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华裔科学家最近的遭遇让我想起了奥本海默 | 跟陶叔学编程

风云之声 2021-06-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跟陶叔学编程 Author 跟陶叔学编程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最近美国华裔科学家被调查、打压的新闻不断出现。有评论认为身在人家的地盘就应该“洁身自好”,避免卷入中美两国的竞争之中。持这种论调的人无疑是幼稚的,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政治与历史的了解。美国历史上类似事件并不鲜见,通过对比我们不难找出真正的原因,从而理解当前所处的时代环境,并判断历史将要发展的方向。


最近美国华裔科学家被调查、打压的新闻不断出现。有评论认为身在人家的地盘就应该“洁身自好”,避免卷入中美两国的竞争之中。持这种论调的人无疑是幼稚的,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政治与历史的了解。美国历史上类似事件并不鲜见,通过对比我们不难找出真正的原因,从而理解当前所处的时代环境,并判断历史将要发展的方向。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一、美国华裔科学家最近的遭遇

二、奥本海默的故事与美国历史上的“麦卡锡主义”时代

三、如何理解这段历史?

四、如何看待中美两国竞争?


一、美国华裔科学家最近的遭遇

  

根据美国《科学》杂志6月12日的报道,因为被怀疑与所谓的“境外势力”存在关联,有189名美国科学家遭受调查,其中已有54人失去了工作。绝大多数遭到这一处理的科学家,都是亚裔或华裔,年龄普遍在50多岁。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他们与中国的科研机构有合作,但“未能”向美国方面披露此事。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被调查、辞退、起诉、判刑的消息不断发生,在短期之内如此频繁地出现已经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其个人原因。对此情况,有评论认为美国正在兴起对华裔科学家的迫害,这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的回潮。也有评论认为华裔科学家遭受忠诚度调查,这是美国加强国家安全的正常举动,任何国家都不会允许技术泄密,有些人脚踩两只船理应被惩罚;作为华裔在这样敏感的时刻更应该加倍小心,免得瓜田李下徒惹人怀疑。对于这些纷繁的评论,我不想一一针对性地进行辩驳,只讲述一位伟大科学家在大约70年前的遭遇,希望通过它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二、奥本海默的故事与美国历史上的“麦卡锡主义”时代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作为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1943年奥本海默主持创建了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而后于1945年7月主导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因此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因为其卓越的贡献,他的声望在二战之后达到了顶点,要他担任社会职务的邀请纷至沓来。他于1947年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院长,并于同年担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作为曾经执掌国家和军队重要项目,并且经常能与高层直接对话的奥本海默而言,作为科学家又作为国家决策的参与者,这样的身份正是他所希望的。


罗伯特·奥本海默

  

以四十岁出头的年龄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科技领军人物,春风得意的奥本海默并不打算做一个低调的人。有人评论他喜欢吸引别人的注意,随时确保自己处于众人视线的中心。再加上作为天才学者,他骨子里有着一份优越感,对于跟不上思路的人喜欢随口嘲弄几句,即使对面的人身处高位。但是这些对于拥有丰功伟绩的奥本海默来说,只不过是不拘小节而已。
  
同时,奥本海默本质上还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具有科学家的良知,他对用掌握的知识制造杀人武器感到内疚,即使这是为了结束战争。1945年当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之后,10月,奥本海默受到了杜鲁门总统的接见,他当面却说:“总统先生,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杜鲁门吃了一惊,接着站起来示意会议结束。之后,杜鲁门对其亲信艾奇逊(后来担任美国国务卿)说:“以后不要再带这家伙来见我了。无论怎么说,他只不过制造了原子弹,下令投弹的是我。”但是奥本海默仍在公开场合坚持自己的观点。
  
