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光流传至今的烹饪方法就至少有二十八种:炸、爆、烧、炒、溜、煮、汆、涮、蒸、炖、煨、焖、烩、扒、焗、煸、煎、塌、卤、酱、拌、炝、腌、冻、糟、醉、烤、熏。
从地域来分,中华大地上的美食也有大名鼎鼎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四川大学第五届“我最喜欢的家乡菜”大学生厨艺比赛暨第一届教职工厨艺比赛分别于5月23日上午在江安校区青春广场、5月25日上午在望江校区活动中心广场举行。我院参赛师生齐聚广场大显身手、大秀厨艺,以自己家乡独特的菜品,在比赛中征服了评委和观众们的味蕾,喜获殊荣。
我院工会罗梅主席介绍:“赛前我们在学院以及线上工会群展开动员,号召大家参与。咱们学院有不少平时喜爱做菜的师生,梁小梅老师、于廷蓉老师、银浩老师看到后就积极报名参加了。”
本次比赛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留学生组、教职工专业组、教职工业余组四个组别。我院2017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罗佳璇、2017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罗通分别获得研究生留学生组第二名、第三名, 2017级新闻传播学类本科生李楠获得本科生组第三名。
我院师生们身系围裙,手拿锅铲,煎炒烹炸、煮熬炖溜,颇具大厨风范。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从一个个厨位制作出来,热乎乎地冒着气儿、油滋滋地蹦出声响,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有的拿出手机拍摄,有的拿起筷子品尝。
文新人如何让花式繁多的烹饪技法和口味迥异的地域菜系碰撞出火花,独具家乡风味的菜肴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快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教职工业余组
参赛选手银浩老师表示,自己平时喜欢做粤菜和海鲜,看到工会号召教职工参加此次活动后就积极报名参加比赛。比赛的菜品由小组的三位老师一起商量,最终将颇有诗意又带有文新特色的“春江水暖鸭”定为参赛菜品。银浩老师讲到,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对赛况不了解,在比赛期间不免有一些手忙脚乱。“不过比赛的意义就在于重在参与嘛!”银浩老师说。
研究生留学生组
罗佳璇 2017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罗佳璇来自四川阆中。她说自己不擅长唱歌跳舞,做饭却很拿手,看到学校公众号上有适合自己参加的比赛就立刻报名参加了。
因为考虑到比赛时间问题,这次比赛她选择了一道操作程序简单的菜品——蒜香排骨。她认为做菜与艺术创作一样,除了遵循最基本的原则外,也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进。“就如比赛评委、川菜大师彭子渝所言,一道好菜不仅是健康生活的保证,同时也是我们在认真学习和科研之外,用心享受生活的体现。” 罗佳璇说,制作美味、分享美味让她的学习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罗通 2017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罗通来自广东,虽是男孩,但平时也很喜欢做菜,客家酿豆腐、清蒸鲈鱼、鲫鱼汤、苦瓜煎鸡蛋、番茄鱼片、酸菜鱼等都是他的拿手好菜。此次比赛中他选择了鲫鱼汤作为参赛作品,一方面,鲫鱼汤做起来方便,工序简单,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另一方面,这道菜也是罗通的妈妈经常做的,带有家的味道。罗通认为自己的参赛作品口味尚佳,但因为是家常菜,品相稍逊,他表示如果有机会,明年还会继续参加比赛,不过下一次会在菜的品相上下功夫,保证菜的色香味俱全。说到家乡菜,他觉得味道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必要玩过于花里胡哨的东西。
本科生组
李楠 2017级新闻传播学类本科生
李楠对做饭这件事颇有天赋,“基本上一道菜看一遍就知道怎么做了”。她来自新疆,因此这次选择新疆有名的大盘鸡作为参赛作品。李楠说这次比赛增加了她对做饭的自信,“第一次发现自己做饭原来这么好吃”。她认为举办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让大家见识到了川大校园生活的另一面,也近距离接触到学校餐厅里的厨师们。她对帮厨师傅印象很深刻:“人特别好,很和蔼,帮我很多,提醒我注意火候,该加水了之类的。”回想整个比赛,她觉得每个人都很用心地在做菜,“这种感觉真的是一种幸福!”
| 假期李楠与家人一起烹调的美食 |
油盐酱醋色、锅碗瓢盆声、酸甜苦辣味,正是这些贮存了我们对生活最鲜活的触感,食物也维系了我们对家乡亲切的记忆。
在美食中寻找感觉,寻找态度。好了,今天又多了一个变胖的理由!
是不是被咱们优秀的文新er再次震惊到了?想要知道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逆天的技能,他们到底能有多优秀,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文新师生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文字:贺媛霞、刘书锴
图片:部分由本人提供,部分来源于四川大学微信公众号
排版:焦雅茹
责编:刘书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