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土共三宝之三:长征火箭长征路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风云之声 2021-06-22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送人上天的长征,不如送人上西天的东风紧迫,所以大宝、二宝都是卡着时间点一起拿下的,但三宝拖拖拉拉到了1970年才押中。


我们平时说的“导弹”,其实是“火箭+弹头”。

我们平时说的“火箭”,其实是“火箭+卫星或飞船等飞行器”。

为了行文方便,这三个“火箭”不再刻意区分,如何分辨全凭大家智商。火箭和卫星种类繁多,尤其是卫星,这回就简单描一描轮廓。

送人上天的长征,不如送人上西天的东风紧迫,所以大宝、二宝都是卡着时间点一起拿下的,但三宝拖拖拉拉到了1970年才押中。

总得来说,火箭和导弹一脉相承,很多国家第一枚火箭都是导弹改装,土共也不例外。火箭的运载量更大轨道更高,但导弹的控制系统要求更严。火箭的姿态控制指令周期长,数据处理也不密集,相反,洲际弹道导弹飞行轨迹复杂,转段多,不但要上天,还有再入的过程,指令多,处理周期短。

所以,土共练成导弹之后,控制系统算是入门了,剩下就是要提高运载量和发射高度。说白了,把二宝养胖点,就成三宝了。不过,能独自成一宝,也非等闲。很多人光知道上天难,但没多少人说的清难在哪?那是因为你小时候动画片看多了,上天的画面都很温和,先给你换个凶残的画面换换口味:


小学落下的课,咱就先来点小学知识,小盆友们注意啦!


小学第一课:“太空有没有重力?”

回答“没有”的同学,小心牛逼顿从地下爬出来拉着你的手说:万有引力,就是“万”物都“有引力”的意思啊!小盆友们都知道,转圈会产生离心力,卫星绕地球转圈产生的离心力和卫星自身的重力相等,这叫“失重”,等效于没有重力,并不是真的没有重力。总结:转圈。

小学第二课:什么是“轨道”和“入轨”

这些词,会给小盆友造成很大的误会,以为卫星轨道和火车轨道似的,卫星进入轨道就万事大吉了。咱换俩词:“高度、速度”(速度包含方向和速率两重含义),高度决定了地球对卫星引力的大小,也就决定了卫星绕圈的速度,这就是“轨道”,让卫星在某一高度,达到与之对应的速度,使离心力和引力相等。

中学生快不耐烦了,别急,容我再说一句总结:所谓“入轨”,就是火箭加速卫星到“某高度”时恰好达到“某速度”;而所谓“出轨”,算了,这个小盆友们还是别了解了。

这“入轨”有何难?火箭可以像飞机那样温柔地升空、温柔地加速卫星啊?问到这,小学就算毕业了,下面是中学的知识。

假设卫星的重量是10,火箭推力是15,火箭重量不计。那么盈余的推力只有5,加速度为5/10=0.5,其中的推力10只是克服卫星重量而不产生有效的动量。我们非常业余的姑且称之为:有效推力5,无效推力10,推力是燃料燃烧产生的,这样就浪费了2/3的燃料。

如果把推力增加到60,那么有效推力就是50,加速度为50/10=5,无效推力仍然是10,这样只浪费1/6的燃料,并且加速度提高了10倍,同样的入轨速度,加速时间只要1/10,所以消耗的燃料总量只有原先的(60×0.1)/(15×1)=2/5。

但实际上,火箭本身的重量要远远大于卫星,而且发射过程中,火箭重量随着燃料消耗不断降低,再加上不同速度下不同空气阻力,所以这个公式蛮复杂的。中学生就别管公式了,只要知道:大推力比较省油。

省油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减轻重量。实际上,以现在的技术,无论送上天的东西有多轻,火箭自身的重量都少不了,这也意味着火箭推力都不会小,也就是说发动机都很凶残。

那能不能先像飞机一样温柔起飞,到了空气稀薄的高空再凶残加速?