出于这样的心态,当1949年苏联制造出原子弹,美国国内兴起制造更强大的武器——氢弹的热潮时,奥本海默对此持消极态度。他与当时氢弹的狂热推动者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1908年1月15日—2003年9月9日,后被称为“氢弹之父”)、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成员刘易斯·施特劳斯(Lewis Strauss,1896年1月31日—1974年1月21日)等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为了建立统一战线,奥本海默甚至支持陆军提出的小型战术核武器计划,以共同反对空军的氢弹计划。等到最终结果揭晓之时,高层拍板两套方案同时搞:不就是个钱嘛!取得二战胜利的美国最不缺的就是这个。军队各方皆大欢喜,唯一失落的是奥本海默。而且一路顺遂的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所做所为不仅卷入了军种之争,同时差点毁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历史机遇。
  
到1952年,奥本海默的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任满了,当时的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戈登·迪安(Gordon Dean,1905年12月28日—1958年8月15日)续聘他当了1年顾问。而且在1953年初,快要离任的迪安又将他的顾问期延长了1年。而到了该年的7月3日,新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名了自己中意的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此人正是刘易斯·施特劳斯。仅仅上任4天之后,施特劳斯对奥本海默开始了行动。


刘易斯·施特劳斯

  

要扳倒奥本海默这样量级的人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施特劳斯遇到了一个好时代,此时的美国“麦卡锡主义”正是如火如荼。
  
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Raymond McCarthy,1908年11月14日—1957年5月2日)于1946年当选参议员。在参议院任职的前四年中,他并没有靠政绩得来什么声望,反倒由于行为不检点和进行大豆期货投机交易、赌博和酗酒,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人们常说,“在麦卡锡参议员的公文包里经常装着一瓶威士忌酒”,他的“一大堆不同性质的事实和经不起验证的数字,把参议院和整个美国搞糊涂了”。尤其是1949年秋天,麦卡锡居然为屠杀美国士兵的纳粹党徒辩护,引起舆论哗然。因此,在这一年的民意测验中,麦卡锡被评为当年“最糟糕的参议员”。照这样下去,他的参议员位子眼看就保不住了。他必须放手一搏。
  
战后的美国虽然成为了世界霸主,但是同时崛起的苏联却能与之分庭抗礼。苏联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制度所展现的活力,让西方许多知识分子看到了解决社会长期痼疾的希望。许多先进分子纷纷主动向苏联与共产主义靠拢,以实际行动支持其发展。1949年苏联原子弹制造成功,其背后就与西方知识界不遗余力的支援密不可分。同时,苏联获得的成就极大地震撼了美国社会,美国人对于美国可能在竞争中落败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揪出国内共产主义分子、清除苏联同路人成了许多美国人的共同愿望。
  
纵观历史,在某个重要关头往往会有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突然蹿上舞台,成功地掀起滔天巨浪。此时此刻,麦卡锡就是这样一个人物。1950年2月9日麦卡锡从华盛顿飞往西弗吉尼亚州的惠林,在共和党妇女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声称在他手中,有“一份205人的名单”,“这些人全都是共产党和间谍网的成员……国务卿知道名单上这些人都是共产党员,但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麦卡锡的演说有如晴天霹雳,令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此前混得愁云惨雾的麦卡锡一夜之间成为声震全国的政治明星。惠林演说之后,麦卡锡又相继飞往犹他州的盐湖城和内华达州的雷诺,重复他在惠林的演讲。略有不同的是,此时的麦卡锡手中还挥舞着一张小纸片,这就是所谓的“间谍名单”。但是,名单上的人数又变成了57人。尽管这个数字时常变动不定,但他石破天惊的指控迅速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版,一场酝酿已久的运动以不可阻挡的声势爆发了。
  
实际上麦卡锡手里的名单完全是子虚乌有,但他仅凭着一张晃动着的小纸片就在全国发动了反共的极右运动(他这一经典动作多年以后被人成功效仿,只是将小纸片换成了一小管洗衣粉),美国的权力机构、民间组织迅速响应,监视、调查、告发甚嚣尘上。各个领域的头面人物人人自危,美国普通民众却为不断有叛徒被发现被清除而欢欣鼓舞。麦卡锡成了爱国者的代表,政治声望一飞冲天。


