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没能把工业品白菜化,因为连白菜都还没造出来 | 毛克疾

2017-05-10 毛克疾 风云之声
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

解读科学,洞察本质

戳穿忽悠,粉碎谣言

导读

本文是毛克疾为共青团中央对于知乎提问的回答。要利用全球化经济起飞,工程师是否充足并非关键。印度是除了中国以外唯一可能凭借自身规模复制“白菜化”特技的国家,其他国家连这种可能性都没有,但关键不在印度能否带着它的“优秀工程师”像中国一样大搞“白菜化”,而是印度能否先凭借廉价劳动力造出“白菜”。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明确一点:从利用全球化进行经济起飞的这个角度上来说,工程师(或者抽象的说人力资本)是否充足并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条件。

在利用全球化这一点上,中国最早并不依靠技术人才发迹。毕竟在大量廉价劳动力几乎无限供应的开放初期,低成本的用工成本优势,再加上一个还过得去的经营环境,就可以大张旗鼓接收从成本过高的疲劳经济体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然而,优秀的工程师的重要价值要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爬显才会显示出来,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成为主流产业之后。现在我国每年量产千万级别的高中毕业生和本科生,再加上经过世界产业竞争淬炼世界最大技术工人队伍,就成了中国产业持续升级的底气所在。海量技术人员(技工、技师、工程师、科学家)再加上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这就是中国可以把一切貌似高端的产品一样样“白菜化”的秘密配方。

印度为什么重要呢?

其实核心原因就在于印度是除了中国以外唯一可能凭借自身规模复制这种“白菜化”特技的国家,其他国家连这种可能性都没有。印度是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唯一十亿级别人口的国家,这一点尤为关键。其实如果打开方式正确,印度的十亿级人口再加上次大陆级别的辽阔幅员、优越海陆位置和提主所说的“人力资本”储备,完成工业化的起飞也并非遥不可及。

万一印度真搞出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就必将成为历史性的大事件。有中国的例子在前,把印度工业化成功的概率先放在一边,单单探究印度工业化可能带来的全球后果就非常有意义:原本几乎自给自足的十亿人口被纳入工业化的轨道之后,世界产业结构如何调整、能源资源如何调配、金融秩序如何适应、治理体系如何更新?这些都会对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权力格局产生重构性的影响。

但是……更关键的问题是印度如何从制造“白菜”一步一步推到制造“白菜化”?现在印度连“白菜”做起来都费力,想把全球高端产品“白菜化”根本无从谈起。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印度现在连白菜也造不了?

作为一个前工业化国家,印度的经济结构居然和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西欧类似——服务业GDP产值占比70%左右,剩下的农业和工业各占15%。但是,如果研究印度三产所占的劳动力就会发现,占GDP大约15%的农业却雇佣了超过50%的劳动力,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之地可见一斑,这也造成印度农业部门工资极低,大量人口仅仅处于饿不死的状态。这也带来一个效应,既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其他效率更高、收入更高的部门转移。

如下图所示,印度1990年市场化改革以后,工业占比(蓝色)几乎没有变化,有几年甚至出现下降,而服务业(紫色)明显上升,农业(绿色)明显下降。这说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流入服务业部门,而不像中国一样主要流入制造业部门。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什么印度人不进入工厂,而是去给人做佣人、帮人跑腿、或是沿街售货?分析印度工业化不成功的硬件原因的文章很多,主要涉及供电、供水、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问题。这些硬件问题显而易见,印度历届政府也意识到了基础设施短板,近几年投资力度很大,也有所好转,因此本文对此不具体讨论。

这里主要谈一些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什么样错误最难纠正,人们自认为“正确”的错误最难纠正,因为当事人都先入为主觉得没错了,那还谈何纠正?印度现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多都属于这种“正确”的问题。

这和美国流行的“政治正确”还不太一样,因为“政治正确”其实并不是全民共识,而更像是舆论强势一方压在另一方的舆论霸权,因此很多人私下对“政治正确”极为鄙夷。但是在印度,对于土地产权、劳工权利和小业主的保护几乎已经是其政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确性,因为这和印度立国的法统有关。

当年英国人在印度设立了本地议会,而印度人则利用议会和作为英国大地主、大资本家和大商人周旋,为了反对英国的殖民剥削,这些印度人仿照英国的法规出台了大量保护措施。因此,这些对于土地、劳工和小业主的保护是当年伟大的反殖民运动的一部分,而后来印度立国,则成了尼赫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神圣政治遗产。当然,这种正确性之下也从反殖民运动中继承了强大的组织支撑——农业协会维护地权、各种工会维护工权、小业主协会反对大企业。

这样一来各种麻烦就来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脱节:上层建筑是从完成了工业化的英国人那里“借鉴”来的,而经济基础却还处于半封建的前工业阶段。上过高中的中国人都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会产生反作用,而印度就是两者脱节之后,上层建筑制约经济发展的活生生例子:印度工人常常滥用劳工保护法,坚决反对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工厂,以维护他们的稳定生活和高工资;小地主结成联盟,宁愿土地荒芜,也要漫天要价,使得印度工业征地成本堪比北美;小业主形成政治压力集团,宁愿坚守极低的劳动生产率也要用行政许可证的办法来限制规模生产。

到头来,即使印度有世界上最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印度工业还是没法享受人口红利,到最后连种个白菜也费力。

而对于广大壮劳力来说,既然不能进工厂做工,种田又不得温饱,那就只能大批进入服务业,成为佣人、司机、保安、小贩、服务业、清洁工。这种劳动力的供应过剩,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印度即使是普通公司职员也能雇的起好几个佣人。