哥们,你这已经突破大学水平,直达博士后后后了!这就是土共最新捣腾的组合动力飞行器,暂按下不表。

综上所述:火箭发动机一定要凶残!火箭发动机一定要凶残!火箭发动机一定要凶残!那么,问题来了。

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固有频率”,因为分子和分子的连接不是100%刚性,通俗点说,任何材料都不可能100%刚性,再通俗点说,任何材料都有弹性。有了弹性,受力就会振动,这个振动频率就是“固有频率”。如果外界作用力的频率和这个振动的频率一致,就好像推人荡千秋一样,每次推一下,就会越荡越高,直至断裂。这就是“共振”。

这没头没脑的说“共振”干嘛?化学燃料发动机,本质上就是把一堆炸药,一点一点挤到燃烧室里爆炸,产生推力。大推力就需要大爆炸,这种剧烈的反应不可避免会产生振动。再者,火箭高速飞行,空气阻力也不可能均匀,而不均匀的受力也会产生噪声振动,林林总总的原因,导致一堆的振动源。

火箭随着燃料的消耗,固有频率会不断变化,其中有一个阶段,固有频率会和振动源的频率接近,这就是火箭的鬼门关!

捋一捋:火箭发动机推力必须大,大推力肯定有振动,振动源一多就容易导致共振。

振动是火箭发动机最难解决的难题之一,据统计,运载火箭出故障,超过50%来源于振动,以前大毛用来登月的N1火箭四次发射全失败,三次因为振动。再看个自家的长三乙:

 
        
巧合的是,我刚做完这个gif,第二天很多网络媒体开始大量出现标题为《长三乙火箭首飞失败画面曝光》这么一篇文章(这对我博学的形象产生了很大伤害),然后很多网友质疑说什么怎么现在才曝光。尼玛的,这在当年是电视直播,稍微花点心思关注中国航天的人都见过这个视频,《人民日报》《中国航天报》都及时跟进报道了。《人民日报》1996年9月12日4版:



        

现在居然被媒体隐晦的表达成“故意隐瞒了20年”!当年出了这个事故,外媒纪录片马上跟着就来了,说是砸中了家属区,死亡500人。这造谣也不打草稿,发射场周边有家属区?官方回应是:事故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很惨痛的教训)。后来调查原因,是一个焊接点工艺不过关,火箭点火时剧烈的振动,把这个焊点振开了,导致稳定回路无信号输出(详见图中报道)。


好了,到这,算中学毕业了。送个毕业总结:


航天技术很多时候不是“能不能”,而是“稳不稳”?就好像即便中学毕业了,一口气做1万道小学算术题,错一题,零分!1974年长二首发失败,就是因为陀螺控制系统的一根导线被振断了。1992年长二捆打澳星,第三助推器的点火触点多了些铝屑,点火时产生电弧接通了关机触点,造成助推器关机。主计算机测得推力不够,于7秒后实施了紧急关机。虽然吵翻了天,不过好在保住了火箭和卫星,损失不大,顺便秀了一下火箭紧急刹车技术(通常武林高手一旦发功再收住,可是要憋出内伤的!)这回千万别用“某某画面曝光”这种标题了,这也是早就有的画面:



下面就长征吧!


长征一号火箭:研发算是波澜不惊,一二两级直接用导弹的火箭,上面加个第三级固体火箭,虽然干的活都不重,LEO送货能力才几百公斤,但几次发射很顺利。不过长征一号毕竟不是专业出身,送完东方红一号,基本也就完成历史使命了,几个延伸型号乙、丙、丁也都没起色。


长征二号火箭:二级火箭,干的活最多,派生型号也最多,二字头主要发射500km以下的近地轨道。


长征二号甲、丙、丁,或者CZ-2A、C、D,这三个系列就是光秃秃一根杆子,起飞质量200吨上下,LEO送货能力5吨左右。


长征二号E、F,这两个系列是绑了四个助推器,所以也叫“长二捆”,起飞质量接近500吨,LEO送货能力接近10吨。“长二F”系列是明星级火箭,从神舟一到十一号,天宫一二号,都是长二F送的。