支持麦卡锡的群众举着“麦卡锡参议员值得嘉奖,而非指责”的标语牌

  

凭借其煽动的全民狂热,麦卡锡成功连任参议员,并于1953年攫取了参议院调查委员会(Permanent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PSI)主席一职。仅在1953年一年,麦卡锡的委员会就举行了大小600多次调查活动,还举行了17次电视实况转播的公开听证会。每日里升堂办案,好不忙碌。他所发起的许多调查其实并没有真凭实据,最后大多也是草草收场。但被其传唤的人物,无论以前在各自的领域里如何位高望重,但只要到麦卡锡的炼丹炉来上几遭,即使是金刚不坏之身,往往就轻易碎成了渣、身败名裂。麦卡锡成了恐怖的代名词,许多人对他敬鬼神而远之。相反,麦卡锡的委员会凭空生造出的绝对权力让很多政治势力看到了机会,迅速向其靠拢。尤其是由埃德加·胡佛(Edgar Hoover,1895年1月1日—1972年5月2日)创建并任首任局长的联邦调查局(FBI)与麦卡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当胡佛需要打击某人时,麦卡锡的委员会总是能让他得到满意的结果。


约瑟夫·麦卡锡

  

在这样的背景下,施特劳斯有充分的信心发起对奥本海默的攻击。他于1953年7月7日下令,把奥本海默存放在普林斯顿的原子能委员会机密文件全部转移,同时请求司法部协助整理有关奥本海默的档案。当文件整理完成后,同年11月,施特劳斯亲自向艾森豪威尔呈交了准备好的材料。同时因为奥本海默在氢弹和战略空军问题上的反对态度,也引起了曾任空军部长的托马斯·芬勒特和众议院原子能委员会前执行秘书威廉·博登等人的不满。博登是少数几个能接触到有关原子弹研究档案的人。他查阅了有关奥本海默的材料,于11月7日给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写了一封告发奥本海默的信,指控奥本海默“非常可能是苏联间谍”,理由是“奥本海默的妻子和妻弟都是美共党员”。而艾森豪威尔总统在上任以后,与以奥本海默为首的大科学家们在核武器、防务与和平等问题上有很大分歧。对奥本海默的指控引起他的高度重视和兴趣。12月3日,他下令在白宫举行特别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司法部长布劳奈、国防部长威尔逊、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卡特利尔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施特劳斯。经过简短的讨论,艾森豪威尔指示,要在奥本海默和政府的机密之间筑起一道隔离墙。经过艾森豪威尔的同意,胡佛命令FBI把奥本海默当作“叛国嫌疑犯”进行专案审查。
  
有了充分准备后,施特劳斯于12月21日向奥本海默摊牌了。他与奥本海默进行了谈话,“好心”地劝其立即自愿辞职,否则将召开听证会对其忠诚问题进行审查。并给他一昼夜的时间来决定。骄傲的奥本海默断然拒绝。
  
1953年12月23日,奥本海默得到正式通知,宣布他在原子能委员会的工作已经被停止。并且他被指控在1943年前参加过共产党,在洛斯阿拉莫斯时接受危险分子参加到核计划中,战后参加过左翼活动核阻挠氢弹研究等,需要在原子能委员会的个人安全委员会上作证。
  
这一消息迅速引得舆论沸腾,但与其他“叛国者”遭到万众唾骂不同,对奥本海默的指控被普遍置疑。众多媒体发表评论批评该行动,著名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纷纷表态支持奥本海默,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发表声明要求结束对奥本海默的错误措施。在政府中任职的许多科学家也给艾森豪威尔等人写信,请求他们从国家安全出发,停止原子能委员会的错误行动,继续留用奥本海默。各界的强烈声援让奥本海默颇感意外,同时也深受感动,倍受鼓舞的他产生了强大的信心去经受听证会的考验。
  
