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应急语言能力建设
2020年第五期 //
// 专题研究:应急语言问题
作者简介●●
王辉,男,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传播及国际中文教育。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应急语言能力建设
王辉
(浙江师范大学 中国华侨华人(浙师大)研究中心/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提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概念,然后从国家治理的视角探讨了应急语言能力的定义、类型及作用,最后提出了提升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方略。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是国家应急能力的组成部分,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主要方略有:建立健全语言应急体制机制,制定应急语言服务政策,培养和储备应急语言人才,加强新技术在应急语言服务中的应用,建立国家应急语言资源库,做好应急话语传播,加强应急语言能力研究等。
关键词 国家治理;应急语言能力;建设策略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公共安全、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等正在产生重大影响(王辉2020a)。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能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有力保障。应急语言能力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王辉2020b)。此次疫情中,外地援鄂的医护人员因不懂当地居民的方言产生语言沟通障碍,部分国外媒体以“武汉肺炎”进行歧视性、污名化报道,网络谣言肆虐,防疫宣传语中出现语言暴力等问题,凸显了语言应急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性(王辉2020c)。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急语言能力
(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政治学的一个新概念,国家治理(state governance)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并迅速发展成为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国家治理一般指各种公共、私人机构或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俞可平1999)。一般而言,西方的治理观主张多主体、多中心治理,体现了从“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的范式转型。
中国语境中的国家治理保持了国外治理研究的一般性(彭莹莹,燕继荣2018),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家治理即“治国理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治国思想等对现代国家治理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治理观对中国特色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模式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凸显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重大战略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在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等方式之下,多元主体协调完成国家治理任务(燕继荣2014)。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国家治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及应用等方面的现代化要求,国家在各领域的治理现代化需要从上述几方面进行提升。
(二)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应急语言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国家治理现代化涉及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其中包括各领域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从另一角度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常态治理和公共危机治理两个方面,而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则是公共危机治理的保障。
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表述,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以及5种应急能力的现代化,即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核心应急救援能力、综合应急保障能力、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及涉外应急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认为,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需要充分考虑语言的沟通和支撑作用,应将应急语言能力纳入其中。例如,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可纳入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在应急基础能力中,应急语言人才的储备应得到体现;在核心应急救援能力中,应急领域的专业应急语言沟通能力不可或缺;在综合应急保障能力中,可纳入应急语言技术能力;在社会协同应对能力中,应急语言志愿者队伍的协同作用应有所体现;在涉外应急能力中,应急外语能力是基本保障。
