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亮吹哨的真相,与勇敢无关
一觉醒来,
恍若隔世。
今天早上,我一睁眼就拿起手机。
李文亮的信息已经被新话题淹没。
又一条捷报传来:
出院人数上涨,疑似病例放缓。
元宵如期来临,太阳照常升起。
令我感到前夜已经遥远。
我不禁担忧——
尖锐的哨声到底产生作用了吗?
微信群的蜡烛,高楼里的呐喊。
到底会被遗忘吗?
李文亮的2014条微博,我全部翻看了一遍。
9年前,李文亮发了一条动车问责消息。
他在那时呼吁:请求为记者王青雷复职。
一如人们如今呼吁:
请求为李文亮道歉。
王青雷曾轰动一时。
可现在,还有人记得他吗?
讨论遗忘前,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记住的到底是什么。
当英雄桂冠赋予李文亮时,始终存在一句质疑:
李文亮,是合格的吹哨人吗?
第一个发现疫情消息的人,不是他。
他只是在某天工作时瞥到一张病人检测报告,显示:Sars冠状病毒高置信度阳性。
主动提醒民众的人,不是他。
他把「疑似Sars,需要警惕」的信息发在校友群里,是为了提醒同行。
末了还强调:不要外传。
却被人截图,未打码,传到了网上。
首尾一致的人,也不是他。
警方认定他违法造谣,要求签署训诫书时,他没有坚持。
李文亮想的是家人,工作。
白纸黑字,
一句能,一句明白。
怯弱如孩童。
渺小如草芥。
没人满足这样的英雄故事。
该有的大义凛然呢,
说好的一身正气呢?
不甘心。
人群又去微博寻找蛛丝马迹。
只是更失望。
2014条微博,渐渐拼凑出李文亮的生活样貌。
他不富裕:
微博上转的最多的消息,是抽奖。
但运气一般,唯一抽中的是湿纸巾。
逛超市看到158元一斤的车厘子,他调侃吃不起。
给老婆买进口备孕药物,他感慨,真贵。
他自诩屌丝:
想要减肥,但没有决心。
他不爱加班,是电子产品迷,会转发美女泳装走秀视频。
偶尔关注大事件——
议论彭斯演讲、纪念南京大屠杀。
也偶尔在意小确幸——
去厦门旅游,到巴厘岛发呆。
这,就是英雄吗?
再次不甘心的人们,
终于揪出一句看似英勇的只言片语:
朋友们,从今天起你们也许就联系不到我了,因为我要去拯救地球了。
如果22日太阳照常升起,那就说明我成功了。
在大家为这句凛然话语振奋时,殊不知,微博发于2012年。
那年的12月21日被预言世界末世。
这,也不过是李文亮的一句玩笑。
一切都歪打正着。
偶然发现病例,出于好意偶然提醒朋友,偶然被截图传播。
在消息传出后,堆积的偶然产生了效果。
知情的医院开始采取防护措施。
谨慎的网友开始往家搬运口罩。
与此同时,李文亮签下「训诫书」。
随后的故事,才真正走向悲凉。
1月8日,李文亮为一位82岁老太诊治青光眼。
没想到1月10号,老太被隔离。
同天,他开始咳嗽、发热。
李文亮染病。
此时他成了疫情中最普通的一个市民。
因为没有防护,父母三四天后也被感染。
病重的李文亮还存有希望——
庆余年2还没看呢。
好之后我还要报名上前线呢。
2月3日,他在同学群里发出最后一条消息:
氧分压100,还是不能动,一动就喘。
估计还得住院2周。
双亲尚未相见,孩子尚未出生。
即使用了最好的药物,上了ecmo(人工肺)这根救命稻草。
他还是抱憾离世。
如此看来,李文亮绝对不是英雄。
他怯弱如你我。
平庸如你我。
悲喜如你我。
无力如你我。
李文亮是彻彻底底的你我。
提及吹哨,更像英雄的,或许是另外两位。
03年非典,军医蒋教授。
他所在301医院接待北京首例SARS病人。
这位病人的父母后来相继死去。
随后,医院肝胆外科一位SARS病人,传染5名医护。
病毒已经肆虐。
蒋教授
而4月2日,焦点访谈播出发言:
北京SARS患者12人,死者3人。
蒋教授出离愤怒。
隔日致函凤凰卫视,陈述所见事实:
我给各位发此信函,
希望你们也能努力为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负责,
用新闻工作者的正直呼声,
参加到这一和SARS斗争的行列中来。
这封署名蒋教授的信件,流传至今。
力排众议,不畏艰险。
这是英雄。
而另一位英雄。
则是被提及太多次的,钟南山。
一句「哪里得到了控制?」
一句「可以人传人。」
竖起南山风骨。
比起如此巨擘,
李文亮充其量只是好人。
