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劝退风景园林?先认命还是先认输?

炎炎 yanyan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
2024-08-30

★ ★★
这是
YanYan公众号的第014篇文章



你好,我是YanYan,感谢你的关注。
前段时间刷知乎,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劝退风景园林行业?
我没想到,一个如此小众的专业居然在知乎上也会有人关注,而且还问的那么扎心。点开问题,更是吓了我一跳,浏览量近29万人次。我不常玩知乎,对这个数字没概念,但至少看起来挺高的。
随后我把该问题的回答全部看了一遍,而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然还有焦虑。
首先,我也曾短暂地离开过这个行业,到一家文旅公司,做了三年旅游规划和战略策划。
三年后我又考研了,回到风景园林专业继续学习。至于为什么回来,原因也很简单——生活所需(或所迫)
工作后再读研,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你不过就是来讨个文凭的
对,我最开始就是这么想的。我在公众号的001篇文章《待君亲启:YanYan使用说明书》中曾写过:
考研这件事没什么可露脸的。首先你本科时候肯定没好好学习;其次你到了一定的年纪,该去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时候,你没有相应的能力,不得已寻找一个缓冲庇护,叫做考研。
但考完我突然意识到,这么想好像有点不对劲儿。打个比方,你到一家顶级的高档餐厅吃饭,点了一桌子菜,然后拿出手机拍了张照、发了个朋友圈,扭头结账走了,你不觉得亏吗?同样的道理,以小于1/10的报录比挤进某校,如果只为了张纸,真不值当。
所以这两个月来看了很多书,并企图通过不断地输出、输出,倒逼自己持续高效地学习,输入、输入。从7月13日至今,总共分享了14篇文字,平均每篇5000字。虽然我并不是个聪明人,但所幸,还不算太懒。
我迷之自信地以为,自己走在了精进的路上。
但看到知乎问题的那一刻,我如梦方醒。因为我确实没想过:这三年我究竟希望学习到什么?风景园林到底值不值得?三年后,我会不会也成为那个劝退的人?
换句话说,我掉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是在没有目标地瞎忙。眼看就要开学了,却依然像个没头苍蝇,很难不焦虑。
那该怎么办?




1  请教业内高人

我首先想到的是向行业内的高人请教,从他们几十年的经验中,汲取养分。当然我指的肯定不是当面请教,毕竟自己只是个小白;我所谓的请教,是拜读他们的著作、论文。

我国园林界泰斗,孙筱祥先生的论文《风景园林: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对我站在宏观视角,理解行业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和如今承担的社会职责很有启发。

孙先生认为,风景园林学科的中心工作是:“地球表层规划——城市环境绿色生物系统工程——造园艺术”。也就是说,从小尺度的花园、公园设计;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海绵城市;再到国土层面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的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建设,都是我们行业需要关注的主题。
不过,孙先生对风景园林学科工作内容的定义过于笼统、宽泛;好在孟兆祯院士对学科的工作性质做了更深一步的明确。
孟院士在其集毕生学术思想精髓的著作《园衍》中,将学科的工作性质归纳为了八个字:“文理相得,以艺驭术”
风景园林虽然是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学科,但它不是科学、不是工程学,而是艺术。例如话剧、电影、电视虽然都是以摄影、灯光、后期制作等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但都是艺术创作活动,不是科学技术活动。
因此,虽然行业的工作内容涉及的很宽泛,但究其本质,都是要向本来不具备人意的自然或人工环境注入人意,通过园林艺术的手段,引发人们对环境的欣赏、共鸣。
只不过,有的环境大一些,有的小一些。
我非常认同孟院士的思想,因为如今行业内有一个非常不好的趋势:以生态性替换艺术性。如果没有了艺术性,风景园林可能会沦为一个环保行业,可我们是环保行业吗?不是说你做了生态、环保、人性化就是一个好设计了。
打个比方,你走进一家餐馆,老板强调说他们的菜是低卡路里,蔬菜有机健康,那他的菜就一定是美食么?北京电影节的海报,标明了时间、地点,就可以不被吐槽了吗?
既然风景园林是艺术创作,那它势必会涉及到情感的表达,对设计师而言,是言志抒怀;对游览者而言,是触景生情。一主一客,在园林空间中产生的情绪共鸣效果,即所谓“意境”。
但我们如今营造的已不是古代的私家园林或皇家园林,而是面向全社会的公共园林,因此设计师所要表达的内容也要随之改变,不能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托物言志,而是要传达对社会问题的关照
这一点,(可能)也正是某老师的情怀所在(就不提名字了)。他在论文《做一个神圣的风景园林师》中提到:
当今风景园林师的首要任务不应局限于模仿大自然或营建司空见惯的人工景观, 而是要在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借助风景园林师的作品,表达从业人员对时代和社会所面临各种问题的思考及解决的途径。
这几个月来,当我向诸位业内大师“请教”之后,我确实感受到了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神圣感”。
但,这就能解决我的焦虑了吗?其实并没有,毕竟理想太丰满,而现实……