从国家治理到应急管理,再到应急语言能力,既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关系,又体现了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层次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应急管理现代化,而后者的现代化包括应急语言能力的建设。应急语言能力和国家应急能力两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方面,应急语言能力是国家应急能力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应急语言能力作为一种应急支撑能力,也是应急能力的重要保障。
国内学者如李宇明(2011)、文秋芳(2016)等多将应急语言能力放在国家语言能力框架下展开研究。文秋芳(2016)将语言的“应急力”,即“处理海内外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国家语言能力框架中“管理能力”的一项指标。我们认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下,应急语言能力应纳入国家语言能力和国家应急能力的双重框架中统筹考虑,这样可以将语言与国家应急需求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语言的应急功能。本文将尝试在国家治理和国家应急能力之下探讨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建设。
应急语言能力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利用语言(文字)资源提供语言应急援助的能力。应急语言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是对应急语言资源储备的激活和利用(王辉2020b)。应急语言能力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急语言能力平时是一种不被使用的“隐藏”的语言能力储备,只有紧急状态下才激活使用。二是应急语言能力具有突出的紧急性、应时性和专业性。紧急性是应急语言能力的根本属性,应时性则表明应急语言能力的运用是暂时的、应时而变的,专业性则反映了应急语言能力必须以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深度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根据应急能力的划分方法,应急语言能力可划分为应急管理基础语言能力、核心应急救援语言能力、综合应急保障语言能力、社会协同应对语言能力及涉外应急语言能力。应急语言能力的类型还可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可根据语言(方言)种类分为应急外语能力、方言能力、少数民族语言能力、手语能力等,也可按照使用领域或行业分为应急医疗用语、航空用语、海事用语、网络用语等(王辉2020b),还可依据不同的应急事项划分为救援语言能力、心理干预语言能力、媒体传播语言能力、国际话语能力等。此外,按照应急主体的不同层次,还可将国家应急语言能力划分为政府应急语言能力、社会应急语言能力及个人应急语言能力。上述几种类型相互交叉可以产生更具体的应急语言能力类型,比如应急外语能力和媒体传播语言能力结合产生应急外语传播能力,应急方言能力和医疗用语结合产生应急医疗方言能力,救援语言能力和社会应急语言能力结合产生社会救援语言能力等。应急语言能力类型的划分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应急语言能力的内涵和外延。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语言沟通是必备条件之一。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效果、紧急救援的实施、外籍人士的语言援助、国际援助的申请、媒体传播和公关处理的水平等均与应急语言能力密切相关。在本次疫情中,医患沟通、防疫宣传、针对外籍人士的防疫信息传达、社会舆情的回应、谣言的澄清、隔离管控中的人员沟通、有关中国疫情防控话语的国际传播和纠正反驳等都需要国家、社会和公众具备一定的应急语言能力。
应急语言能力在实施语言援助、提供信息服务、应对语言舆情和话语冲突等方面有突出作用。
首先是实施语言援助。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现的语言沟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实施语言援助。例如,2013年,美国国家语言服务团参与了美国搜寻美军海外失踪人员的行动,直接为美国国防部战俘及战斗失踪人员联合调查司令部、劳工部、美军中央司令部和太平洋司令部等提供应急语言服务,协助美军在越南寻找失踪的美军人员和失事飞机遗骸等(张天伟2016)。此次疫情中,由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商务印书馆和传神公司等机构自发组织的“战疫语言服务团”,在教育部语信司指导下,研发出《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涵盖湖北九地方言,形成微信版、网络版等七大产品,帮助外地援鄂医护人员解决医患沟通中的方言障碍问题(李宇明2020a)。这是实施语言援助的典型案例。
其次是提供语言信息服务。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公开和信息传播需要应急语言能力。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于2018年6月对访日外国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2.0%的受访者希望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能收到智能手机客户端的避难信息、交通信息等;48.7%的受访者希望能阅读到自己母语文字书写的避难指示。鉴于此,国土交通省积极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服务。从2018年10月起,日本正式开通365天24小时在线的英语、汉语、韩语电话呼叫中心;在脸书、推特、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发布多语灾害信息等。再如,为满足国家大量多语者的需求,澳洲SBS电台用63种语言向公众提供疫情信息服务和防疫报道。此次疫情中,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子邮件等渠道为在华留学生提供多语防疫信息和防护指南,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我国防疫政策和学校防控要求,做好安全防护和心理调适。