他怯懦过,害怕过。
属于他的真正吹哨时刻,
只是后半段。
或许因为自己同样患病,
也或许被某个陌生的愁容触动,
李文亮终于鼓起勇气,决定接受媒体采访。
曾为训诫书后怕的他,因为一丝人间不忍,成了8名吹哨人中,
唯一一个大量对话媒体的,实名受访者。
李文亮开始一刻不停地述说。
他讲的不过是个体经历。
没有宏大词汇,未必铿锵有力,
但他始终怀抱善意。
英雄会获得人们的崇拜。
好人,则会获得人们的认同。
前夜,云豹救援队摘下口罩,在医院门前吹响哨声。
刺耳的声音如同哀嚎,响彻寂静的夜空。
连日救援场景在队员眼前浮现。
有武汉高中生捐赠的2千元钱。
有不愿上车,一路小跑为物资运送车辆引路的医护人员。
市民自发结成车队。
8辆小车在空荡的街头缓缓驰行。
人群送来花束。
戴口罩的姑娘痛哭。
想起自己得病的家人,想起连日的阴雨与封城的点滴。
医生也在李文亮的病房外久久伫立。
紧缺的防护服,不分昼夜的工作,病魔面前微小的人力。
依旧在进行的不懈战斗。
人们吹响哨声,心事重重。
被祭奠的不再是李文亮,
而是时代中每个颠沛流离的好人。
鲁迅曾言:
学医并不能救中国。
话很犀利,
但有时鲁迅过分悲观。
李文亮给了人们新的希望——
原来负担起这个时代,并不用付出太多。
火神山竣工时,工人们收到7000元工资。
有人拿到钱后,全部买了牛奶。
送给医院工作人员。
都是干活人,知道辛苦的感觉。
同样是农民的郝进,在口罩厂务工。
厂方效益不好,拿两万元口罩给工人抵债。
郝进一笔捐出,因为心疼得病的人。
李文亮被讴歌。
但他所有的只是对同行的一丝善意提醒,对媒体的一丝信任勇气。
只是一丝好人的不忍。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共情。
指理解和感受他人的能力。
这是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农民蒋卫锁的故事,我一直记忆犹新。
他也曾是中国吹哨人。
41岁的他在北京一家宾馆接受采访,一己扛起乳业打假大旗。
曝光假奶兑水,企商勾结。
他形容自己的后果,抱着棺材在活。
直到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人们才开始注意此人。
被问及为何坚持,他只提及几个数字:
奶农卖出一斤奶挣8毛钱。
因为企业造假,一年倒掉的牛奶5000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为共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为共情。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是为共情。
只要有一丝为人的共情,民族就有发展的希望。
有生之年,
我从未看到民众如此祭奠一个并未准备成为英雄的医生。
打开手机,
我也从未看到满屏的蜡烛如此齐整地被点燃。
#LWL医生去世#收获6.7亿讨论,
#LWL去世#收获2.3亿讨论。
最终,哨声传出,国家派出调查组,奔赴武汉。
每天的文章留言,总有读者告诉我,他在哭泣,他在流泪。
这所有情绪,都肇始于那两个字:
共情。
行文至此,我们终于可以回到开头。
李文亮会被遗忘吗?
很遗憾,大概率会的。
他的名字会淡去,
他的故事会模糊。
最终只留一个隐约的影子。
那我们要记住什么?
记住我们这一月来的痛苦、悲伤、愤怒、感动。
记住我们因怀念李文亮而产生的巨大共情力。
最重要的是,
记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记住小小善举,足有蚍蜉撼树般的威力。
事实上,每场危机,都在教会一代人承担。
03年非典时,70后刚出社会。
08年汶川时,80后告别大学。
2020年新冠肺炎,轮到90后。
时代的担子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沉重。
而扛起它的,不是别人,
正是李文亮,
正是亿亿会退缩,会迟疑,却始终坚持善良的中华儿女。
上述图片来源:时差岛 视频《武汉,戴口罩的春天》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