1954年4月12日,对奥本海默的个人听证会正式开始。奥本海默对所有的指控逐一进行了反驳。之后,陆续有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到庭作证。这其中有原美国政府研究和发展办公室原子能小组成员、贝尔实验室总裁默文·凯利(Mervin J. Kelly),曼哈顿工程军方代表莱斯利·格罗夫斯(Leslie Richard Groves)中将,原战时原子核计划最高负责人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前战争助理秘书麦克劳伊,前美国驻苏联大使凯南, 还有其他一些政府官员和科学家,如康普顿、迪安、杜布里奇、费米、贝特等。他们在作证时无一不高度称赞奥本海默对美国做出的伟大贡献与取得的科学成就,并纷纷举出实例证明他的人品忠诚、正直与坦率。甚至过去与奥本海默观点不同发生过公开冲突的人,如美国空军顾问格里格斯、劳伦斯和冯·诺依曼等,除劳伦斯借故没有到庭之外,其余人都为奥本海默的忠诚进行了辩护。
  
时间一天天过去,听证会依然在对奥本海默一成不变的歌功颂德中进行着。直到4月28日下午,发生了一个转折。这次前来出庭作证的是爱德华·泰勒。在面对“你是否相信奥本海默博士是一个安全危险分子?”的提问时,泰勒的回答是:“我看到奥本海默处理过许多问题,我认为奥本海默对那些问题的处理,对我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我在很多问题上完全不同意他的看法,坦率地说,他的行动使我感到迷惑和不理解。在这一点上,我愿意看到与国家命运相关的事情落在那些我更能理解和相信的人手里……从这个有限的判断,我感到如果公共事业落在别人手里,我自身会觉得更安全些。”泰勒的这番证词虽然没有给出任何证据,却是整个听证过程中最严厉的对奥本海默表示不信任的证词。本来无精打采的听证会主持者们一下得劲了:来了,终于来了!
  
听证会一直持续到5月6日结束。6月12日,听证会在给原子能委员会的总结报告中,作出了“奥本海默博士的清白不能肯定”的结论。29日,施特劳斯等4名原子能委员会成员,赞同通过了禁止奥本海默接触任何机密的决定。另一名原子能委员会成员,物理学家史密斯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在报告的最后写道:“我得到的结论是,雇佣奥本海默将不会给防务和安全造成危险,相反将会很明显地与国家安全利益相符合,我希望看到,奥本海默的更多服务将继续加强美国的力量。”奥本海默为美国的核研究和防务等问题服务了12年,并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背上一口“安全问题不清白”的黑锅,被迫离开了美国政府的高级职位。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对奥本海默问题所做决定

  
原子能委员会的最后判决宣布后,舆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科学界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希望收回错误的决定,但美国政府始终无动于衷。
  
奥本海默失去政府的信任后,仍担任着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院长。他得到了更多的科学家和其他人的爱戴、同情和支持。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对于奥本海默的遭遇持续进行抗议,认为他是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但是这件事在艾森豪威尔任内没有得到回应。直到肯尼迪担任总统后,他决定将1963年度美国原子能方面的最高奖——费米奖(Fermi Award)授予奥本海默,以此作为对他的平反。但在授奖仪式的前10天,也就是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好在肯尼迪的继任者约翰逊没有赖账,排除困难于该年完成了对奥本海默的授奖。费米奖是以恩利克·费米(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的名义设立的奖项。费米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其贡献之一是参与了曼哈顿计划,而奥本海默是该计划的领导者。这个奖对于后生晚辈来说是至高荣誉,但对于奥本海默这种段位的人物而言就并不是特别重要了。但奥本海默对于获奖却很兴奋,他在致答谢辞时充满深意地对总统说:“我想,今天的仪式是需要您的胆量和宽容的,我觉得这是我们光明前景的预兆。”
  
平反,这个词对于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恢复名誉,二是恢复工作。但是在奥本海默这里却不一样,虽然以国家仪式恢复了他的名誉,但是他所期待的“胆量和宽容”显然还不够,他仍然被拒绝参与国家机密工程。而此时的奥本海默只不过59岁而已。
  
