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因斯坦也想不通这个问题:人类为啥总互相残杀呢? | 科技袁人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1-01-27

往期回顾:爱因斯坦小时候有道题没想通,想着想着就改变了物理学 | 科技袁人

美国对科学家的“重视”,爱因斯坦早就体验过了…… | 科技袁人

袁岚峰博士在中信出版社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活动上的演讲


这一期当中,袁岚峰老师和方在庆老师、江晓原老师三人一起聊了一些关于爱因斯坦不为人知的故事:


比如爱因斯坦当年认为应该存在“世界政府”,然后所有国家都该上交武器;


又比如爱因斯坦的孩子却学了水利工程……


好吧,至此为止,比较漫长的爱因斯坦系列结束啦,由于这是比较早期准备的PLUS系列,在策划上、拍摄制作上都出了许多意外,各位同学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批评,我们都虚心接受!在此也再次感谢方在庆老师和江晓原老师两人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科普。


下一期开始,我们将迎来一位新嘉宾:科大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导江俊老师,他将与我们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芯片制造等领域所用到的高精材料上,中国究竟有没有被美国“掐脖子”的风险?

视频链接

哔哩哔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6109035


部分评论

我心内:

爱因斯坦想不明白,但是马克思想明白了。

天空骑士mod:

简单来说,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性,追求更大的市场和分工,来收割剩余价值。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各国扩张的方式就是枪炮开国门,工业体系对撞。赢家获得市场,输家失去一切,反正扛枪扛炮的都是无产阶级,死多少都无所谓。这就是一战。

包藏宇宙孙区长:

这才是科学家的说话方式,逻辑尽量完备,不夸大,不狭隘。

                                                                                               

袁:接下来是我们的圆桌时间,非常感谢方老师和江老师,请问两位老师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爱因斯坦有哪些故事是被公众误解最多的?

江:这个刚刚有一个故事连你都误解了,我先说一说那个故事。1919年的时候,爱丁顿勋爵带着人通过观测一次日全食来验证广义相对论。在很多的科普著作里,人们都是这样说的:1919年爱丁顿验证了这个关于相对论的结论,远处恒星的光线经过大质量天体的时候被偏转。但是事实上科学史家发现,爱丁顿那一次实际上并没有验证这个结论。

爱丁顿当时因为没有正确的估计,那个岛上的气温非常热。当时拍照的那个底片(那个底片我在天文台的时候还见过)是一种在玻璃片上涂上化学物质构成的,不是那种软的底片。这种底片在热的温度下要发生变化的,拍出来的东西就不准确。所以最后爱丁顿在处理这些照片的时候,他得到的数据其实未能有效验证那个偏折的量。但是由于爱丁顿比较自负,他认为他是最懂相对论的。


一个八卦是相传,记者问爱丁顿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理解相对论,您对这个怎么评论?爱丁顿反问第三个人是谁?他认为只有爱因斯坦和他自己才懂,而且他出发去验证的时候又太高调了,当时好多媒体都报道过,大家都认为爵士这次去肯定要验证了。


爱丁顿


袁:要搞个大新闻。


江:对,他类似于有点被顶在杠头上下不来。所以他最后采取了对数据进行取舍的方法,实际上按方舟子的说法就是学术造假,当然没有人这样指控爱丁顿。后来诺贝尔奖为什么老是不肯拿相对论给他颁奖,可能跟这事情也有关。因为1919年之后,天文学界多次组织人在日全食的时候去验证爱因斯坦的东西,都没能验证成功。一直到1977年的时候,美国人终于思想开窍了,认识到靠日全食验证是不行的,所以他们改用射电望远镜,那样就不再受日全食的约束。这才真正验证了爱因斯坦当年算的那个值是正确的。所以直到爱因斯坦死后快20年了,这个广义相对论的验证才真正被验证了,这个故事可能是所有流传的关于爱因斯坦故事中被公众误解最多的一个。


袁:这又引起一些有趣的问题了,广义相对论出来之后大家很快就信了,因为他的证据不只是日全食时候光线偏折的问题,还有一个水星近日点进动,那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那个需要特别的观测吗?

