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岚峰:200余万粉丝,从诺奖实验室走出的科普达人 | 中国科大研究生会

中国科大研究生会 风云之声 2021-06-17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2017年5月5日,是袁岚峰老师与视频科普结缘的重要纪念日。2020年5月5日,是我们与袁老师相约的采访之日,很巧,整三年,又恰逢立夏。

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全文大约3000字,阅读大约5分钟


2017年5月5日,是袁岚峰老师与视频科普结缘的重要纪念日。2020年5月5日,是我们与袁老师相约的采访之日,很巧,整三年,又恰逢立夏。


阳光芬芳,微风和煦,万物生长,“喵呜!”网线另一端的他尚未露真颜,家里的猫咪先声夺人。“你们好!今天是个好日子。”他笑着出现在镜头前,“不好意思,稍等一下,我去关个窗,防止猫跳出去!”

直率,真实,细致,是拥有微博粉丝数200余万的科普达人袁岚峰老师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让人自然地联想起bilibili《科技袁人》片头动画中打着哈欠的他。

“打哈欠”这个桥段,其实并非分镜头脚本里的设定,当时朱伟导演带领的视频团队在科大校园里拍了一天的素材,走到少年班学院前的天使路时,袁老师因为疲惫打了个哈欠,后期在剪辑中发现这个镜头与素材的意外组合有着奇妙的吸引力。袁老师补充道,“不仅是视频拍摄,人生也是这样,没有标准路线图,走着瞧!”



本期嘉宾

袁岚峰老师


袁老师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

🔸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

🔸“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近年来袁岚峰博士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上从事科学传播工作,微博ID为“中科大胡不归”,目前拥有粉丝200余万。不仅如此,袁岚峰博士还与多位志同道合者成立了“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在微信公众平台、知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同时开设专栏,发布科学、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文章。





厚积薄发——经历的反作用力

“人的所有经历,

对之后所做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袁老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的故事开始于1992年,14岁的他进入科大化学物理系学习,早期求学的经历,帮助他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并引发了对于科学的好奇与热爱。

2001年,23岁的袁老师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oald Hoffmann和李中汉(Stephen Lee)教授。“时至今日,回想起Roald Hoffmann教授,我依然印象深刻。”忆及恩师,袁老师肃然起敬,“说实话,第一次和Roald Hoffmann教授见面,他与我脑海中所设想的诺奖光环加身的大科学家有很大的不同。每当面对我们这些留学生,Roald Hoffmann教授会把说话的速度调得很慢,选择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语意,让对方能够听清并理解。他擅长画图表述,而非用复杂的公式。他非常懂传播的艺术。”

袁老师坦言,Roald Hoffmann教授对于科学知识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独具魅力,让他受益匪浅,意识到兼具准确性和趣味性的科普的可行性。


袁老师获得“典赞·2018科普中国”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荣誉称号


“传播知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

袁老师正式踏上科普之路,始于量子。2015年3月,一则“量子瞬间传输技术重大突破”的消息一跃成为公众聚焦的热点。媒体都把它比作《星际迷航》里的瞬间传送装置,但是媒体的报道浮于表面,晦涩不明,让公众云里雾里。这正巧激出了人们的好奇心。

“其实还是受Roald Hoffmann教授的启发,传播知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思考他们缺乏什么,或者说他们想知道什么。然后再琢磨用什么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尽量少用公式,多画图。”这是袁老师自己对科普方法的思考与见解。

公众对于“量子”的讨论热度持续不下,这一现象使袁老师跃跃欲试。袁老师对新闻介绍的量子隐形传态有所了解,于是联系科大潘建伟量子信息研究组的同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对同事的采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一篇文章《科普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包你懂!》,深入浅出地向公众解释了这项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当时袁老师的微博只有8000多粉丝,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获得各路网友的转发、评论。公众对科学的热情,使第一次尝试写科普文章的袁老师备受鼓舞,就此踏上科普之路。



行无止境——走着瞧,不设限的快意人生


“没有明确的路线图,人生有很多的偶然,

走着瞧,需要在摸索中调整方向,不断突破。”



