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神童”?| 袁岚峰
解读科学,洞察本质
戳穿忽悠,粉碎谣言
全世界的“神童”每年可能有几百甚至上千人。如果指望每个神童都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怎么可能呢?我们对神童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为世界和人类造福。捧上天和踩入地都是不可取的,请千万不要再跟着不负责任的媒体一惊一乍了。
【2017年1月1日,《科技袁人》栏目在腾讯视频、哔哩哔哩、今日头条等平台正式上线,从袁岚峰博士的视角带您走近中国的科学家群体,用科学的眼光解读中国科技发展和时事热点,敬请关注。
《科技袁人》第一期“14岁那年我来到中科大,从此这辈子就和科学分不开了……”已上线,欢迎收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27do4l7w&width=500&height=375&auto=0
袁岚峰14岁时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在科大也遇到了许多年龄相近的同学。如何看待“神童”?本文可以做个解答。】
神童魏永康读硕遭退学的事,又被一些媒体翻出来了。我14岁上科大,对神童的事想来有些发言权,在这里说几句。
一、他是神童,与你何干?
太小受到媒体关注,对他(和很多其他神童)是个严重的损害。强烈呼吁媒体要有公德,不要在年轻人真正做出成就前去扰乱他们。好比人家本来能达到100,媒体搅和一通说不定给搞成50,然后媒体又来拿人家的不足大做文章,这样是很不道德的!
他的家长热心可嘉,对知识和人生的道理却知道得太少,不知道真正创造性的思维是怎样的,应该如果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父亲列奥·维纳(Leo Wiener)自己就是神童,又是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他教儿子读书确实能教成天才。
诺伯特·维纳
而魏永康一家只是普通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儿子就只能到一个不太高的程度。他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哪些问题,当然很容易看出来,但他们已经比大多数家庭做得好很多了,何必苛责?
许多人觉得魏永康确实很厉害,其实他真正的问题是还不够厉害。一堆三等奖、二等奖,就说明不够厉害。真厉害就该拿一等奖,对不对?
虽然年龄比别人小,但评价标准仍然应该首先看绝对高度。跟别人达到同样高度,你又比别人年轻,那人们当然对你刮目相看。但如果高度比别人差一截,那么你应该首先检讨自己。媒体在这个问题上错误的导向非常糟糕,这真是所谓“报道出了偏差,你们也有责任”。
湘潭大学应该也没有少年大学生教育的经验。全国基本上只有科大适合教育他。
有网友指出:“没去科大是因为当时他在湖南非常火,省教育厅希望把这个天才留在湖南培养。至于为什么去湘潭大学而不是湖大中南,有很多内部协商的原因,比如湘大愿意给他妈妈提供工作和住宿。他的确是个天才,高中数学一本书读个两天就基本明白,一群特高级教师设计一两周的题目他两分钟可解。至于后来不行,原因还是主要没有融入社会,从小被父母师长包围成长在一个只知读书做题的环境中,无法与他人相处导致。”
如果这些属实,那看来湖南省教育厅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某些人不把魏永康的成长放在第一位,为了刷政绩胡乱干涉一个眼界不是非常开阔的家庭,违反教育规律,为一点私利破坏别人的一生,令人很难过。
其实魏永康现在的状况还是不错的,有正常的工作、正常的生活,我们送上祝福就好。媒体为什么非要再次打扰他?我觉得这些媒体纯属添乱。
许多人吵吵“现行体制环境及社会埋没了这些神童,少年班最终搞出点名堂的确实非常少”,这种观点十分可笑。习惯性地把什么都推给体制,自己的不成功就有解释了,或许就是他们的心态吧?
普通人对科学界了解比较少,既然这些神童还没有成为当代爱因斯坦,没有拿诺贝尔奖,就得出神童被埋没的结论,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只知道牛顿、爱因斯坦和诺贝尔奖。
来看看实际数据。科大少年班培养出的人才包括:百度总裁、原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美国科学院院士庄小威、骆利群,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哈佛大学教授蔡天西、尹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熊伟,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李巨,耶鲁大学教授邵中,康奈尔大学教授管俊林,芝加哥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卢征天,清华大学教授翁征宇、刘磊,中国外管局储备管理司首席投资长朱长虹……
这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神童的期望值,究竟应该是什么?
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注意到的一点是,平常说的“神童”其实是很多的。科大少年班每年招生几十人,其他院系还有不少我这样不在少年班而年龄跟少年班相当的。我上的是化学物理系,我们班还有3位同学只比我大一岁,即15岁上大学。再加上其他高校的少年大学生,全国的“神童”可能有上百人。中国人占全世界人口的1/5,那么全世界的“神童”每年可能有几百甚至上千人。注意,不是总共这么多,而是每年就有这么多。而牛顿、爱因斯坦这种量级的人物,整个人类历史上只出过屈指可数的几个。所以如果你指望每个“神童”都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怎么可能呢?完全不现实嘛!
