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娱乐巨星:猎鹰火箭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风云之声 2021-06-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Author 小学僧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把航天如此专业的领域大众化娱乐化,并消耗民间资本去押宝尚不成熟的技术(同时满足个人欲望),究竟利弊几何,或许过个二十年会更明朗。不过,好不容易回收的火箭,差点又被吹上了天,咱赶紧帮忙摁一下。


        还不知道SpaceX猎鹰火箭的小盆友,先去看下前几天舔得满屏都是的新闻。备个注:SpaceX是公司名,猎鹰是火箭名。


        尽管这事挺了不起的,但吹捧者显然吹错了方向,本着降温原则,总得有人泼点凉水吧!考虑到本文可能是逆清水的一股浊流,先向美国历代的航天人致敬!毫无疑问,美国是人类航天事业的最大贡献者,航天实力仍然抵得上各国总和,遥遥领先土共,只是目前可能遇到了点小问题:穷!


        以上算是本僧立场的一个申明。



这股娱乐圈的清风,终于吹到了航天界


        这标题可不是反讽,能把火箭发射这么枯燥又专业的行当,硬生生做成了娱乐节目,不但吸引无数粉丝,还能忽悠资本烧钱,这本身也算一种进步,好歹把钱浪费在了有用的地方。



        把航天如此专业的领域大众化娱乐化,并消耗民间资本去押宝尚不成熟的技术(同时满足个人欲望),究竟利弊几何,或许过个二十年会更明朗。不过,好不容易回收的火箭,差点又被吹上了天,咱赶紧帮忙摁一下。



运力最强的现役火箭


“这厉害吗?”

“当然厉害!”

“有多厉害?”

“相当于用鞭炮炸了碉堡!”


        发动机是火箭最重要的核心,核心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与其说给火箭配发动机,不如说为发动机配火箭,火箭的整体设计几乎就是围绕发动机展开的。所以火箭牛不牛,先看发动机,作为一个好发动机,要做到:推力大,重量轻,油耗低(比冲高)。


        这第一瓢凉水,先泼到猎鹰的梅林发动机上。在所有发动机都往“高大上”方向奔走的时候,梅林发动机却给咱们出了个哲学命题:用几个普通技术完成一项壮举,算先进,还是不先进?


        梅林发动机的设计理念非常接地气:简单、通用、廉价!所以发动机结构毫不犹豫选择了传统的“开式循环”,而不是更为先进的“分级燃烧循环”。这两类型在前文《长五》里介绍过,简单复习一下:火箭发动机消耗燃料的速度奇快,因此要一个涡轮泵把燃料抽到发动机里,这个涡轮泵也是需要动力的。所谓“开式循环”就是分一些燃料驱动涡轮泵,然后废气直接排放;所谓“分级燃烧循环”就是把驱动涡轮泵的废气再次导入发动机二次利用,这虽然省油,但设计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全球只有大毛和土共会玩,美帝原先的航天飞机玩过,现在基本买毛子的。





        看到梅林发动机的排气管了吧,这个废气燃烧并不充分,仍然携带了很多能量,火箭浪费燃料可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重量的问题,火箭减重的意义远远大于妹子减肥!


        不过,只要足够轻,油耗高点照样飞,于是,SpaceX就开挂了!七尺咔嚓一顿砍,把发动机多余零件都砍了,重量降到了仅仅468公斤!这一顿砍有多少技术含量呢?众说纷纭,因为没人这么玩过啊,或者说没人敢这么玩啊!虽然梅林推力只有80多吨,好在重量轻啊,把你家汽车拆成卡丁车,几百cc的发动机也能跑得风驰电掣,算一算推重比,妥妥的世界第一。(啥?世界第一了?那技术含量铁定高啊!写成标题肯定抢眼啊!)


        不过,只要数量多,推力少点照样飞,于是,SpaceX又开挂了!其实,把多个小发动机捆绑在一起是惯用的方案,因为大推力发动机实在忒难造。你想想,发动机要产生大推力,必然在极短时间内燃烧大量燃料,这种能量释放速度和爆炸差不多,这么猛谁也摁不住啊,所以稳定性一直是难点。


        那绑在一起有啥问题吗?先不说增加了多少干重,可靠性那是相当感人。假设一个发动机不出错的概率是99%,那么10个不出错的概率是90%,20个不出错的概率是82%,27个不出错的概率是76%。前文说过,火箭的天敌是振动,几十个发动机就是几十个振动源,混在一起产生的耦合振动,能把隔夜饭给振出来。


        现在主流火箭一般不超过10个发动机。老毛子曾经把30个发动机绑成一个大胖子登月,被振得一愣一愣,当场扑街!(注意下图工作人员的高度)



        毛子不信邪,又挂了三次才罢手,其中一次炸死了150多个科学家,成为人类航天史上最大规模最悲惨的爆炸!



