阻隔越来越小,但是家书文化仍然活在中国人的心里。我们应该保留家书的仪式感,写一封信,把字迹留下来,把对一个人的感情留下来,把对生活的感悟留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复活家信的文化、家书的文化,这对社会来说也是非常可爱的事情。



诸葛亮 家书传递一生智慧所得

中国历史上智慧的典型代表,要数诸葛亮,他给儿子的最后一封家书《诫子书》中,是这样传递着自己一生的智慧所得,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他是在说,君子的行为操守,是靠宁静来提高修养,是靠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真正的志向,不摒除干扰就无法完成远大的目标。学习要静心专一,才干要源于学习。不善于学习就无法增长全面的才干,不确立志向就无法使学习转化为成就。诸葛亮这几句话言辞恳切、字字珠玑,他一生的波澜起伏、神机妙算,最后都洗尽铅华,呈现为平淡至极的教子箴言。



傅雷 用家书教养一位君子

提起傅雷先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身上的许多头衔,诸如我国著名“伟大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之类。但除去这些头衔,他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是一位怀揣着对子女的满满爱意与嘱托的家长。市面上流传至今的《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期间写给儿子的家信。在儿子出国留学间,傅雷夫妇用一封封家书教会儿子做人处事的道理。


他在信中对儿子说,进别人家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里,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不要插在上衣兜里,这样比插在裤子兜里还没有礼貌。他说,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


他在信中还讲到,人往往看重那些难以收到的礼物,而不看重能够得到的东西,总觉得这是应享的权利,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对伴侣的要求,不能太苛刻,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


正是这一封封看似简单的书信,却在做人方面,生活细节方面,艺术修养方面对儿子进行了谆谆教诲。这样的家书,传递的家风是积极向上的,是温暖智慧的,是充满爱意的。



留守老人 用白发绣“白发家书”

2017年春节之际,76岁的陈庆兰、80岁的王强和72岁李秀珠三位留守老人,带着三幅历时四十多天用自己的白发绣成的“白发家书 ”现身苏州山塘街,他们的子女们长期在外工作,有好几年春节都没有回到家里和父母团聚,三位老人希望在外打工的女儿能回家团圆,也呼吁社会对留守老人的关爱。这或许是现今最别致最深情的家书,应该也是耗时最长的家书,寄托了父母殷殷思儿之情。



如果你有时间,

就常回家看看。

如若没有,就请抬笔写一封书信寄回家。

最好的春节,是有传统文化传承的春节,

最好的家风,是有书香传承的家风。



你喜欢

“金融副省长”要成省区标配?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箭在弦上

浙江将“亩产论英雄”改革进行到底

从正定开始的“改革促进派”思维

10个市州把旅游业确定为区域首位产业的甘肃模式

最高法再立新规直指“民告官”难题



-END-

本文由中政智库整理编辑发布,请获取授权后转载

中政智库

微信号:zhongzhengzk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