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造富”潮不会凭空到来 | 陈经

陈经 风云之声 2019-10-06

      

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中国过去有“体制造富”和“产业造富”两个大的致富阶段机会;国家日益重视技术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个人可以拥有知识产权的收益,这将产生“第三次造富”运动,即“技术造富”。


中国成为技术发展热土的趋势很明确,但是在鼓励技术造富的体制机制上,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其次是从技术投资到产生收益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现象。


“第三次造富”是现实机会,但这一切不会凭空实现,需要完整健康的流程与生态保障。


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经济学家清华教授魏杰近日提出,中国过去有“体制造富”和“产业造富”两个大的致富阶段机会;国家日益重视技术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个人可以拥有知识产权的收益,这将产生“第三次造富”运动,即“技术造富”。魏杰预测,三、五年内就会爆发一批因为技术产生的富翁。


魏杰

 

中国经济发展多年成绩显著,技术进步很快,但从中美贸易冲突等事件中能看出,技术创新是中国最大的短板。全社会对技术空前重视,愿意为技术付出更高代价,人才对技术的决定性战略作用也得到了更深的认识。技术人才的贡献被更明确地承认,价值得到更好体现,技术造富确实会是新的风口。过去资本更为稀缺,现在许多社会资本包括政府投资基金都在找方向,觉得“赚钱机会少”。这其实就是技术有短板,资本等其它要素都不稀缺,只要技术突破就有不错的产业机会。

 

从国际上看,美国的技术造富体制与实际运行成果压倒性地强于其他国家。美国有十分活跃的风险投资,许多大公司积极收购技术初创公司,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技术成果评估机制既成熟又灵活。美国技术人才研发成功一举暴富的例子极多,这些人富裕以后也积极投资丰富整个生态。世界上许多人才都到美国搞技术创新,致富后成为“美国梦”的正面代表。据说方舟子就是以美国生物专利获益人的身份居住在美国。

 

方舟子


斯坦福大学对美国120万专利发明者的数据分析报告(https://siepr.stanford.edu/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17-041.pdf)说明,美国专利拥有者在四十五岁时平均年收入约25.6万美元,拥有最重大科学影响的专利发明者平均年收入则超过100万美元。科技进步主要是少数明星发明家驱动,而天才的专利拥者获得的回报也十分丰富,市场价值已经充分体现。

 

斯坦福大学对美国120万专利发明者的数据分析报告


中国经济体量日益接近美国,产业技术体系庞大,技术需求不比美国少,对“卡脖子”技术的渴求程度甚至还更高。中国成为技术发展热土的趋势很明确,但是在鼓励技术造富的体制机制上,由于发展历史比美国短得多,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个人技术突破如果被他人轻易无代价地复制过去,就谈不上造富,可能陷入艰苦的价格战。有的小公司核心研发人员被挖走,代码或者技术秘密被窃取,相关法律纠纷已有多起,不了了之的更多。这需要加强执法,让行业人员真正重视知识产权,让技术的价值从法律意义上得到重视。可以借鉴美国的技术知识产权制度,组织知识产权能力认证,多培养有行业能力的律师,鼓励知识产权相关控诉。同时,政府可直接帮助权益受侵犯的技术人员,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提升全社会意识。

 

其次是从技术投资到产生收益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现象。有时技术投资的资金是假的,实际没到位;有时技术突破被严重夸大甚至造假,包装上市或者融资时,技术与财务指标有许多陷阱。一些社会资金与政府基金既想投资技术,又怕被骗;舆论崇拜技术,但种种言论真假难辨,投机分子假借技术名义进行诈骗圈钱活动。这需要国家加强监管,倡导真技术,严厉打击技术造假;需要全社会加强科普,真正提升对技术的认识;需要投资方提升专业能力,积极与科学界、产业界交流,建立流程正确评估技术前景与价值;需要舆论上注意引导技术宣传,让真专家积极出来打击伪科学、伪技术。具体操作上,可以鼓励专家学者成立科普与咨询机构,与财务、法律等专业人士交流经验,为产业流程提供专业化支持;对于科技造假诈骗行为,可以抓住一些典型案例严惩重罚,对各地的技术软环境进行评分考核,将严肃行业风气提升到战略高度。

 

水氢发动机——科技造假的典型案例


“第三次造富”是现实机会,但这一切不会凭空实现,需要完整健康的流程与生态保障。

 


更多陈经的文章:

中国的创新实力究竟排第几?|陈经

中国的“技术圈” | 陈经

应对“伪创新”建立黑名单制度 | 陈经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笔名陈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中国的官办经济》作者,微博@风云学会陈经。原文于2019年7月11日发表于环球时报(http://hqtime.huanqiu.com/share/article/a-XE3ODS5FC6AC5EBF82A6A2),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吴啟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