2  现实落差

工资低是最现实的问题了,与月薪一两万的程序员相比,风景园林的本科生大部分就只有几千的薪水。
你说程序员累,工资是靠996挣出来的?那不妨问一问哪一个园林人不是赶方案通宵刷夜。我曾见到我的本科同学,也是老乡,深夜发了一条愤懑的微博,主题是怼领导……那是她连续加班的第14天……
当然了,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出类拔萃的人,也混吃等死被驱逐出局的人,趁年轻多拼搏一些没什么不好,但大环境也很重要。正如任何一条鱼,都要关心水的流向。
如今更严重的水流问题是:专业话语权太低,没地位。
曾记得北京大学李迪华老师的研究生在考取北京自然资源委员会公务员的时候,因为专业不受到承认,李老师一气之下给官方写了封解释函,为自己的学生撑腰。
这件事发生在2019年,距离风景园林晋升为一级学科,已过去8年。这8年来,连政府内部都还未理解其“正规性”,何况公众、企业?
落差如此之大,难道只能就此悲观了吗?
这个结果,我不满意。继续看书,继续“请教”高人。
不过这一次,我尝试借助跨领域的思考,毕竟我公众号的slogan叫做“用多元视角理解风景园林”嘛。




3  看清专业的底层秘密

今年高考延期,于是在我思考风景园林专业学习意义的时候,正巧赶上高三的学弟学妹们填报志愿。我觉得自己可以关注一下,看看各行各业的高人们都会建议大家如何选专业?推荐哪些专业?推荐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权当自己回到18岁,重新做一名高三毕业生,重新选一遍专业。
这一关注,果然有收获。教育咨询专家沈祖芸老师的一次分享,让我深受启发,她认为:大家不要纠结于专业的表面技能,而是要洞穿它的底层秘密
哦?什么是专业的底层秘密?
沈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你报考英语翻译类的专业,如果对专业仅仅停留在听说读写这样一个技巧层面的理解,那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翻译专业大概率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但是你换一个角度想想,这个专业的底层是什么?其实是沟通、是同理心、是能够洞悉别人的内心世界、是能够缝合不同文化差异的能力。
沟通、同理、洞悉、缝合,哪一个不是我们在社会中生存需要具备的关键技能;而你的优势在于,你会经过大学四年的刻意训练,甚至未来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都要从事它,你比别人更专业,你以此为生。
而且你会发现,这四点不只翻译专业才具备,其他专业同样适用,比如心理学,它们在底层是相通的。于是,你便有机会可以横向驾驭很多问题、很多领域
你不要把学习的专业当做是一个技能,而应当是一把钥匙,打开很多很多房间的钥匙,如果你掌握了这把钥匙,你就会在毕业的时候,比他人更有能力应对很多陌生问题的挑战。
换句话说,你不再是掌握单一翻译技能的专才,而是能解决多种问题的通才。
借着沈老师的启发,我又往下深想了一层:当你的“通才专业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专业哪里还仅仅是专业,它分明是在将你塑造成具备某种特质的人。
所以我觉得自己焦虑的关注点,好像错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不是“这个专业值不值得学”,而是“这个专业的底层秘密你发现了吗?”、“你愿不愿意余生成为拥有这个专业特质的人?”