两年后,奥本海默查出患了肝炎。而后因为健康不佳,他于1966年退休,1967年2月18日在普林斯顿逝世,死因是喉癌。当时的许多重要科学家与他以前的战友参加了葬礼。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火化,骨灰撒到维尔京群岛。泰勒曾长期被主流科学家的圈子排斥,但他深受美国政府信任,参与多项重大工程,并曾提出使用氢弹在阿拉斯加炸出一个深水港的疯狂想法。他于2003年9月9日去世。美国核物理学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聚变能源领域最高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我国科学家张杰、贺贤士分别于2015年、2019年获得爱德华·泰勒奖。麦卡锡于1954年指控美国陆军中有人包庇并怂恿共产党分子,这一行为直接触怒了军方。陆军部立刻发起了反击,向外界公布了麦卡锡的种种违法和越权行为,手法与麦卡锡惯用的如出一辙。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但昔日的政坛明星却名声扫地。1957年5月2日,麦卡锡因急性肝炎死于一所海军医院。施特劳斯一直官运亨通,1958年卸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后他当上了商务部长。他曾多次登上《时代》周刊成为封面人物,于1974年去世。


三、如何理解这段历史?

  

我们现在再看奥本海默,他出生于美国,成长于美国,家境富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虽然曾经同情共产主义者(更多的是因为个人关系的原因),但并未实质帮助过苏联。任何种族的、出身的、意识形态的理由都与他扯不上,但他仍然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并被无情地消耗掉。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事实上,这一段历史中明面上的麦卡锡不过是一个小丑而已。他的兴起是因为背后的人物可以借他的表演掀起的浪潮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当他忘乎所以超出边界时,又可以毫不费力地被消灭。在这个名为麦卡锡主义兴起的时代里,麦卡锡并没有直接参与对奥本海默的迫害,如果不对历史细加甄别,你是很难发现一个躲在历史的阴影里名为施特劳斯的官僚精心布局所犯下的罪恶的。台上演戏的是疯子,台下看戏的是傻子,站在后台得利的才是主子。但是施特劳斯这样的人物,在他攻击奥本海默之时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为什么他就一定要将对方除之而后快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如果我们顺着历史资料的逻辑、顺着当事人给出的理由去理解历史,你会发现总有说不通的地方。奥本海默不爱美国吗?不忠诚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一定要把他踢出局?施特劳斯对奥本海默是为了泄私愤吗?显然不是!如果真是那样,他完全没有必要劝奥本海默主动辞职。泰勒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呢?他为什么要冒着被整个科学界鄙视的危险给出那样的证词?明显是能让人抓住大做文章的嘛!真的是因为他思想幼稚吗?……陷入这样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这段历史就没法理解了。
  
好在还有一个办法!我们在学习几何的时候有两种体系,一种是由各种定理、推论组成的经典几何,另一种是解析几何。解析几何因为引入了坐标,不同图形的度量就有了标准,许多问题的解决也就突然简单了许多。我们在理解这段历史时也可以引入一个坐标系统,叫做“创造/分配”坐标系统。我们用这套系统去一个个分析历史人物,你就会发现端倪。奥本海默、爱因斯坦、费米这些人,他们的创造值很高,同时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就是分配值也相应很高,基本成正比。而麦卡锡、胡佛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创造值基本为0,分配值却很高。而施特劳斯、泰勒这样的人物却比较复杂,他们的创造值很高,分配值却高出了正常水平。同时在他们的操作之下,奥本海默的分配值最终低于了正常水平。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应该能够明白些什么了。
  