第三是应对语言舆情和话语冲突。重大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引发公共话语冲突,需要及时应对。例如,此次疫情中,在新冠病毒发源地尚未查明的情况下,一些国外媒体就开始进行歧视性报道,将新冠肺炎称为“武汉肺炎”或“中国肺炎”,引发中美关于病毒污名化的舆论之争。又如,在疫情防控宣传中,一些地方的宣传标语虽然接地气、有效果,但未免有语言暴力之嫌。“不戴口罩乱跑,明年坟上长草”“发烧不说的人,都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阶级敌人”“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等“硬核”标语饱受争议。这些都需要及时应对,正面引导。
三、应急语言能力建设方略
作为国家治理框架下应急能力的组成部分,应急语言能力必须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语言应急服务和援助机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制定应对国际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关键语言政策,建设国家多语言能力人才资源库”。但目前,应急语言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我国语言应急体系仍存在实践经验不充足、理论研究不充分、组织体系不健全、人员储备不齐全等问题(方寅2018)。由于及时的语言服务体系和应急语言响应机制不够完善,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现的各种语言问题依然突出(穆雷,王立非,刘馨媛2020)。此次疫情显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虽然没有缺席,但应急语言能力总体不足,主要体现在:语言应急意识不够,国家缺乏必要的语言应急体制机制,应急语言服务仅是一种自发行为,语言应急组织动员无序,应急语言能力的培训和筹备不足等。
如何在国家治理框架下加强应急语言能力建设是当前急需思考的问题。应急语言能力建设需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中,包含了应急管理体系、应急政策、应急人才队伍、应急技术、涉外应急能力等核心要素。因此,面对应急语言能力的不足,主要可以从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应急语言服务政策、应急语言人才培养和储备、应急语言技术应用、应急语言资源库建设、应急话语传播、应急语言能力研究等方面着手建设。
(一)建立健全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
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是发挥应急语言能力的制度基础。近年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先后颁布实施,也有很多专项规章制度出台。我国建立的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对提升国家应急能力有重要作用。2017年《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发布,表明国家对应急能力建设高度重视。但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及处置中尚没有一套有效的语言应急机制和预案,语言治理体系存在短板和不足(李宇明2020b)。上述法规、条例、规划中尚未列入语言应急的相关内容。
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建设需要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因此,在国家应急管理的预案和相关法律法规中,可加入应急语言预案、体制机制、法制的相关内容。比如,可加入突发公共事件语言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或者以附则的形式专门建立更加明晰、详细、操作性强的语言应急预案。在语言应急预案中需要明确的重要事项包括:语言应急预案制定的法律依据;语言应急预案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关系;语言应急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社会团体、专家组的建立等;协调机制;应急处置程序;语言援助的实施;信息发布语种;应急信息传播方式;应急语言服务团体;通过应急语言对受灾人的心理干预;语言应急演练等。
国家语委作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的制定和管理机构,在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上可做好顶层设计。可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语言响应平台,发布应急语言需求信息,动员志愿者参与,接受应急语言志愿者注册,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应急语言响应机制应体现出统一、高效、有序、协同的特点。政府、社会组织、媒体、专家、志愿者等在应急语言响应中各司其职,相互协同,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参与的多元语言应急管理体系。
(二)制定应急语言服务政策
制定专门的应急语言服务政策,将有助于国家统筹考虑应急语言服务中的制度规范、资源配置和保障措施,完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虽然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有加强语言应急服务的思路和规划,但仅仅是宏观的指导意见,要有更加明确具体的应急语言服务政策。在应急语言服务政策中需要明确:制定国家应急语言政策的法律依据、政策决策和执行部门,政策的具体内容、项目,政策的评估和调整,政策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及后勤保障等。