那风景园林的底层秘密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为寻常生活增添诗意
冯唐曾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什么是诗意”,他回答说:“我觉着,诗意是一种生活状态。它不是指的远方,而是指的当下,现在,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就是诗意。”
冯唐所说的是广义上的“诗意”,而风景园林的教育正是在教我们怎么发现,怎么欣赏,怎么体会。正如孟院士所说:文理相得,以艺驭术
为了营造诗意的园林,我们首先得懂点诗。
《红楼梦》里有一次大家乘船游湖,宝玉在船上看见残败的荷叶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仅仅是一个诗句,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秋雨淅沥时,可以聆听的一种诗意。此景既可入诗句,也可入园林。
此外还要懂点画理。
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小飞虹”,为了将水的尽头遮掩,在两岸之间立桥,遮挡住远水的驳岸,造成水面连绵不绝的无边之感。
该手法出自郭熙的《林泉高致》:“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林泉高致》是古代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而后,还要懂点西方艺术。之前为了要研究哈格里夫斯,我特意先走马观花地熟悉了一遍大地艺术。
甚至,你还得懂点哲学。如果不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可能还真没办法读懂三谷彻使用“圆”的隐喻。
最好,你还得有点自恋。苏州网师园,有一亭名为“月到风来”,意为风花雪月、良辰美景,召之即来,听我驱使。亭西正对一面粉墙,如画屏一般撷此景精华。以风月作壁纸,没点自恋情结的人,恐怕还真干不出来。
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择诗还是眼前的苟且,是一道选择题,但对风景园林人来说,把苟且设计成诗、让生活更有趣味,是我们的工作,扯都扯不开。
越是忙碌的人,越需要无声地告诉别人,我还有点闲情逸致。这个逻辑在我们这里似乎不成立,因为我们整天忙的就是闲情逸致。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我愿不愿意成为一个有点诗意的人?用诗意装点生活?我想这应该很符合自己的性格,毕竟我当不了程序员式的人。
可是话说回来,现实的落差该怎么办?




4  认命不认输

最近有本小火的新书,人类学家项飙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他提到一个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叫“认命不认输”
我们一般人,是不认命,但是容易认输。不管我现状如何,具体处境如何,我不认命——志存高远,天生我材必有用。然后折腾来折腾去,没什么结果,很快又容易认输。
但项飙老师说,人应该反过来,就是认命,但是不认输。
所谓认命,就是认清自己身处的这个具体的现状——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会位置,这些现状很难改变。不论是现在基础比较差,还是自己地位比较低,还是所在行业没有大发展,这个现状要先认下来,然后不认输。
从这个现状,这个命里头往外爬,一点一点地扩展,一步一步地腾挪,和现实较劲,直到我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面对行业落差,我不想被跟风劝退,甚至被无脑劝退,这等于说是不认命、不甘心,但是先认输了。
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先接受现实,然后在夹缝中,慢慢寻求改变的可能性。

