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十夜,火神山!
昨天,武汉传来这些天第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火神山医院完工,正式交付人民解放军。
紧接着,医院院长张思兵大校亮相。
此刻,在火神山医院病房里,穿着迷彩服,戴着口罩的医护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做最后准备。
而更我激动的是,此时此刻——
火神山医院正在武汉城中接诊首批病人。
从卫星图上俯瞰,在武汉西南方向的知音湖畔,短短几天,平地崛起一座医院。
占地3.4万平方米,总面积相当于5个足球场。
再拉近一些,医院有两栋住院楼,可容纳1000张病床。
中间是医护室,两侧是病房。
整体看去,形状如同一副鱼骨。
站在非典时小汤山医院「巨人的肩膀」上,火神山医院是一所专业的传染病医院。
这座医院的诞生有多重要?
写这篇文章时,我翻查了实时疫情。
截至今天,全国确诊17238例,死亡361例。
其中,确诊人数是非典的3倍多,死亡人数也超过非典当年。
不断攀升的冰冷数字背后,是一具具磨损的身体,一个个消逝的生命。
火神山医院的建成,意味着逐日扩大的感染人群,终于有了集中隔离和收治的地方。
这将成为疫情的关键拐点。
看到这里,你可能好奇,这所医院和普通医院有什么不同?
作为一所传染病医院,如何给病房「戴上口罩」,是火神山医院的关键问题。
大到病房布局,小到医院下水管道。
各项隔离防护措施,近乎苛刻。
以病房举例。
为避免感染,火神山医院采用负压隔离病房。
什么是负压隔离病房?
所有病房单独设置新风排风系统,确保病房内压力低于病房外。
这样一来,就能保证病房内空气不排入室外。
此外,走进火神山医院,你还会看到:
每个病房墙上,都配有一个窗口。
窗户旁边的小窗口,用于送食物和药品
这个小窗口,不止用来传递药物。
舱内安装了紫外线系统。
无论医生给病人送药,送餐,都能得到有效消毒。
医院还严格分区,设置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备受关注的水污染问题,也不用担心。
地下铺设5万平米的防渗膜,确保污染源不会渗透到土壤。
所有污水和病房排风,都经过严格处理,才向外排放。
巍巍火神,崛地而起。
从疫情开始至今,14亿颗心脏已经紧绷十多天。
火神山医院落成,无疑为人们打下强心针。
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这样一所这样的医院有多难?
接到任务书时,所有人第一反应一致是:
不可能完成。
从事土木建筑行业多年的方翔说:
照常规流程,3万多平方米的项目,至少两年。紧急状态搭建临时性建筑都需要1个月,更何况是一座传染病医院
但人们的勇气和信念,向我们证明了火神山奇迹。
从开始平整土地到落成,只用短短10天。
1月24日,上百台挖掘机、推土机从各处赶来,进行场平、回填。
仅仅一天,原来布满藕塘、土丘的土地被整平。
累计平整全部场地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足球场。
而决定建设火神山医院,只是前一天下午的事。
1月24日凌晨,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连夜加班。
5小时内拿出设计方案,不到24小时画出设计图。
1月25日,大年初一,火神山医院开始施工,昼夜不息。
高峰期间,现场1500名工人,280套机械同时作战。
2月2日,一座设备齐全的大型传染病医院在武汉知音湖畔拔地而起。
风驰电掣。
推特上有外国网友感慨:
上帝在7天内创造了宇宙,我认为上帝就是中国人。
「基建狂魔」四个字背后,是1500个工人与病毒拼命赛跑的生死时速。
火神山医院建设的最大问题:恰逢春节。
工人都回家过年。
没有工人,建筑工队就一个个打电话,在微信群紧急招人。
接到电话时,包工头胡小红刚端上年夜饭。
电话打来,二话不说放下两个孩子,奔赴工地。
记者问,那你舍得吗?
她挥手:
没有什么舍不得。既然都是中国人,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
他们来了一个,又自发叫第二个。
朋友招呼朋友,同行召集同行。
我曾在一个微信群,瞥见火神山招工的消息:
急需弱电,焊工,暖通,装饰工种,若干名。12 小时两班倒,工资日结。
结尾附三字:急,急,急。
工人很多不是武汉本地人,看了招工从全国各地赶来。
包工头王勤说,他接过最远的电话,是上海、河南打来的。
接通了,不问报酬,就一句话:
想来帮忙!