此外,应急语言政策应体现国家语言政策与应急管理政策的协调一致。目前国家语委的组成单位中,尚没有将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安部、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纳入,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也没有联合出台国家层面的应急语言政策。因此,有必要国家语委牵头,联合应急管理部等部门专门制定国家应急语言政策,全面评估国家的应急语言需求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将应急语言能力的提升放在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和国家语言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规划中,为应急语言人才建设、应急语言能力提升提供政策依据。
(三)培养和储备应急语言人才
培养和储备应急语言人才是应急管理基础语言能力建设和社会协同应对语言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应急语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尚未提上日程,可在以下3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专业化人才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应急管理专业建设近些年来发展很快。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2号)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中,“应急管理专业”等专业获批。武汉理工大学获批设立全国首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应急管理部所属的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新增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专业,华北科技学院新增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中国地震局所属的防灾科技学院新增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但是,笔者进入相关高校网站调查发现,应急语言课程或专业尚未建立起来。从我国语言类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设置来看,尚未看到高校开设有应急语言相关方向。因此,应急语言专业人才建设亟需加强。
第二,有效动员、培训和储备社会化的应急语言人才资源。社会化人才是专业人才之外的重要应急力量。突发事件中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应急语言技能的专业救援人员、志愿者、翻译及记者等。目前,尚未见到对社会潜在应急语言人力资源的专门动员、培训及组织演练。此次疫情中,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紧急招募湖北方言志愿者录制湖北方言通,帮助援鄂医护人员与病人沟通。成都翻译协会成立了“众志成城——防疫治疫翻译志愿者团队”,发出志愿者招募令,有480余名志愿者从事疫情防控翻译和宣传工作。这些都是对社会化语言应急志愿者的动员和利用,表现出一定的语言应急服务意识。从这次疫情中可以看出,应急语言志愿者的招募只是一种自发行为,尚没有统一的行动方案,组织无序。应急语言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有关应急语言人才准入标准和管理方式等都尚未见到具体明确的规定。应急语言志愿者的注册程序、身份认定、角色定位、隐私保护、应急能力要求、应急工作范围、安全保障、权益保障、合法性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明确规定,且没有与国务院颁布的《志愿者服务条例》的要求结合起来。大量社会潜在应急语言人力资源尚没有按照应急需求进行有效的储备、激活、整合和利用,造成一方面应急语言人力资源紧缺,一方面大量的潜在人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此,社会应急语言人才需要加强建设。
此外,可建立专门的国家应急语言人才库,将各类应急语言人才信息资源整合到人才库中。将具备应急语言能力标准的专业人才和社会化人才的相关信息,根据应急语种类型、应急语言应用领域、应急语言专业化程度、应急语言人才分布区域等,建立分类型、分领域、分层次、分区域的应急语言人才资源库。根据应急人才需求和应急人才培养、储备情况进行动态更新。这样做有助于将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人才需求与人才库资源进行匹配,从人才库中精准调用所需人才,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服务团(李宇明2020b),及时提供应急语言服务。
(四)建立国家应急语言资源库
国家应急语言资源库建设有助于全面收集、整合应急语言资源,对语言资源进行高效合理配置,提升核心应急救援语言能力。我国语言资源非常丰富,语言资源开发技术手段先进,具备建设应急语言资源库的基本条件。国家应急语言资源库一般可包括以下项目:应急语言种类、领域应急语言资源、应急语言区域分布、应急语言在线词典、多模态应急语言资源等。其中各应急领域语言资源与专业救援技术联系密切,需要重点建设。例如,公共卫生、航空安全、反恐、心理干预等核心应急领域,需要重点开发建设专业应急语言资源。
应急语言资源数据库是应急语言资源的系统化集成和数字化呈现。数据库建设应以应用性、交互性、共享性、服务性为建设原则,遵循“库”“网”结合的建设标准与技术规范,可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内容管理技术、检索引擎技术、数据加工标引、数据统计分析及可视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应用性强的动态资源平台。
(五)加强新技术在应急语言服务中的应用
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语言服务,提升综合应急保障语言能力。事实上,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技术与语言应急有密切的关联。在突发事件中出现沟通障碍,翻译软件、智能翻译等将发挥重要作用,人工翻译也可以通过即时交流工具、视频会议系统等及时参与到救援工作中。灾害信息的及时公布、防控知识的宣传、辟谣等都需要借助手机终端应用程序、社交媒体等快速发布。
