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涨工资?看看民工拐点理论 | 陈经
解读科学,洞察本质
戳穿忽悠,粉碎谣言
今天来自陈经的这篇文章,又一次从一个新视角来给出对中国经济与众不同的观察——由于中国巨大的地区经济差异,以及一些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形成的中国特色的“民工”现象。作者认为要修正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加入一个“民工拐点”,用于解释中国“民工荒”后民工收入大幅上涨的现象。同时,不能说中国劳动力短缺了,还是长期过剩,工业部门工资上涨不容易。
大家不妨猜一猜文章写于哪一年?
中国近年来出了民工荒,人力成本快速上涨,经济学界和媒体说中国到“刘易斯拐点”了,劳动力无限供给不成立了。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刘易斯研究的是工业和农业“二元经济”的发展问题,由于工业部门生产效率高,农业人口不断向工业人口转移,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两类拐点。通常指的是第一类拐点,农业剩余人口开始是无限供给,工人工资都不高。之后工业部门把农业剩余人口全吸完了,劳动力开始短缺了,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开始大幅上涨。农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到短缺,这就是“刘易斯第一拐点”。还有第二类拐点,就是农业人口继续减少,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追上工业部门,农业和工业工资水平差不多了,就城乡一体化了,从二元经济变成一元经济了,这就是“刘易斯第二拐点”。
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分析中,农村人口转成城市人口,它的动力是工业部门需要劳动力,而农业部门有剩余劳动力。但在中国,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从来都是过剩状态,因为中国人口实在太多,比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还多,工业效率也不低。这么多劳动力,搞完农业搞工业,创造了世界最高的工业产值,还有很多剩余。整个市场劳动力一直是无限供给,不存在“工业部门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吸光了”的现象,而是工业部门都常态地产能过剩了。因为产能过剩、劳动力过剩,中国人的收入增长相比经济发展要慢得多。
如果靠传统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那么中国80年代初城市化率只有20%,农业人口占80%。哪国的工业部门都不可能吸收这么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30多年不可能。事实上,中国的内资、外资、国营、民营企业招收了很多农民工,对这些人而言,不能说解决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转换问题。农民工长期以来待遇不高,融入不到城市里,没有户口,没有稳定住所,隔一段时间可能就换城市换地区,在春节时跑回家乡,在家乡建房,算不算城市人口说不清。即使近来农民工收入大幅上涨,如果在城市无法安家,问题同样存在。农民工一直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永远是流动人口,哪有什么“拐点”?如果说是“刘易斯第一拐点”了,那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消失了,而中国城市化率刚过50%,难道农村还占50%的人口就不过剩了?
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比例
在中国这个特殊过程中,农民工就一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里有块田,有时还种种,或者干脆不管了,主要时间是打工。今年剩余了,明年还是剩余,不停打长短工。至于说“民工荒”,根本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失,他们一直在那剩着。如果不在城里混了,当然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失业工人。这是刘易斯不可能想象的事,他的二元经济理论里没有“中国民工”这种农工混合体存在。
发生“民工荒”,是这些剩余劳动力跑到其它地方打工去了,或者退回农村打短工,不出来打长工了。我认为可以算是“民工拐点”,“民工”这种干活多挣得少忍耐力强的劳动力资源,不再无限供给了,这是真的。但是“刘易斯第一拐点”还早,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处都是。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真变成了城市工人,根本不会在家乡大建房子。如果企业肯招收有编制的正式工人,与本地人待遇相同,农村户口的人肯定愿意,怎么可能荒?城市工人的收入,如小白领,并没有大幅上涨。
在中国,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劳动力部门转换过程需要修正。分为三或者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在农业劳动之余,愿意或远或近跑到工业部门打长短工,长期离家、亲人分离、待遇差、没有身份也不得不忍受,出现“民工”现象。即使“民工”待遇很差,由于农村太穷,在第一阶段“民工”数量还是无限供给状态,要到处找工,工资长期不变,确实有新闻报导说十年不涨。
第二阶段,由于工业部门对“民工”的需求大大增加,“民工”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发生了“民工荒”,民工待遇开始快速上涨,第一阶段变到第二阶段,就是“民工拐点”。这个拐点已经发生了,应该在五六年前,现在中国正处在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民工待遇继续上涨,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民工可以在城市安家了,开始放弃农村房子,在城市居住开展家庭生活,大批民工变成城市工人。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以放弃农村房子为标志,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消失,农村消失。这个阶段应该说有迹象了,但应该还没到,农村只能说平时人消失了,房子还没消失。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也许可以提一个“第二民工拐点”,定义为农村房子数量开始减少的时刻,扣除被征用的情况影响。
第四阶段,民工已经没有了,劳动力不断从农村彻底转到城市。劳动力要么就在农村,要么就在城市,不再城市农村跑来跑去,民工春运消失,探亲访友春运还在。从第三阶段民工开始消失,到第四阶段民工彻底消失,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了,短缺了,这才是“刘易斯第一拐点”。民工彻底消失,整个工业部门劳动力待遇会大幅上升。
现在说“刘易斯拐点”了,按理论,应该从事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都上升。就是说,城市人的工资也迅速增加。这里的工业部门也包括第三产业。但现在中国这并不成立,小白领加薪并不容易,大批人还要忙找工作。只是,如果肯去干民工的活,找工容易,收入上升快。
关于“第二民工拐点”,以及民工彻底消失,这是我的猜测,会如何不好说。这实际对应要大搞的城镇化的过程,政策会如何不知道。民工以什么形式在城市安家,政策变数不少。中国城市化率从20%升到了50%,这30%的人主要是城市扩城包进来的,农转非进来的,买房进来的。已经有很多民工用这些形式进了城,也许不需要“第二民工拐点”这个概念。
中国城镇化进程
由于中国巨大的地区经济差异,以及一些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工”现象。因此,要修正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加入一个“民工拐点”,用于解释中国“民工荒”后民工收入大幅上涨的现象。同时,不能说中国劳动力短缺了,还是长期过剩,工业部门工资上涨不容易。经济学界和媒体对这些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问题,可能作出了错误的解释和判断。
更多陈经的财经系列文章:
……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笔名陈经,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中国的官办经济》作者,微博@风云学会陈经。
责任编辑:郭尖尖
欢迎关注风云之声
知乎专栏: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头条: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