2017年5月5日,在“思想者论坛”的学术会议上,他与“观视频工作室”擦出火花,诞生了《科技袁人》。从图文科普到视频科普的转变,是袁老师科普路上“走着瞧”的一大突破。

“《科技袁人》从一周一期到一周两期,再到衍生节目《科技袁周虑》、《科技袁人Plus》等等,我们整个团队也一直都在摸索。朋友、专业人士的意见,弹幕和评论我都会认真看,以了解观众的反馈,并思考如何满足观众的需求。”袁老师感慨着科普路上的摸索心得。

秉持着“走着瞧”的勇者精神,科普形式上,从微博到B站,从知乎到微信公众号,袁老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式之外,从量子信息到博弈论,在内容上,他从未停止探寻选题的多样性。 


袁老师与阿里巴巴达摩院院长助理刘湘雯对谈


“走着瞧,边做边看,不会给未来做太多设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题,恰恰是做科普的第一个难点。是追赶热点还是避免撞车,袁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了见解。

一方面看热点,结合自己的知识面,并发挥科大团队内同学的知识专长。比如衍生节目《科技袁周虑》中的两位科大本科生,会讲解生物以及机器人方面的知识,丰富节目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努力发掘外部的专家,比如说和航天系统的一些朋友们合作,一起探索更专业的方向。去年12月底,我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周炳红老师一起直播了长征五号的复飞,吸引了几十万人的收看,这挺让人惊喜的。”

袁老师坦言,《科技袁人》的走红,离不开敬业的团队。“我们的团队有的是编导,有的是制片,有的是后期,有的是对外商务合作。”袁老师笑着介绍团队,“至于团队未来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新模式,比如我们目前正在着手与上海有机所的合作。欢迎更多人参与到我们的科普工作中!”



学海无涯——己所知,不过沧海一粟


“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科学之海浩瀚无边,

己所知,不过沧海一粟。

触及到专业外的选题,

则需要以学生的心态做功课。”



在确定选题后,第二个难点是如何平衡科学的准确性和科普的吸引力。对于科学本身,古老的历史、晦涩的公式,都是重要组成成分,而对于科普,趣味性和可读性是重要指标。袁老师直言,科普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通俗易懂地澄清原理,特别是对火出圈的科学热点的解读,向公众辨明真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是评估自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

黎曼猜想,是数学中最重大的未解之谜之一。《科技袁人》的黎曼猜想专题,袁老师介绍了黎曼猜想(黎曼ζ函数所有的非平凡零点,实部都等于1/2),讨论了黎曼猜想的背景、研究工具(欧拉乘积公式)与研究意义。


袁老师在上海一初中采访

美国奥数队总教练罗博深教授


“为了讲解黎曼猜想,我的学习强度比当学生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遍览维基百科,认真研读资料,这其中,最有启发和帮助的当数《黎曼猜想漫谈》,作者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卢昌海博士。袁老师向我们推荐道:“这本书深入浅出,逻辑清晰、表述透彻,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中文科普读物。”

做好功课之后,如何让科普受众津津有味地看下去呢?术语通俗化、风格幽默化,甚至细微到节奏、表情、图文,都是需要斟酌考量的方面。最后,黎曼猜想制作了6期节目,“需要不断与制作人员磨合,琢磨观众的接受度,力求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节目,挖掘选题的魅力。”整个过程对于袁老师来说也受益匪浅。

除了丰富的知识,袁老师的文笔与口才独具风格,严谨而不失幽默,堪称圈粉利器。“真正重要的还是培养逻辑思维,夯实基本功,然后把它准确地表达出来。”

从2015至今日,五年多的科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机遇与困难同在。袁老师坦言,“选择直面困难,并从困难中学习。不仅仅是做科普,在网络平台发声,必然会听见各类回声,无论是‘好评’还是‘质疑’,把他人的看法当成修炼,既能磨练心境,又可以增加看待问题的角度。”人生亦如此,乘风破浪,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理交融——诗人胡不归VS理科博士袁岚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我很喜欢古典诗词,科学和文学各有魅力,