例如,日本近年来提倡灾害信息的ICT化,通过社交网络、全国瞬时警报系统(J-ALERT)、网络、智能手机端等进行多语种灾害信息发布。日本气象厅开发手机端应用程序“Safety tips”,可为访日外国人提供紧急情况下的灾害信息,实时推送多语信息。该应用程序可提供日语、英语、韩语、汉语(简体字/繁体字)等4种语言的地震警报、气象警报、火山喷发警报、高温警报、防空警报、避难指引信息等。2019年6月,日本东北大学灾害科学国际研究所与日本无线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开始灾害用语自动翻译软件的研发。该软件提供包括英语、法语、中文等6个语种的灾害用语实时翻译,借助公共设施的显示屏和广播系统进行播放。
此次疫情中,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研发了“疫情防控外语通”系列产品,包括40多个语种的疫情防控微视频和多媒体卡片,还开发了微信平台版和电脑网页版在线查询系统。由马云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全球新冠肺炎实战共享平台”,“国际医生交流中心”及时上线。在该平台上,医生之间不只可以一对一聊天,还可通过群直播直接互动分享抗击新冠肺炎的实战经验。即时对话支持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等11国语言AI(人工智能)实时翻译。
(六)做好应急话语传播
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现的事件命名、信息发布、语言舆情处置等都需要应急话语传播能力或者涉外应急语言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引发的新问题、新现象的准确命名非常重要,一方面有利于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非正式名称或错误名称中可能带来的歧视性或侮辱性语义。突发事件中的命名应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冯志伟2020),也需要兼顾科学性。本次疫情暴发初期,因为缺少专业命名,新冠肺炎被与暴发地武汉联系起来,被很多外媒称为“武汉肺炎”。此后国家卫健委及时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这遵守了约定俗成原则,也兼顾了科学性。
信息发布时需要兼顾不同群体的需要,如外籍人士和儿童。“简易日语”是日本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日语语言政策,旨在面向语言能力有限的特定群体,实现交流的无障碍化。大阪市市民局用简易日语制作了防灾学习视频,在优兔平台进行防灾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山口县国际交流协会为外国人制作了6种语言的防灾手册和紧急卡片,用简易日语记载了突发状况发生时呼救、求助等实用例句。此次疫情中,《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经过紧急研制,在教育部网站上线,这是一次有益的应急语言服务尝试。
此外,要提升语言舆情处置和公共话语冲突应对能力。有关灾害的谣言、媒体的不实报道、外媒的歧视性报道等的应对都需要应急话语传播能力。本次疫情中,外媒对新冠肺炎的污名化报道后,我们在外媒上还缺乏应有的正面应对和话语传播。可鼓励中国有海外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借助中国海外媒体、华人媒体及国外主流媒体、推特、脸书等自媒体平台,主动澄清事实,反驳污蔑。同时,需要增强用外语,尤其是英语,在海外媒体传播中的应急话题设置能力和话语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抗疫救灾故事。
(七)加强应急语言能力研究
加强应急语言能力研究有助于提升应急语言能力的理论建设和科学应用。近年来我国的应急语言能力相关研究有一些零星的成果,国家也设置了相关的科研项目。李宇明(2011)曾率先提出“国家语言能力”的概念,并提出要做好应急语种的规划。此后,文秋芳(2016)、方寅(2018)等的文章中对应急语言能力做了不同视角的阐释和研究,但都只将应急语言能力放置在国家语言能力框架下。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语言志愿者人才库”(项目一期工程重点建设“冬奥会语言志愿者人才库”,助力北京冬奥会等的建设)及国家语委重点科研项目“新时代国家语言应急能力建设研究”相继设立并展开研究。但总体而言,应急语言能力研究严重不足,专门的研究成果及应用还非常有限。
2020年3月,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但申报公告中也未见到将语言应急问题列入重点选题方向。由此可见,应急语言能力的研究尚未纳入应急管理事业和学科的视野。因此,急需将应急语言能力研究融入应急管理研究框架。
当前应急语言能力研究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应急语言能力理论研究,尤其是在国家治理和国家应急能力框架下构建应急语言能力基本理论。二是应开展国家应急语言服务需求调查,做好应急语言能力学科建设,形成服务国家应急需求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三是研究应急语言能力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四是开展应急语言服务政策、应急语言能力提升策略等应用研究。五是可依托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智库平台,为提升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决策咨询服务。
四、结语
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需要应急语言能力的支持。将国家语言应急能力建设放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的视野中,将有助于国家语言能力与应急能力的融合发展。提升国家应急语言能力需要从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应急语言服务政策、应急语言人才等方面入手。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国家应急能力建设还是应急语言能力建设,往往都会出现一种悖论:这项工作做得越好,社会遭受的破坏性越小,却可能越不受重视,越被边缘化。对此,国家和社会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在非应急时期做好应急语言能力的建设和储备,才能备应急之需,也才能保长久公共安全。
参考文献从略,如有需要请参照原文。
应急语言问题
语言跨界谈
期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