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限制中资技术投资无法阻挡中国技术进步 | 陈经
技术发展需要交流,但从来不是施舍或者窃取能得到的。中国这样的大国,技术发展靠的是坚定而持续的巨量投资,海量研发人员逐个解决各种大小问题,逐渐扩展能力,滚动循环发展出更为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经渡过了初期的困难,有了足够的规模和发展动力,美欧的限制只能暂时延缓,却不能改变中国科技的发展势头。
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近日,欧盟各国政府拟对“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外国投资设立审查机制,以防收购计划威胁欧洲国家安全。中国对欧洲的投资额2014年就已超过欧洲对中国投资,2016年井喷增长达到了351亿欧元的历史高点,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是轰动一时的新闻。2017中国对欧洲投资欧超过810亿美元,主要是中国化工430亿美元对瑞士农科企业先正达的收购完成,但是德国英国等国就对中资收购有所收紧。中资调整了收购方向,去北欧等国寻找合作机会,2018年上半年对欧投资额250亿美元。欧盟拟从整体上对以中资为主的外国投资进行审查,说明中国在欧洲技术投资将会碰上一定的障碍。
相比欧洲各国相对松散的行动,美国对中资的限制是赤裸直接的。2016年中国对美投资高达600亿美元,2018年上半年已经跌至18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技术竞争极为敏感,甚至闹出了一个小小的芯片元器件扯出一大通间谍故事的闹剧。中资在欧洲还有技术收购的机会,美国神经质的审查,已经基本断绝了这种可能。美国过分到连中国制造的技术产品都疑神疑鬼,还呼吁盟友一起抵制中国高科技产品。
美欧对中国投资的态度转变,虽然比较突然,但这是迟早的事。曾经何时,美欧高唱着自由贸易、市场开放、科技无国界等“普世价值”,居高临下地看待中国与中国市场。等到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技术实力成长起来,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积累了巨量充足的资本杀回到美欧去投资收购,美欧却忽然感觉势头不对,过去的高调不唱了,搞起了审查、防间谍这一套。最根本的原因,是美欧真正认识到并正视了中国的技术实力与国家实力。欧洲国家多利益不一致,反应相对慢。美国内部检讨了过去对中国实力的长期忽视,所以出现了一些过激反应。
欧洲曾经主推过国际科技与经济合作,为此成立了欧盟。科技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人类应该共享科技成果,为解决环保、贫困等全球问题贡献关键力量。中国对这个理念十分赞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技与经济,有能力之后对包括欧美在内的全球各国积极投资,主导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如果美欧相关国家,因为自己的小算盘,限制企业技术合作,限制中国技术发展,这是虚伪地走向了自己当初声称价值观的反面,是与全人类的福祉背道而驰。这说明美欧表面说得好,只不过是自己能主导时放出来的高调,等发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主导权有可能丢失给中国时,就暴露了本来面目。
既然如此,中国也只有象扛起自由贸易的大旗帜一样,接过这个任务,努力靠自身的力量发展科技,继续为全人类的发展而努力。而且从过去的历史看,发达国家并未带动全球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反而是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让世界各国看到了希望。
从短期看,美国欧洲对中资收购的限制,会影响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尤其是美国特别看重的半导体行业。但这并非新鲜事,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发展就一直就伴随着巴统组织瓦森纳协议对中国的技术转移限制。特别是中国军工的发展,可以说是在美欧的严防死守之下,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对中国有敌意的人群中还在流传着一种神话:中国的技术发展是抄来的,是美欧不小心让中国把技术偷去了买去了;只要美欧小心防范,中国的技术发展就完蛋了。这种观点,是对技术规律的肤浅认识。技术发展需要交流,但从来不是施舍或者窃取能得到的。中国这样的大国,技术发展靠的是坚定而持续的巨量投资,海量研发人员逐个解决各种大小问题,逐渐扩展能力,滚动循环发展出更为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经渡过了初期的困难,有了足够的规模和发展动力,美欧的限制只能暂时延缓,却不能改变中国科技的发展势头。
更多陈经的文章:
外汇储备2011年亏了4660亿美元是如何算出来的? | 陈经
中国人均包裹数已超美国,张勇的雄心壮志还能实现吗? | 陈经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笔名陈经,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硕士,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微博@风云学会陈经。文章2018年11月27日发表于环球时报(http://hqtime.huanqiu.com/share/article/a-XDJ3N460E5ED4A717DEF6E),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