长征三号火箭:三级火箭,三字头用来发射高轨道卫星(如36000km的同步轨道),延伸型号有:甲、乙、丙,起飞质量两三百吨,GTO同步轨道送货能力三五吨左右,通信卫星喜欢待这么高。长二只要送几百公里,长三却要送36000公里,比西天取经还远,自然有九九八十一难,所以发射同步轨道卫星是航天领域的一块里程碑,土共在1984年把这块碑收入囊中。


长征四号火箭:可不是四级火箭哦,四字头主要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看到太阳先别慌,大白话说,就是“卫星、太阳、地球”所构成的平面始终与地球公转方向垂直,轨道稍微高点,但也不过几千公里,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比较喜欢走个套路。


长征五号火箭:这可是大宝贝,近900吨的起飞质量,LEO送货能力达到23吨。要把这么一大号家伙送上天,发动机不是一般的凶残(下回细说)!土共可是把“长五”当接班人培养的,往后探月、深空这些粗活都归他了。大推力火箭是航天领域又一块里程碑,土共2016年才拿下。


长征六号火箭:便宜、环保、快速发射、一箭多星。注意后两个特点,你们想到用途了吗?提示一下,可以快速放很多卫星,什么情况下需要这么干?


长征七号火箭:又是一位重点培养对象,长征系列现役型号多,对日常维护很是麻烦,型号不同零件不能通用。土共指望“长七”一统江湖,替代原先的二、三、四号火箭。

长征八号火箭:便宜、环保,用来商业赚钱,不过还没飞过。别看赚钱就认为俗,产业化是技术发展最好的保障。当前只有美帝,欧萌,毛子和土共可以提供“全套服务”!

长征九号火箭:美帝土星5号失散多年的怪胎兄弟,设计起飞推力3000吨,LEO运载能力超过100吨,都说是登月用的,计划2030年首飞。

长征十一号火箭:小型四级固体火箭。本来呢,火箭和导弹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了,尼玛的,土共不走寻常路,“长十一”用的固体燃料,无依托发射,只要一块平地,随时随地能发射,你能说出这和导弹的区别吗?配合土共的“快舟一号”卫星,卫星从零部件状态到天上飞,最快只要几个小时。土共,你有什么事这么着急啊?连灌个液体燃料都等不及了?官方说法,“快舟”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谁信谁纯洁!不过我反正是相信的,万一圣诞老人要举办摘星星大赛,大家都把星星摘光了,这就得看谁放星星的速度更快了。

数完了家珍,再说点喜闻乐见的往事。

土共靠“于敏”开挂押中了大宝,后来再度靠“钱学森”开挂押中了二宝三宝,但依旧改变不了综合科技实力倒数的窘境。所以,像火箭振动这种通病,土共只会更严重。

当年“596工程”成功后,原子弹要装到导弹上(飞机被人甩了几条街,只能靠导弹送),要求威力不减质量减半,所以叫“548工程”。土共知道自己火箭抖腿的毛病,无奈没有振动测试台,就把原子弹放卡车上,在戈壁滩上飙车测试振动。这画面太美,不敢想。

后来,土共用长征打澳星(澳洲的卫星是美帝做的),心里没底,怕抖坏了,就想看看卫星耐不耐抖。美帝深知土共的秉性,对澳星参数完全保密。结果卫星和火箭共振,卫星燃料罐爆炸。不过长征基本功还是可以的,自动修正后把一堆卫星残骸送入了轨道。澳要求调查赔偿,土共和美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美帝说:你的火箭不错,爆炸了还能入轨。土共说:你的卫星也很好,抖了这么久才爆炸。于是保险公司就哭了。休斯顿觉得土共看卫星的动机还是很单纯的,于是一起调整了振动问题。美帝很恼火,为此还罚了休斯顿的款,从此规定任何有美国零件的卫星都不能交给中国发射,搞的长征市场占有率很低,美帝自己至少占了六成。

后来的后来,直到神舟5还是有问题,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开始急剧抖动,杨利伟后来说:五脏六腑似乎要碎了,几乎难以承受,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杨利伟可不是普通人,身体和意志力都是万里挑一的人都被抖成这样,可见多严重。当时整流罩打开后,指挥大厅有人大喊:“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我说哥们儿,你们这是打算把人抖死啊!