       这套路,土共到了今天也玩不顺。大伙都知道土共的大推力发动机不行,所以长征五号绑了10个发动机,截止目前共发射2次,首飞成功,二飞未到预定高度,原因是芯级的1个发动机出故障(其他9个都正常)。



        以SpaceX的研发功底是不可能一口气上大推力发动机的,为了凑足推力,就把9个梅林发动机绑成一个“猎鹰9号”,再把3个一模一样的“猎鹰9号”绑在一起,凑成“重型猎鹰”,足足27个发动机,硬是不散架!



        更奇葩的是,重型猎鹰的一二级火箭全是用同一款梅林发动机,整个火箭只用一款发动机,或者说,SpaceX也只有这一款发动机。



        梅林发动机为数不多的亮点是可以调节发动机推力,理论上讲,个别发动机熄火了,可以加大其余发动机的推力弥补。所以,SpaceX号称熄火2个都没事,但实际上,发动机熄火不光涉及推力,耦合振动也会发现变化,最终到底如何就只有天晓得了。


        总的来说,梅林发动机在同类发动机里算得上佼佼者,把现有技术压榨到了极致,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但绝不是什么划时代的科技精品,这个结论是没有争议的。正如SpaceX的老板马斯克自己所说:火箭引擎是目前SpaceX所面临的最大短板。


        用一句话概括:SpaceX把桑塔纳开出了法拉利的感觉。你说,这算厉害,还是不厉害?




        很多人没注意到,重型猎鹰干完活,回来的只有两个助推器,而主火箭的的3台减速发动机熄火了2台,最终掉入大西洋。这说明啥?梅林发动机也不是像打火机那样一点就着嘛!



便宜?


“便宜吗?”

“便宜。”

“为啥便宜?”

“因为重复使用。”

“呵呵!”

        其实猎鹰火箭很少用回收的二手货,大部分是全新的火箭。也就是说,猎鹰火箭报价便宜并不是因为重复使用,而是猎鹰火箭本身就便宜。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美帝、土共、毛子、萌萌都不缺心眼,必然在削成本上花了足够功夫,请问,SpaceX凭了什么黑科技,能一下子跑到各大流氓前面?


        火箭制造涉及的产业链非常庞大,SpaceX就算再牛十倍,也不可能全部自己生产,绝大多数部件还得靠买。于是,问题又来了,在核心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火箭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吗?答案竟然是:可以!


        咱一步一步说,液氧煤油火箭的成本,大头是发动机,其次是火箭壳体,再次是电子设备,最后是推进剂。


        猎鹰的梅林发动机因为采用同一型号,在研发、生产、维护上会有成本优势,而且梅林本身也已经拆的不能再拆了,最后的成本据说可以控制在百万美元级别。



        箭体是轻质箭体,有啥黑科技呢?壳体材料选用的是原加拿大铝业公司于十几年前定型的铝锂合金,第一,这是普通的航天材料,第二,别人也能买。那为啥在这十几年时间内,没人做出猎鹰这么轻的火箭呢?这款铝锂合金虽然轻,但强度还是有些不放心,这玩意儿一旦有破损,瞬间撕成碎片,而传统的金属材料多少还是能抗一会儿。所以,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胆量问题。



        你以为SpaceX就这点胆子吗?通常来说,火箭越细阻力越小,但越容易折断,也越不容易控制飞行姿态。为了降低飞行阻力,猎鹰火箭长度和直径比例达到了19,仅次于大力神火箭的20,土共长征系列一般不会超过17。这么细长的箭体要经受27个发动机的剧烈抖动,不得不说是惊世骇俗之举!


        这还没完,为了减重,SpaceX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一二级火箭的分离机构从9个减到了前所未有的3个。为了省钱,大量采用常规商用、工业类电子元器件,而不是专业的宇航级器件。


        仔细去看猎鹰火箭,基本找不到新技术新材料,几乎是把现有技术玩到了极致!所有的设计只透露着两个字:大胆!


便宜多少钱?


        猎鹰9号发射报价6200万美元,理论近地载荷22.8吨,实际打过的最重卫星应该是一颗6吨的通信卫星。重型猎鹰发射报价9000万美元,理论近地载荷63.8吨,实际打过的就一个车壳。


        这真是友情价了,猎鹰9号折合运费才2700美元/公斤,即便按照实际发射重量计算,也只有1万美元/公斤。这价码,别说在美帝,就算土共也不敢小瞧!