其实可能性还是有的,如今的行业困境,让我想到了近年来书店的遭遇。
我们都不希望有情调的实体书店倒闭,但谁也无法阻挡这个趋势,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书店并不创造商业价值。买书我可以网购,何必在实体店付原价?至于环境,转一转看看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不愿意为环境支付更高的书籍溢价。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没有交易的商业凭什么继续存在下去?
同样的道理,公园大多是公共设施,更不存在交易。门票不算正经交易,花钱的游客往往心不甘情不愿,何况大多数地方还经常降价、免票。逛商场比逛公园有趣得多,如果非要让大家在拆掉朝阳公园,和拆掉朝阳大悦城之间投票的话,恐怕前者更危险。
对多数地产而言,景观的价值同样不高,无非是锦上添花的存在,创造的价值仅限于售楼的那几天,之后谁还会花心思养护、更新?
没有交易,书店只能关门,我们园林人也只能继续挣单一的设计费。
不过话说回来,有一家书店却活的很好,而且在以平均12天开一家新店的速度野蛮生长,它就是“西西弗书店”。西西弗的成功在于它重新定义了书店的核心价值,构建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传统书店只看到了卖书带来的盈利,但忽略了两个潜在的重要资源,一是流量,二是文化内容。
对于购物中心来说,需要引入一些能够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的商户业态,书店恰恰是最好的选择;同时,它们还可以为商场引流。所以很多刚开业的商场,书店都是第一批引进的商户。
于是西西弗书店及时拓展了新的思路,转变了交易模式:我不只向消费者收费,我还要用流量向商场"收费",准确点说是——购物中心的租金让利
据西西弗书店董事长金伟竹在一次采访中透露:如果门店租金占到成本的20%以上,基本就要亏本。而西西弗能将这一比例严格控制在10%以下,甚至有些店铺完全免租,书店的租金比火爆的餐厅还要低。
书店为商场解决文化业态和流量问题,商场为书店免租,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利润,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
借着“西西弗书店”的思路,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公园里不能建购物中心呢?
首先,公园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据统计,2019年朝阳公园的年游客量有685万人次,这里面有多少可以挖掘的商业价值?
其次,园林的本质还是一个巨大的生活内容载体。你想古人难道是闲的吗,非要建亭台楼阁,榭馆轩廊?不是的,那些空间是用来生活的,琴棋书画,吃喝玩乐,宴客看戏。今天走进中国园林看到的是一个空壳,这个亭子好漂亮,那个尺度好美,但里面还有桌子椅子吗?当时可能还有帷幔,还有几个丫鬟伺候着,对面的船上还有人在唱戏,现在我们把这些都撤了,只剩一个空壳了。
如今建造的公园,也是空壳。我们甚至连个正经吃饭的地方都找不到,只有泡面、烤肠、煮玉米。单纯的景色,真有那么好看吗?
而购物中心与公园的结合,既弥补了公园生活内容的不足,也能缓解室内逛街的单调,还提供了巨大的流量,二者相得益彰。
回想我们大学期间接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花心思琢磨外壳,研究材料、空间、色彩、季相、比例、尺度。但行业现在最缺的不是更优秀的外壳设计师,而是产品运营,是内容策划。
其实,连我这种小白都能想到的路径,早有人在做了,比如乡伴理想村、洛嘉儿童乐园、大地乡居和“十里芳菲”度假村等等,限于篇幅,我就不展开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这些商业实践。
他们虽然还没勇猛到将购物中心建在公园里的程度,但已经在尝试把咱们专业从纯设计服务(挣设计费)往商业、往产品方向迁移,一手抓内容、一手博流量。
这些传统的设计团队,在尝试自己做甲方,只不过他们不是像传统地产公司握有庞大的实体资产,而是经营内容资产。我想“内容为王”这个词,你一定听说过。
这些实践和“西西弗”类似,都是在试图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且以景观的品质为核心。
这就是我现阶段能看到的可能性。虽然最终能否真的成功,还有待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但从逻辑上来说,至少这是行业未来可能的破局方向,离用户更近,离市场更近,离资本更近。毕竟我们穷了太多年。

宏观是你不得不接受的,但微观才是真正可以有所作为的。好在我有三年的时间,可以“躲”在学校里,远远地望着行业会不会朝着预期的方向演变,同时默默地做着准备;而且我正经的设计能力还是挺弱的,这三年得赶紧补补课。
总之,如果行业继房地产带动后,有机会再次迎来辉煌的话,那么在这个未来里,希望能有自己。这就是项飙老师所说的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认命不认输”。
最后,马上就要开学啦,祝我好运吧~~
我是YanYan,我们下次再见喽。
如果觉得文章有意思,记得点一下 #在看# 啦~~~

---

低产狡辩声明:由于目前学识有限,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论文,力求让自己的“现学现卖”显得稍微“专业”一些,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