后来的后来的后来,土共就缺心眼一样发展电振动平台。神舟6就没这么受罪了,神舟7以后再也没出现过这种情况。人家美帝早早就有了9吨的振动台,抖着腿向土共得瑟:小样,就对你禁运,你能咋滴!

后来的后来的后来的后来,呃,差不多是最近几年吧,土共“抖腿”终于抖出境界了,大腿抖得比美帝还粗(搞了俩70吨,全世界最大),于是美帝好说歹说,向土共买了一台50吨的振动台。土共逮到机会,自是要好好修理美帝,签协议:军用?做梦吧!只能民用,必须由我方人员操作,数据必须由我方人员输入,设备必须购买我方指定产品。这以后叫美帝咋抖啊,一抖就等于没穿裤子啊,尼玛太丧权辱国了!

到了现在,因为美帝的禁运,长征给人打卫星,从制造卫星、发射火箭到后期监测、在轨调试,一条龙服务,全部国产,你只管掏钱就成,保证把你伺候的生活不能自理(这貌似很符合狗大户的口味啊)。据说,是据说,地板价每年利润100%,地面站的价格另算,还有设备维护,人员费用这些统统都会打折的啦!总之,比贩毒还来劲!你还别说,这真心就是友情价,美帝至少再贵一倍,还得看你卫星是不是皿煮。

这不光是赚钱,也确实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另外么,呵呵……2008年土共给委内瑞拉发了一颗通信卫星“委星一号”,迄今为止,超过800万委内瑞拉人在使用各项服务,安装了超过9000多个“委星一号”地面站,用于教育、医疗、安全、国防(国防也用)等领域,这地面站都建好了,往后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也别麻烦别人了吧?别人家设备不通用啊!重建要花钱的啦!咱土共可是有全套服务的啦!价格保证优惠啦!数据安全您放心啦!就是摆在眼前土共也会闭眼睛的啦!




张来火箭全家福。总体来说,土共不算顶级,但也算合格的大流氓了,而且势头很猛,坐三望一。


火箭的活干完了,就该轮到卫星干活了。卫星主要干三个活:侦查、通信、导航,其他作用都是小众。卫星不但要忍受路途奔波之苦,到了太空更艰苦:太阳一照就高温,真空散热没对流,太阳不照就巨冷,辐射还要伤害电路……这么说太枯燥,咱换个通俗的说法,日本的航天技术算不错的,就说说2016年日本无缘无故解体的卫星。

 

这卫星叫“瞳”,装了好多牛逼轰轰的仪器,媒体各种吹,具体就不说了,反正已经毁了。卫星在太空中靠特定的星星的位置来确定自己坐标,这在沙漠中看北极星判断方向是一个道理,这个仪器叫“星敏感器”,蛮成熟的技术。


正常情况下,星敏感器和陀螺仪一起控制卫星的姿态,星敏感器定期修正一下陀螺仪误差。奈何地球出了问题,南大西洋区域对外辐射强烈了少许,结果把星敏感器弄懵了一阵,等缓过劲来,发现数据和陀螺仪对不上了。实际上,此时的陀螺仪因较长时间未修正,已经是一个错误的数据。但系统设计的预案是,当星敏感器和陀螺仪偏差过大,以陀螺仪数据为准。所以,按照陀螺仪的数据,好端端的卫星以为自己在旋转。