        说个非技术的题外话。美帝原先的卫星发射主要是波音和洛马两家公司,技术当然是一流的,后来这两货联手搞垄断,成立了联合发射联盟ULA,死活不降价,请他们射一次,开口就是几个亿。土共在这头望穿秋水,却不能发射含有美国零件的卫星。


        因此江湖上一直有传言,NASA把SpaceX扶持起来,就是为了和老油条砍价。果然,NASA给了SpaceX几个合同之后,ULA立马怂了,号称改进了火箭,发射成本也可以控制在1亿刀。所以,严谨点说,应该是猎鹰降低了火箭发射的价格,若单纯从制造成本上说,呵呵,以前不知道ULA到底有多少利润,现在也不知道猎鹰是不是倒贴了老本。



稳吗?


你不投钱怎么成熟?

你不继续投钱怎么成熟?

你再继续投钱就快成熟了!

你放弃了就永远成熟不了了 !

        猎鹰9号有50余次的发射记录,发射成功率大约95%,对比一下各国自五六十年代至2014年的发射记录:




        这么一看,尽管猎鹰被削那么狠,但还是很稳的嘛,果然是天顶星技术啊!别急,这里还有门道。再按年代或火箭型号分一分,比如土共,发射了13次的长征2F火箭,发射了38次的长征2D火箭,无一失败,再比如美帝,宇宙神5号火箭70多次发射成功率100%,德尔塔4型火箭系列连续15年无失败记录。


        问题又来了,95%和100%,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先做几道小学算术题,猎鹰的发射报价是6200万,ULA(指洛马和波音俩公司)的同等火箭姑且算1.2亿。对客户来说,每20次节省12亿,但每20次得爆一颗,掐指算算,如果你的卫星价值在12亿以下,可以考虑猎鹰,否则还是选择ULA更为稳妥。


        但是呢,对SpaceX来说,猎鹰如果要回收,得留燃料减速,运载能力大约打7折,修复回收火箭的费用大约是造价的三分之一,用二手货打卫星的报价也打7折,这样算下来,利润撑死也就1000万,20次发射顶多赚2亿,如果每隔20次赔一颗,不知道这帐该怎么算。


        好在民用卫星的价格不算贵,比如,2015年炸了国际空间站的2吨补给,2016年炸了扎克伯格的卫星,损失都在2~3亿左右,这部分才是SpaceX的主要市场所在。


        可以很肯定的说,6200万的报价,很难实现真正的盈利,SpaceX基本靠投资在运营,这风格和咱们的贾老板颇为相似,只是内涵上要比贾老板真多了。


        其实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倒也不算大问题,若换成载人飞行,即便19次太空试验的价值大于一次损失,我们也不应该支持这种每隔20次就得死人的事情吧?


        回过头说,猎鹰火箭有没有可能再进步,也做到近乎100%的成功率呢?那这就失去了猎鹰的意义,回到了原先的老路上,而在这条路上,凭SpaceX的功底,是不可能和ULA这些巨头拼杀的。SpaceX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出发点就是把现有技术的价值榨干,并不打算做航天科技的开拓者,这并无不妥。



火箭也是菜市场


        既然有近乎100%的火箭,为啥还留着不中用的火箭?


        火箭发射其实高度市场化,和菜市场似的一分价一分货,卫星有大有小,轨道有高有低,如果发个几千万的通行卫星,自然不会选择几亿的火箭,如果是载人飞行,那谁还会在乎价格?


        单论便宜,也轮不到SpaceX,只是猎鹰玩了个垂直回收,外加马斯克极擅长讲故事,所以垄断了全世界的眼球。随便举个粒子,新西兰和硅谷联合折腾了一个“Electron”火箭,载荷约200公斤报价490万美刀,2018年1月份成功搞定一箭三星。



        再比如土共的快舟11号,1.5吨载荷报价750万美刀,连发射台都给省了,跟打个导弹一样方便。



        再说个题外话,土共的火箭发射一直是出了名的价廉物美,但美帝规定,但凡有美国零件的卫星,都不允许用中国火箭发射,这年头能有多少人不用美帝零件的!闹到最后,土共不得不搞卫星制造、发射、维护一条龙服务。所以,中国商业火箭的市场占有率只有5%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SpaceX的崛起。


        猎鹰的载荷是不能调整的,不管是0.1吨还是10吨,报价一律6200万,因此在这类微小卫星发射领域,SpaceX并没有价格优势,而在另一头的高端发射领域,SpaceX却没有技术优势。


        以可靠性为首要因素的高端领域,依然是ULA这些传统霸主的地盘,比如载人飞行或者有入轨精度要求的卫星或者深空任务等等。SpaceX上回好不容易拿到军方合同,先是因为火箭传感器原因推迟了发射时间,后来把一颗数十亿美刀的间谍卫星打到没影了,因军方的保密要求,谁也没多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索关键词:NROL-76。


        仅仅两个月后,ULA稍微把价格降到了1.9亿,就顺利拿到了军方合同。在这之前,美国军方和ULA签订的36次发射任务合同,总金额达到110亿美元,平均每次发射3亿美元。


        SpaceX的竞争优势在于近地商业发射,比如价值两三亿的通信卫星,万一摔了损失还是能用钱衡量的。这次重型猎鹰发射声势浩大,但为什么只扔了一个车壳?一则是广告,二则就是担心摔坏了赔钱,三则入轨精度不足,这次是实打实扔了一个车壳到太空,完全没有入轨的概念。


        猎鹰9号称20多吨载荷,重型猎鹰号称60多吨载荷,不过呢,越重的设备越昂贵,对可靠性的要求就越高。 我要送几百万的宝贝,你却强调你家快递全国只收六块钱,我敢要吗?一个几十亿的家伙会在乎火箭发射多几千万成本?会用二手火箭?