江:那个比较容易。其实在这个事情上,爱因斯坦本人的态度最有意思。在爱丁顿出发去验证的时候有人也问过爱因斯坦,媒体当然要去问嘛,说听说他要去验证了你是什么看法。爱因斯坦说这根本不用验证,肯定是对的,爱因斯坦是完全有自信的。


袁:我记得有人问爱因斯坦如果结果就是不对怎么办?爱因斯坦说如果上帝如果没有采用这个原理,我会替他很惋惜。关于爱丁顿这个问题,我也看过一些相关资料,我看到这个说法是反转再反转,因为当时就有一些人批评他,说你这个实验误差太高了,这个误差就和你要测量的数据差不多大,所以你没法得出任何确定的结论。可是我后来又看到说是,这个公案后来又有人翻过来,说是他那个数据其实已经足够了。那些对他的批评是站不住的,就是双方好像已经来回翻转了好几轮了。


江:这一点呢从1919年之后,天文学界多次派人去重复爱丁顿类似的实验就可以推测验证是没有完成,要是完成了的话,那就不需要再这样干了。


袁:实际上我听说爱丁顿当时派出了两支探险队,有一支就是因为当时那个天气太糟糕了,数据完全放弃了。


江:就是他自己带的那支。我看到的材料是这样:类似于我们体操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那样,他反正对数据进行了选择,选择了以后呈现出一些符合结论的,这样他就交代的过去。


袁:方老师。


方:这个故事很复杂,其实爱因斯坦很早在爱丁顿之前,他就想验证。最早他在广义相对论还没完成的时候,他就希望通过天文观测验证。第一次世界战刚刚开始,实际上他在这在之前就已经知道那个时候最好的观察点,1914年8月,最好的观察点在克里米亚。他就当时申请了一笔钱,然后派人去了。


袁:您说爱因斯坦派人去了?


方:对对对,甚至爱因斯坦想自己掏钱,一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申请到钱,后来他才申请到钱派人去的。派人去了以后,很不幸这个观察小组被俄国人给俘虏了。所以这个事情就没成,但是这件事情没成实际上对爱因斯坦是有好处的,因为在这之前广义相对论还没有完成,而他的预测值还不是很准确。所以如果是当时测出来,实际上是对爱因斯坦是不利的。


袁:因祸得福啊。这个让我想到一个点,就是现在有很多人说爱因斯坦那个预测是光线偏折的角度,如果按照牛顿力学也会预测一个角度,但是那个角度是广义相对论预测的一半。


方:这个差别很大,差一倍。


江:也能算出一个值。


袁:那个值刚好是广义相对论值的一半。


江:爱因斯坦对水星近日点进动这个事情,两种理论都会得出结论,但是值是不一样的。


袁:我看方老师翻译的《我的世界观》这本书还有一个印象特深的地方,就是说爱因斯坦一生做对了非常多的事情,但是有一个非常明显做错的地方,而且不是一个小错,是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错误。他特别强烈地去鼓吹世界政府。您也说到他跟他很多左翼的朋友鼓吹,但是他走一条很强硬的路线,认为所有的这些有核武器的国家,都应该把自己的武装力量交给一个世界政府去统一指挥。当时还有一群苏联科学家为此跟他发公开信,大家辩论了一番。


《我的世界观》


方:这个事情是这样的,跟爱因斯坦的政治活动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去柏林之前基本上没有任何政治活动,他去了柏林以后就被深深的震撼了。


首先两件事情,第一去柏林以后他发现他自己是个犹太人,为什么?他发现了大量的从东欧来的逃难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的生活很悲惨,可是在柏林已经功成名就的犹太人又不管他们。同为犹太同胞,但是漠不关心,而且这些人对他们很厌恶,认为犹太人里面有几种派别,一个就是说最好的犹太人不是犹太人,就像说夸最好的上海人不是上海人一样,这当然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一种心态,就是我们应该同化的跟德国人一样。所以你会看到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很多犹太人比德国人更爱国,在战场上英勇的去打仗,而且牺牲了,很多家里的成员都没有了。所以爱因斯坦发现社会不平等,自己的同胞又没办法,特别是犹太人里面有很多人没法上学,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所以后来犹太复国主义起来以后,爱因斯坦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社会声望,能够比方说在以色列(当时叫巴勒斯坦)建一所犹太的学校,使得那些在东欧或者是当时德国西欧的这些犹太人青年能有机会上学,这是最起码的一个愿望


