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CU里的“杨小护”——记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杨蕾

杨蕾(左一)耐心询问患者身体状况


在ICU病房里,你不认得我们没关系,我们只希望你早日康复……”在武汉市第九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援时,面对无数转出患者家属的感谢,杨蕾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1月23日,杨蕾所在的陕西省康复医院接到省卫健委抽调骨干医护人员援助武汉的通知,全院上下积极踊跃报名。一名护士向护理部主任雷敏递交了这样一封感人的“请战书”:“我有5年重症监护室工作经验,参加过陕西省重症专科护士培训,还是单身,家里有弟弟照顾父母,我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完全可以去武汉。”

她叫杨蕾,是一名27岁的女孩,同事和患者喜欢称她为“杨小护”。

“那一天是腊月二十九,早上父母从黄陵县打来电话,说准备到西安过年。”杨蕾说,上午刚接了父母的电话,下午她的“请战”就得到了批准。她心里一边是兴奋,一边是担忧,担忧母亲会失落、会阻止她。那天晚上,他们一家4口人吃着从老家带来的饸饹,享受着团聚的幸福时刻,杨蕾不愿让“出发”的消息打破美满的气氛。可细心的母亲还是发现了女儿的异样。“女儿的请战被批准后,她才告诉我的,记得那天她郑重地对我说,妈妈,我要去武汉了,就等出发的通知了。”杨蕾的母亲雷竹侠说,她知道这个事情后,心里特别恐慌和不舍,谁也不知道前线是什么样子。但是女儿说:“妈妈,武汉生病了,我们一定要去救它!”

雷竹侠是黄陵县隆坊镇卫生院的一名退休医生,杨蕾年幼时就在这个院子里“熏陶”着“无私的爱”。她见惯了患者出院后露出来的感激笑容,熟悉了院子里叔叔阿姨治病救人时的匆忙身影。年少时,她不止一次偷偷穿上妈妈的白大褂在镜子前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如今,这个在乡镇卫生院奔跑笑闹的黄毛丫头长大了,她终于凭借着专业的技术与无私的品质冲在了最前头。

武汉市第九医院有轻重两个病区,医护人员全是陕西援鄂医疗队成员,杨蕾工作的病区是危重症病区。上班期间,她身上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服,一个小时不到就被汗水浸湿。护目镜、防护面屏因为出汗不停地起雾。抽血、动脉血气、留置针穿刺,看似基础的护理操作,也因为戴了三四层手套,而更需要细心。

刚开始,杨蕾被分配到重症病房,4名责任护士每人负责六七名患者。打针、换液体、鼻饲、翻身、打水、发饭……一个早班才上到一半,她的腿就已经迈不动了。

一天,临近交班时,一名入院后一直都不愿说话的患者突然开口说:“你们辛苦了。来这里2天了,饭菜对不对你们的胃口?”杨蕾以为自己听错了话,当看到患者友善的眼光时,她感觉全身的疲劳一下消失了。

3天后,她调到危重症病房,分管的患者变成两名,但是护理和治疗难度更大。危重症病房的患者都有基础性疾病,必须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翻一次身得动员当班的全部护士,而且翻身这种大幅度动作还容易引起外层隔离衣绑带直接崩开,无形中增加感染风险。

“那天下班的时候,外面还飘着雪花,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汗,脸上都是压痕,那一瞬间,我看着姐姐们感觉很心疼,她们为病人付出了很多,却从没想过自己。”杨蕾动情地说。

“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生日快乐……”2月19日,杨蕾给3病床马阿姨念着女儿婷婷写的生日信,病人满眼都是泪,颤颤巍巍动着手、眨着眼睛。这名病人意识不是特别清楚,但她的“谢谢”却是发自内心深处。

杨蕾说,看着患者一天天好转,从意识不清到稍微平稳,从戴着呼吸机到低流量吸氧就能维持血氧饱和度,从重症病房到普通病房再到出院,哪怕是每顿多吃了一口饭,多露出一次笑容,她们都觉得特别开心。

说起在武汉的55天,杨蕾都是轻描淡写,而这背后,却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辛苦与压力。她说:“我就是想把积极乐观的精神传递给大家,让患者不要过度恐慌,让家人和后方的同事都能安心,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心态不能崩。”

来源:群众新闻网

排版:薛   彤

审核:南飞燕

往期精彩回顾


【学术动态】2020年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会“一带一路”西部康复医学高峰论坛顺利闭幕【学术动态】“一带一路”西部康复医学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全国17个地区的专家齐聚一堂“一带一路”西部康复医学高峰论坛今日开幕专家现场分享“干货”【学术动态】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会“一带一路”西部康复医学高峰论坛将在西安举办【对外交流】陕西省康复医院专家在首届儿童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班授课
【名科推荐】陕西省康复医院言语语言疗法科
【名科推荐】陕西省康复医院骨与关节康复科

喜欢,就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