        

图啥?


        SpaceX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不停靠融资把事业往前推,如果押宝成功,可以参考乔布斯,如果最终无法实现盈利,可以参考咱们的贾老板。


        SpaceX虽然是个说大话的公司,但确确实实也做了很多靠谱的事情,SpaceX若能好好收拾收拾猎鹰9号,在中端市场还是能打出一片天地的。但是作为一家以融资推动的公司,必须要有新故事,比如,马斯克在2015年放话,2020之前要发射4425颗卫星(现有卫星数量总和的3倍以上),实现全球WIFI,2018年初才打上去2颗,眼下显然是不可能完成了,咋办呢?互联网思维的解决方案通常是提出更伟大的目标,于是SpaceX最近把计划修改成:2025年前发射12000颗卫星。


        SpaceX的商业模式就决定了他不得不在移民火星、全球WIFI这些更伟大的项目上烧钱,而不是专心把猎鹰9号的基础夯得更扎实。


        回到技术问题,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超预期问题,所有机械都有一定的冗余,航天也是如此,冗余在正常情况下是多余的,带来重量和制作成本的增加,但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对付万一。猎鹰号称有设计冗余,可每次一旦出故障,就是爆炸。长征近几年偶尔也出故障,但也就是卫星入轨有偏差,这才叫设计有冗余么,也意味着成本。


        猎鹰不顾一切吃冗余,以成本为驱动的开发模式,是火箭市场很好的一个补充,但这绝不是未来航天的发展方向。



过气明星:航天飞机


        说起火箭回收,必须还得说说航天飞机,这可是有人驾驶的真正意义上的飞机。先感受一下燃料箱尺寸:



        这燃料箱功能和汽车油箱一模一样,动力是靠外挂的火箭和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提供的。




        燃料箱是不回收的,因为造价便宜,而且抛离的轨道已经很高。如果要回收,先不说技术,搞不好还得留下一堆燃料减速。




助推火箭是回收的:



只是姿势不太好看:




航天飞机回来的时候是“飘”回来的,不需要动力,所以带翅膀。




        所以第一个实现回收火箭的就是航天飞机。


        看清楚美帝打的如意算盘了吧?把油箱单独分离出来,其他所有东西都是回收的。这样发射费用可以降到三五千万美元,每周可以发射一次,近地载荷36吨。


        当然了,这是理想情况,事实就呵呵了。整个项目耗资超过2000亿,单次发射的直接费用达到5亿。更悲剧的是,即便花费如此巨资,依然无法保证旧火箭能像新火箭一样稳定,最终航天飞机不得不退役。



挑战者号解体,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2011年7月21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完成了谢幕飞行,美国30年的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终结。从1981年开始,航天飞机进行了135次飞行,成功133次(发射成功率98.5%),创造无数辉煌,结局却依然无奈!



没红就过气的明星:三角快帆


        1993年9月,美国麦道公司德尔塔“三角快帆”试验火箭(DC-X),简直和科幻片一样,点火起飞后,先是向上飞了150米,悬停了一会,又横向飞了150米,然后着陆,耗时66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未来


        再往远一点想想,人类肯定要走向太空的。在基础物理毫无实质进展的前提下(空间弯曲虽然被证实,但虫洞还停留在科幻片里),还是靠最基本的化学燃料发动机。虽然离子发动机也有少量应用,但远没到挑大梁的地步。


        化学燃料发动机说起来都脸红,基本原理和几百年前的鞭炮没区别,瓶颈相当明显:一则燃烧值不可能无限提高,这么多年过去了,效率最高的还是液氢液氧;二则太不划算,稍微送点东西到月球,就得要上千吨的大鞭炮,如果上百吨的战舰想遨游太空,这得带多大一坨燃料!


        说到太空都是泪啊,渺小的人类,别总在鞭炮上雕花了,快想想其他辙吧!



扩展阅读:

核弹成长记:看我七十二变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核弹成长记:看我七十二变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从地图看沿海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降维打击:电子战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胡搅蛮缠:诡异相对论 |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老和山下的小学僧,著名科普作家。文2018年3月4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老和山下的小学僧娱乐巨星:猎鹰火箭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祝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