这件事情使他跟很多人就发生了冲突,爱因斯坦发现他的大部分同事都是非常不可理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起来的时候,爱因斯坦自认为这个简直是疯了,人类怎么能这样?可是看到他的同事每个人都兴高采烈,他觉得这个事情没法理解。当所有的德国知名教授(所谓的93个教授,全德国实际上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教授,不光是教授,还有知识分子包括一些文艺工作者,现在我们讲的那些戏剧学家等历史学家等等),他们都在一个所谓的告世界宣言上面签字,爱因斯坦没有签。后来他的一个朋友起草了一个反宣言,也征求大家签名,实际上只有四个人签了名,包括爱因斯坦在内。实际上只有三个,其中还有一个人也在那个93人签约上签字了,他是谁找他他都签。所以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量,而且这个宣言没发表。


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失败了,失败以后爱因斯坦作为一个最著名的犹太人遭到了记恨。为什么?因为德国人认为一次大战我们不是在军事上被打败的,而是有人从背后捅了我们一刀。那么谁捅的?最后找的替罪羊是犹太人,而最著名的犹太人就是他。所以爱因斯坦遭到了忌恨。


袁:这个非常荒诞。


方:法国有一所谓进步知识分子,成立了一个国联下面的分支叫智力合作委员会,爱因斯坦加入其中。他认为通过他的努力能够把这个公正导入到科学界里面。当时一战以后,除了德国以外的知识分子、知识界把德国人孤立了,所有的协会把德国人都开除了。爱因斯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大家把德国人还能够拉入到科学共同体来。而且同盟国的里面也有些协约国的人想这样做。


袁:比如爱丁顿。


方:对。所以爱因斯坦冒着被德国人骂的风险也加入这个活动里面,可是他发现这个里面也有民族主义,法国人实际上控制了委员会,所以法国人的民族主义不比德国人差,因此他就退出来了。后来在居里夫人的劝说下他又加入了,加进去了以后又发现了一些问题把他惹怒了,就是说当时凡尔赛条约签订了以后,法国食言了,法国怕德国凡尔赛条约规定的赔款赔不起,所以派军队把莱茵河的鲁尔区占领了。爱因斯坦提出这件事情做得不对,他并不是为德国人说话,而是认为这件事是不公正的。他就发现国联这种世界组织没有任何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完了以后在这个基础上成立的联合国同样是没有效力的,所以他认为应该要成立一个世界政府,这是背景。



袁:这是一个自然的逻辑发展。


江:如果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显然是一个幼稚的想法,但是他是非常严肃的相信这个想法,历史上不奇怪,很多知识分子都是这样。


方:刚才江老师讲FBI监视他的时候,实际上还有一个序曲。爱因斯坦在德国就被监视,德国柏林的警察就有很厚的档案,这个档案现在也公布了,把他跟谁接触的这些东西全部记载在案。有一个名单,当时不被社会信任的名单里面,爱因斯坦排在第33位,记载得很详细。


他为什么后来跟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他跟爱因斯坦是战后和平运动的领袖)搞和平宣言这些,因为他发现曼哈顿是一个独裁的结果。曼哈顿计划实际上是爱因斯坦提议,美国总统罗斯福一个人决定下来,连副总统都不知道。所以这个事情是一个民主国家的独裁决策的结果,当时实际上把整个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所以当这个罗斯福死了以后,杜鲁门接班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件事情。爱因斯坦不知道这事一点都不奇怪。他们有一个安全许可,安全许可没有达到。这个安全许可很重要,美国政府要打压谁,就去做这个事情。


袁:那么还有一个问题,这个我想观众可能会特别关心,就是在爱因斯坦之后什么时候会出现像他这样的科学家。尤其是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