好了,现在让我们脱离历史中各种理由、各种名词的困扰,对历史下一个简单的判断: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历史是由两种力量共同作用而成的。一种力量是积极的、光明的,通过创造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为这种力量的作用,人类社会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多,越来越能够提供给更多人分享。属于光明力量的人们,他们的地位是由其创造的资源决定的,是公平的体现。另一种力量则是消极的、黑暗的,它本身并不创造新的资源,但是它能改变资源的控制权。属于黑暗力量的人们,他们的地位则是通过一场场斗争来决定。至于发起这场斗争的理由千奇百怪,实际上理由也并不重要,有个理由就足够;采取的手段多种多样,倾轧、攻讦、构陷、罗织罪名、党同伐异,目的都是为了最重要的最后的结果,也就是资源控制权的归属。费心费力的发明创造,哪有直接一脚踹倒再自己上位来的简单高效?历史中的人物是复杂的,可能一个时期他属于光明力量的阵营,另一个时期他又成为黑暗力量的一分子。历史上每一场人迫害人的运动背后都是巨量的社会资源重新分配,只有通过清洗掉台面上的人物,在原有格局下没有任何机会的人,才能够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翻身上台。有的人愿意乱、喜欢乱,因为乱才能给他机会,所以一有可能他们就要制造混乱。
  
再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奥本海默等人的遭遇,奥本海默本人是否忠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中把他从占据的位置推下去,换成自己的人。就算理由、过程、结论漏洞百出也根本改变不了什么?纠结这些细节没有意义。
  
而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两种力量同时存在互相作用。当光明的力量占上峰,创造多于消耗时,就是上升时期。相反地,当黑暗力量占上峰,消耗多于创造时,就是衰落期。再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当年美苏争霸的历史,我们就能看清楚两国都存在各自的光明力量与黑暗力量。但是美国社会的创造力量、科技力量过于强大,虽然出现了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黑暗力量鼎盛时期,但依然经得起消耗。而苏联的光明力量根基浅薄,在与黑暗力量的博弈中不断折损消耗,最后几近于无,直至造成社会的总体崩溃、不攻自破。


四、如何看待中美两国竞争?

  

斗转星移、世事变幻,当今世界竞争的主角变成了中美两国。虽然竞争的双方变了,但是决定胜败的规则没有变,依然是看双方内部明暗力量的对比。对于美国华裔科学家最近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对待,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判断美国内部的黑暗力量在兴起,在谋求改变社会分配的格局,在对社会资源进行着消耗。这本质上是黑暗力量对光明力量的又一次反动,只不过这次打着“抓中国间谍”的旗号重现历史罢了。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美国内部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奉麦卡锡为祖师的小丑们又跃跃欲试想站上历史的前台,通过打压别人而快速获取利益。另一方面也要明白美国内部两种力量的斗争还不至于使其快速衰落,两国竞争的局面将保持相当长的时期。同时,我们也要从历史中借镜,向对手借镜来反躬自省:中国内部还存在着哪些不必要的消耗?我们的制度是否能够避免受到黑暗力量的侵蚀?我们自身是否能够抵御住黑暗力量的诱惑不走上捷径去谋取利益?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让创造的源泉更加充分地涌流、创造的力量更加的强大,同时尽可能的降低内部的消耗。因为这就是这场竞赛取胜的关键。此外,还有一个决胜的关键,就是要占据历史发展的至高点,团结、吸引全世界的创造力量,共同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当中国自身的创造力量不断壮大,同时又能不断汇聚全世界的创造力量的时候,这场竞争的胜负还会有疑问吗?

保持清醒,心向光明吧!





拓展阅读:
迎接即将到来的“脱钩”,国产软件的战略准备:数据库篇 |  陶卓彬
一篇读罢头飞雪:计算机发展时间线(上)| 跟陶叔学编程
中国芯能否登顶?从芯片产业发展史找答案 |  跟陶叔学编程
第一块晶体管背后的故事(《计算机发展时间线》番外)| 跟陶叔学编程
一篇读罢头飞雪:计算机发展时间线(上)| 跟陶叔学编程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陶卓彬,毕业于解放军理工大学,曾在军队技术部门从事软件开发十余年,并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现在北京某大学校企从事教育开发工作。长期关注互联网、软件领域课题。本文于2020年6月18日年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跟陶叔学编程 美国华裔科学家最近的遭遇让我想起了奥本海默,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杨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