印度的这些“正确”的法规政策结果如何?我们看看门槛很低的劳动密集型成衣行业的情况:

作为劳动密集型且低门槛的行业,成衣业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如上图所示,雇佣规模8个人以下的成衣作坊在印度(绿色)占比达85%的绝对多数,而这种微型作坊在中国(红色)几乎绝迹;印度大中型(51-2000人规模)成衣厂比例加起来不到10%,而这一规模的成衣厂在中国是绝对主力,占比达到80%左右;而中国还有近10%雇佣数量超过2000人的超大规模成衣企业,印度这一比例几乎为零。

为什么8人是印度企业的分水岭?因为印度劳工法规定,雇佣规模10人以下的作坊可以免受劳工法限制,为了合规安全,很多企业就把规模限制在8个人左右。而一旦雇佣规模超过10人,印度企业就不能按照市场需要解雇员工,而要支付大笔的安置费和遣散费。如果超过100人这些企业就只有在取得政府许可文件的情况下才能解雇。但是政府会冒着得罪工会的风险去批准吗?基本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避免各种各样的行政扭曲,往往选择保持小作坊的规模。这样一来,同时企业也避免了大规模征地的麻烦,因为小作坊在家里就能开工。

小作坊遍地开花的后果是什么?几个人的小作坊根本没法取得规模优势,大规模的自动化设备也负担不起,同时小作坊四处分散也很难通过共享来降低基础设施开销。这样一来,印度就成了类似国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最低的,其生产效率低的直接后果就是工资低。印度制造业从生产效率上说,连一些比它穷得多的国家都不如。

比如,孟加拉国人均GDP只有印度一半,但是通过鼓励规模化生产和建立灵活的行政环境,孟加拉国成功开发了人力成本优势,使其成为广受国际成衣和纺织企业青睐的投资目的地,因此孟加拉国服装在国际市场大行其道,而工人收入也因为产业发展而大大提高。反观印度,因为效率地下,造出来的衣物竞争力远不如孟加拉国。在这个过程中,印度的所谓大量优质工程师并没有发挥什么关键作用,因为离他们登场还远着呢。这也就是说印度连白菜都造不好,更别想着搞“白菜化”的事情了。

从世界范围看,说印度优质工程师供应充足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是因为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印度家庭对“教育改变命运”的笃信、再加上比较发达的教育系统。印度公立中小学因为管理混乱导致质量极差,反倒是大量私立学校质量颇高,填补作用明显。大量的高中生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进入印度大学,因此即使这些大学本身教学质量一般,也能按比例筛选出极为优秀的学生,其中大多数都成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我的一位曾任中兴驻印高管的朋友的观察,印度很多学校鼓励学生兼修理工科和商科,因此很多人拥有双重背景。

印度产生的大量理工人才如果不能投入工业化的大潮,他们干什么去呢?其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出国,并通过各种手段留在当地,最后成为硅谷、华尔街成群结队的印度帮,印度工程师的名声很大一部分是这些人赚来的。剩下的一部分留在印度,成为印度技术服务外包业崛起的基石。

为什么技术服务外包业会崛起?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印度产业结构走入歧途的结果。制造业被各种“正确”的政策压制以后变得极为畸形,因此技术、资本、人才只能流入到管理相对放松,且对基础设施要求不高的服务领域。凭借英语优势和人力成本优势,印度技术外包服务很快打开西方市场,形成了“人才流入-产业壮大”的正向反馈。有意思的是,目前由于印度服务外包发展过快,本地技术人才供应跟不上,不仅导致用工成本疯狂上升,工程师的水准也大不如前,出现文盲培训几个月就送去充当程序员的怪事。

三蹦子和软件培训广告在程序员短缺的大背景下相得益彰

莫迪机遇非常好。经济上,他一上台就适逢国际大宗商品大跌,通胀、财政赤字、贸易赤字问题一次性全部解决,可以放手制定更激进的经济目标。文化上,莫迪的发展主义和国民志愿团背景使他可以很方便的利用近年来兴起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并转化为政治资源。政治上,印度人民党带有部分列宁党特征,是“意识形态+干部”路线,因此莫迪面对软趴趴的国大党就取得了空前胜利,同时也集中了更多政治资源可以用于推进改革。

但是莫迪是否会把印度带向腾飞?关键不在印度是否能带着它的“优秀工程师”像中国一样大搞“白菜化”,而是印度能否先凭借廉价劳动力造出“白菜”。

目前,虽然税改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是土地、劳工的改革因为阻力过大,已经在联邦层面完全停滞,现在转由地方政府推行改革。很多改革派把持的邦(比如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安德拉)已经开始打破僵化的旧法律,但是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考验。退一步说,如果劳工、土地两项关键改革不能及时落实,印度想造白菜连门都摸不到,想通过服务业弯道超车,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死路。

此外,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也就是印度发改委——最近印发了关于“沿海经济区”的文件,强调要集中一切政策资源在基础设施条件过关的地方搞大规模劳动密集型园区。这份文件的作者Panagariya精通中国改革历程,值得特别关注。如果这一方案真的付诸实施,那么印度外来几年逐渐成为“白菜制造者”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毛克疾,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南亚问题专家,微博@公文包携带者克疾。文章是作者为共青团中央在知乎问题“最近去了印度,发现印度有非常多的优秀工程师,为什么是中国而不是印度抓住了全球化的机会?”下所做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783102/answer/166773783?),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并许可微信公众号原创。
责任编辑:郭尖尖



欢迎关注风云之声


知乎专栏:

一点资讯:

今日头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