相得益彰。”



袁老师钟爱古典文学,“风云之声”公众号简介,也是采用了《周易•文言》的古文。褪去“科普达人”的称号,生活里的袁老师有着诗人一般的感性与浪漫,他与太太的爱情也是始于古典文学。

袁老师和太太结缘于科大瀚海星云BBS。90年代时,校园BBS空前繁荣,文学、历史、军事等版块如雨后春笋茂盛生长。袁老师是BBS副站长,太太是武侠版块的写手,两人相识于线下聚会,因文相知相爱,志趣相投的两人注定有着诗情画意、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

  袁老师日常生活片段集锦


“我太太喜欢写小说,每写完一章,她会让我一起审稿,提意见,校对错字。出版时,我帮她写了一个序言,然后拜托朋友帮写推荐词。”袁老师谈到和太太切磋诗文的日常,眼中是藏不住的笑意,两人也经常分享书单,“我太太平时爱看各种书,经常看完一本之后,让我再推荐一本书。有时我连续找几本书,她说这些都看过了。”袁老师打趣道,“我惊奇于她的读书速度,虽然我存疑于她真正看了多少,但是无论如何,看书总比不看要强,我们也会一起交流读书心得。”

谈到做霍金去世和纪念钟杨的节目时曾数度哽咽落泪,袁老师坦言自己是性情中人,文学、影视作品常能引起内心的共情,“看四大名著,我会沉浸于作品的时代背景,感动得热泪盈眶,其实就算是动画片我也会落泪,我太太常说我泪点低。”


袁老师在“一勺思想·圆桌会”进行演讲


醉心于诗文的情怀之外,袁老师也秉持着科研工作者的理性与细致。“你们肯定猜不到,我会每天记录粉丝数,自己关注了多少人,发了多少条微博。”袁老师忍不住哈哈大笑,“我的科大师弟‘同人于野’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做了很多社会科学的科普。他写过一篇文章,研究粉丝动力学,即粉丝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受他的启发,我也想用自己的粉丝数据做实验。结果出乎意料也很有趣,是线性关系,而非指数。即使发表了一篇很火的文章,峰值后之后又会回到线性增长。”

“理性与感性并不矛盾,同理,这世界上不乏喜欢文学的理工科出身的人,像我太太,钟爱写小说,科普和文学都是我的爱好,能坚持爱好也是一大乐趣,只要有人喜欢,于我而言就是鼓励和动力。”袁老师恳切言辞饱含着对关注者的感谢。古人道,赤子之心,至诚之道,知行合一,彼岸之桥。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人生漫漫,晴时有雨,走一路,赏一程。


属秣马厉兵之无畏,

而非两手空空者无谓。


听从汝心,无问西东,

爱尔所爱,行尔所行。




小彩蛋——快问快答



第32期蜗牛说(8)

hjx

老师您最喜欢的健身器材是什么?

袁老师

划船机

ct

老师您最喜欢的诗词是哪首?

袁老师

王安石的《梦》:

知世如梦无所求,

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

成就河沙梦功德。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中,谭嗣同和梁启超对这首诗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ly

老师您听过洛天依的歌吗?

袁老师

听过

zxh

老师您最喜欢粉丝如何称呼您?

老师

我没那么在意,大家开心最重要

cll

老师您喜欢刷到什么类型的弹幕?

袁老师

建议、纠错、很“high”之类

jsz

老师您一般早上几点钟起床?晚上几点钟睡觉?

袁老师

取决于太太几点叫我起床和喊我睡觉

hjx

您每天会关注自己微博粉丝数量吗?

袁老师

我会每天记录粉丝数量

nxc

说到科普文章,您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哪一篇呢?

袁老师

《科普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包你懂!》

下滑更精彩喔!╮( ̄▽ ̄"")╭



背景简介:本文2020年5月26日年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大研究生会 “蜗牛说”第32期 | 袁岚峰:200余万粉丝,从诺奖实验室走出的科普达人,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杨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