为了节约燃料,微量调姿一般用飞轮,接着卫星就启动反方向飞轮,抵消旋转。这下卫星就真的开始旋转了,而且飞轮很快达到了饱和。系统发现数据还是不正常,于是就启动了第三道程序,用推进器进行喷气调姿。


悲剧的是,编程的哥们以为永远用不到第三道防火墙,就没仔细检查代码,把方向搞反了,然后卫星的调姿系统朝反方向再度加速卫星的旋转,卫星转的越快,系统以为调姿失败越着急,喷气也就越快,最后这么一个大陀螺就在天上越转越快,直到卫星承受不住离心力解体为止。


申明一下哈,这不是嘲笑别人,土共早期的通信卫星也因为辐射出过问题,主要是为了说明太空环境诡异多端。


其实土共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也充满了诡异,只知道上天唱了首歌,估计也是“开挂”的产物,所以基本功不扎实,比其他四家的第一颗卫星全加在一起都重。不过入轨很精确,轨道也很高,这说明土共的火箭确实出息了!以至于到了今天,“东方红一号”还在天上飞,我们用肉眼还可以看见,这家伙带一堆反光材料做成了裙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得见,条件适当的话,亮度和二等星相似。


土共发射数量最多的卫星就是返回式卫星,早期的返回式卫星基本都是侦查卫星,什么农作物调查卫星,海洋观测卫星,灾害预防卫星……侦查卫星带着胶卷,一般上去几天就回来了,所以成本非常高,后来CCD技术上来了才不用回来。拍照片的卫星通常高度也就200公里、300公里的样子,其实这个高度还是有很多的空气分子,卫星撞上去会减速,需要不断调姿,燃料消耗快,所以军事侦查卫星的寿命都偏短。听老师说,即便到21世纪初,土共同时在飞的侦查卫星最多只有2颗。


顺便说一下,返回式卫星无法在太空里突然减速或转向,只能是一圈一圈慢慢回到地面的,而洲际导弹走的是抛物线弹道,一上天,立马就一头栽下来,所以能发射卫星不代表洲际导弹可以到处打。


当然,现在已经有很多民用卫星,比如国土资源局天天拿卫星看违规用地的情况,违规占用耕地山林建房子,一旦被卫星拍到违章建筑超过5亩,一律先抓起来再调查。


这几年更是夸张,卫星种类繁多,技术井喷快地连科普都来不及!最近天天发自拍照,一会照到航母了,一会又照到潜艇了,过几天又能给飞机拍视频了!


  

卫星分辨率0.5米,差不多意思就是0.5米的东西在照片上能形成一个像素点,而不是说能看清0.5米的东西。那些说什么美国卫星能看清伊拉克人有没有刮胡子纯属扯蛋。美国号称0.1米,有点怀疑,反正肯定比土共牛。土共公开的是0.7米,但看照片还是有点保守的。


从太空拍照看着比较神奇,功能其实很有限。我一直认为媒体夸大了照相侦察卫星的功能,可见光有理论瓶颈,分辨率和稳定性不可能无限提高,而且受影响因素很多,云层、下雨、甚至空气中水分含量等等。


实战中用红外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更靠谱一些,可以穿透云层甚至建筑物侦查。合成孔径雷达+红外的照片貌似从没公布过,这才是真功夫,可以看到黑夜密林里隐藏的坦克。依着土共“公开一代、应用一代、研发一代”的德性,你懂的!


卫星的事数不完,先到此为止。


 “两弹一星”不是为了争第几个发射卫星、第几个试爆核弹这些虚名,他们用生命为这个国家的发展争取了时间!我不太会煽情,谨理性地表达一下对那一代人的敬意!


扩展阅读:


从地图看沿海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降维打击:电子战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胡搅蛮缠:诡异相对论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鬼话连篇:荒诞量子力学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老和山下的小学僧,著名科普作家。文2016年11月26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土共三宝之三:长征火箭长征路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孙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