就是靠这样的人心,火神山医院的地基搭建起来。
施工过程,也靠一副副血肉之躯。
武汉冬天阴雨绵绵。
知音湖在郊区,温度接近零度,湖区满是泥泞。
工人们冒着雨,踩着污泥,一头扎进工地。
运输车司机吕俊从凌晨3点开车运土,累了,就在车上眯眼。
工人们的鞋子磨破了好几天,都来不及换。
1月24日夜晚,正是庚子年除夕夜。
我们在温暖的家里吃年夜饭,满桌丰盛。
中国青年报记者到工地采访。
下着冷雨的工地上,工人们只能站着、蹲着、坐在器材上。
趁施工不忙,扒拉几口盒饭。
镜头拉近,年轻的脸庞嘴一咧,毫无怨言。
朝镜头比个V:
饭好香!保证完成任务!
武汉三镇,万家焦灼的灯火通明。
但在火神山,机器轰鸣出灾难中的天上人间。
这几天,每天有数千万网友通过直播监工火神山。
大家给现场的器械,都起了可爱的名字。
但你们忘了,更应该铭记的,是1500位没有名字的工人。
去马疾如飞,看君战胜归。
是他们挺身而出,不计报酬。
用血肉之躯,在废墟上为我们徒手垒起奇迹。
火神山不是第一个奇迹。
回望2003年春天,非典爆发。
今天的火神山,让我想起当年的小汤山。
同样可容纳1000张病床,同样短时间落成,同样仰仗人力。
7000人同时工作,工程机械24小时轰鸣。
从开建到启用,仅用8天时间。
创下世界医院修建速度纪录。
2003年4月30日,小汤山医院落成。
5月1日晚,救护车闪着蓝光,鸣笛响彻北京城。
他们从小汤山驶出,前往各个医院接病人。
据《回望小汤山》记载,680名非典患者刚入院时,发热的占98%以上。
患者最大79岁,最小的只有13岁。
而且,所有病人肺部病变和临床症状非常明显。
大多数处于病变发展期,传染性强,危险性大。
但事实向人们证明:
小汤山模式,成了全国抗击传染病的有力范本。
医院内,各科室主任向院长立下军令状:
保证对病人像自己的亲人,实现病人的零投诉。
保证不让一个医务人员受感染!
在严密隔离和个体化治疗下,小汤山医院有效缓解了非典疫情。
建成半个月,送走第一批康复患者。
建成两个月后,北京首次迎来新增病例零记录。
2003年6月20日,最后18名康复患者,沿着绿荫走出小汤山医院。
51天,我们与非典的战役,宣告获胜。
这座临危受命的特殊医院,用三个数字向我们证明了人类的奇迹:
两个月内成功收治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
治愈率超过98.8%,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所记录着人们信念与战斗的医院,17年后又面临一个新循环。
即使恐惧,仍要一往无前。
抗击新冠肺炎,我们到了必胜的时刻。
同样是起源于野生动物的病毒,同样是肺炎。
同样发生在冬春之交,同样疫情凶猛。
今天的新冠肺炎,跟17年前的非典有诸多相似。
但好在,我们已经有了小汤山经验。
更重要的,我们有普通人的朴素善意,和大江大河般汇聚起来的勇气。
「众志成城」这个词,在瘟疫面前终于有了最具象的意义。
武汉不仅建成了火神山医院,能容纳1600张病床的雷神山医院也在拼命赶工。
在湖北黄冈,在河南郑州,在浙江温州,小汤山模式正在复刻。
建设战役打完,治疗战役打响。
写这篇文章时,无数和非典、埃博拉等重大传染病交过手的医生,正在奔赴火神山。
昨天凌晨,空军出动8架大型运输机,分别从沈阳、兰州、广州、 南京起飞。
向武汉运输795名军队医疗队队员和58吨物资。
接下来,将会有1400名军队医护人员奔赴武汉。
我没有办法说,如非典放过我们一样,疫情很快就会停止。
但正如加缪所说:
人类能在这场病毒和生活的赌博中,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这是我们知识和记忆的延续。
而在这场复刻中,最珍贵的就是我们的医护人员,和我们的建设者。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火神山,会迎来像小汤山一样的好消息。
病毒终能被驱散,火神终能灭瘟神。
疾病和灾难,永远也无法战胜人类的知识与勇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