江:比如说去年死去的霍金,有些人觉得他可以算。在霍金自己所做的一些事情里头,我们也能看到,他自己似乎也是这样想的,包括他编的《站在巨人的肩上》,那本书里也隐隐透露着这种意思。他给每个人(一共就那么五个人)都写了小传,但是这个事情显然是没办法获得实证的,因为霍金的很多科学成就,包括那些理论上的成就到现在都是没有获得实证的。因此这块肯定没有什么确切的证据让我们相信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袁:对,我们科学界都不是这么认为的。


江:现在他诺奖也拿不到了,去世了就不行。至于中国能不能产生这样的科学家,一般的来说我不喜欢这样提法。我觉得这种提法带着某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也许中国今后出现了某个伟大的人物,我觉得他可能不是那种系列的。


袁:他可以自己定义一个特征。


江:对。


袁:方老师什么看法?


方: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我觉得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点,爱因斯坦那个时代恰好物理学发生了危机,需要提出一些全新的看法,那么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这么一个时代,还不需要一个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物出来。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违背爱因斯坦的现象,比如超光速。虽然有很多人这样认为,但实际上现在所有的实验结果都还没有反驳这一点,所以我觉得可能还要等。人类肯定不会停止在爱因斯坦这了,但是不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我觉得这个是另外一回事。


那么中国能不能出现,我觉得就像江老师说的,这个问题背后有很多隐含的假定。我觉得不能说中国会不会出现这样一个人,而是爱因斯坦以后会不会出现这样一个人,因为中国是整个世界文明的一个部分。所以最后在什么时候出现,我觉得交给历史,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任何理论不可能是永远正确的,我觉得爱因斯坦这个理论,我们可以从里面得到一个启示,实际上爱因斯坦理论影响的当代最著名的一个科学哲学家是卡尔·波普尔。卡尔·波普尔本人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建立在爱因斯坦的思想基础之上,实际上他把理论和假设做了一个等同的效果,所谓的理论只是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假设。


袁:是的是的。


方:科学理论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它是能够进行怀疑的,能够推翻的,这是可能可以成立的,可能是唯一可以成立的。


袁:最后一个问题,在看中信出版社关于爱因斯坦的一些宣传推广材料的时候,我才注意到一件事情,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生的大儿子叫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自己后来是变成一个水利专家,而且他当时还受到了他老爸的反对,因为爱因斯坦强烈的反对他去搞这种技术性的研究,认为你要搞就搞纯粹的理论物理,你居然搞一个应用物理。但是他顶住了老爸的反对,最后成为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水利学教授,在水利这个领域做出了非常大的成就。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他这一生应该过的很不容易。



方:如果爱因斯坦的孩子也成为爱因斯坦,我们当然非常幸运。汉斯·阿尔伯特说过一句话,爱因斯坦这辈子最大的失败就是他,没有按照自己的愿望把他培养起来。


袁:其实他已经非常成功了。


方: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离婚,对他两个儿子包括他的小儿子造成心理的影响,曾经有段时间他们之间关系非常紧张。爱因斯坦实际上是很有父爱的,非常想表达自己的父爱,但是往往孩子不能接受,这里面也有很多误会,所以造成了一种对抗的心理。爱因斯坦也感到遗憾,这个没办法,但是后来他通过他的孙子在这一方面得到一种弥补。


江:我觉得你说的汉斯的故事可能有点刻意。实际上汉斯所能达到的科学成就很一般了,很多的著名科学家的孩子都达到过比他爹低很多等级的某种科学成就,这一点都不稀奇。汉斯既没有成为特别失败的孩子,也没有成为能够克绍箕裘的科学家,他实际上是很一般的例子,没有什么特殊性。


袁:也许您这个态度更好,以一个平常心来对待这件事。无论把爱因斯坦是作为我们的一个光辉的榜样,还是一个平常人对待,我们都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去看这件事,努力的搞科学。


扩展阅读:

爱因斯坦小时候有道题没想通,想着想着就改变了物理学 | 科技袁人

美国对科学家的“重视”,爱因斯坦早就体验过了…… | 科技袁人

袁岚峰博士在中信出版社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活动上的演讲


背景简介:本期视频为科技袁人plus 2019年6月19日的节目,为中信出版社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活动上三位老师的圆桌视频。视频见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6109035。

责任编辑:项启瑞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