从牛顿、爱因斯坦往下退一个等级,来看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每年颁发给不到10个人,迄今为止总共发给过几百人。有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小时候并不是“神童”,当然这绝不是说他们不聪明,只是说他们上大学、拿博士学位的年龄很正常。例如杨振宁(理论物理学家)和丁肇中(实验粒子物理学家),26岁获博士学位。也有许多诺贝尔奖得主确实是“神童”出身,如有机化学家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Burns Woodward),20岁获博士学位。
伍德沃德
显然,“神童”得诺贝尔奖的概率比其他人高一些,但无论如何都还是很低的。打个比方,世界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是百万分之一,“神童”可以把机会提高到千分之一(这两个比例是随便编的)。虽然提高了1000倍,可是你要是盯着一个特定的“神童”,他还是有999/1000的机会不得诺贝尔奖,——然后你就觉得他很失败吗?!
那么,对“神童”真正合理的期望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对世界上绝大部分领域来说,智力是一个进入的门槛,足以把很多人挡在外面,而“神童”们大都能越过这道门槛。入门之后,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还取决于智力之外的很多因素,如意志力、跟人交流的能力,以至机缘。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是,对每个“神童”来说,应该存在某些适合他的领域,使他能在其中做出很好的成就。这里的“很好”只是日常意义的“很好”,显著高于平均值就行,不是说非得拿诺贝尔奖才算数的。这已经相当不错了,对不对?运气更好一点的话,甚至可以期望他开创一个新的领域。
我们对“神童”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鼓励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为世界和人类造福。捧上天和踩入地都是不可取的,请千万不要再跟着不负责任的媒体一惊一乍了。
二、社交能力在科研成就中有多大作用?
对这种新闻,另一个常见的错误反应是“我有了孩子一定要让他有个正常的童年”。其实早慧少年自有自己的乐趣,读书、思考、交友、才艺都有,凭啥说人家不正常?难道只有玩些傻傻的游戏、搞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才算乐趣?
当然,确实有些科研工作者,因为种种原因社交能力变得极为低下。但这是否对他们的科研能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我看来,社交能力在科研成就中的作用固然很大,但小于在绝大多数其他领域中的作用。
有些著名科学家的社交是出了名的弱,例如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GrigoriPerelman)。他深居简出,拒绝采访,论文不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连菲尔兹奖都不去领,记者上门都会被堵在门外。可是这些都没有妨碍他证明庞加莱猜想,成为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佩雷尔曼
陈景润也常被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典型,不过比起这位老兄来,还是“正常”多了,——至少结婚了。而且陈景润教了很多学生,写了很多正规的学术著作,完全是学术体系中一个正规的形象。如果论在科学家群体中社交能力的分布,陈景润大概在负的3个标准差左右,佩雷尔曼至少是负的7个标准差。
陈景润一家
可是这样的例子都是少数。媒体往往把科学家都塑造成这种“怪人”的形象,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解。大多数科学家的社交能力都是不错的。想想看,智商高的人,稍微注意一下情商,很困难吗?我见过很多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科学院院士、大学讲座教授等等,大都是笑容可亲,言语流畅,既能表述自己的想法,又对别人有充分的尊重,令人如坐春风。智商高的人,情商也高才是默认值。
在科学界,跟在任何圈子一样,认识人总是有用的。思想交流和项目合作这些“雅”的作用固不待言,在比较“俗”的方面,基金申请和论文评审,落到朋友手里和落到路人手里,肯定有区别,更不用说落到敌人手里了。
但万一你的社交能力真的没救了呢?也未必没有出路。
最近有个很流行的说法,社交的基础在于你的价值。这话普遍适用,而在科研领域,基础就在于你的学术水平。所以一个成果很牛的人,即使笨嘴拙舌,别人也会对他很感兴趣,他的成果不会被埋没。而一个“会来事”却没真正可靠的成果的人(真的没在黑“三哥”),即使ppt做得再漂亮(咳咳……),也不会得到多少真心的赞赏。
跟其他领域相比,科研的一个特点是,人人都在不断地做评估:评估别人的工作,评估自己的工作,甚至自己的一个工作还没写成文章,在做的过程中就要不时地批判性思考,把自己当成批评者,努力地给自己的想法挑刺。因此相对而言,科研人员对成果、对人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当然也经常有争议,这是必不可免的)。
结论就是,社交能力对科研人员很重要,但重要程度在所有的领域中是比较低的。如果你社交能力很强,可以帮助你更上一层楼。而如果你社交能力很弱,并不意味着你没戏了,如果你的天资够强,仍然可以实现惊世骇俗的成就。擅长社交却没成果的人,地位肯定在不会社交却成果斐然的人之下。相对而言,科学界是人类最公正的集体之一。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为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本文源自作者在知乎上对“如何看待现代版‘伤仲永’魏永康?”(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245559/answer/94167983)以及“社交能力在一个人的科研成就中占多大比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756379/answer/83126963)的回答,2016年4月,作者授权观察者网以《魏永康遭退学,如何看待现代版“伤仲永”》为题发表(http://www.guancha.cn/YuanLanFeng/2016_04_09_356468.shtml)。 责任编辑:孙远
知乎专栏: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头条: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