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新时代科学传播创新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 | 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 Author SCRC-CAS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袁岚峰担任副主任。2021年3月23日在上海举行的“新时代科学传播创新发展座谈会”,是中心的第一次媒体公开活动。欢迎大家对中心提供宝贵建议,群策群力推动我国的科学传播事业更上一层楼。
2021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举行新时代科学传播创新发展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著名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卞毓麟,上海市科委一级巡视员季晓烨和上海科技馆副馆长缪文靖等相关科普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国科大和中科院建立科学传播中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褚君浩认为,目前普通传媒的科普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设立科学传播专业对科普人才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他对科普工作提出4点建议,一是科普作品要有思想有深度出经典;二是科学传播形式要多样,接地气;三是对科普的认识要全面思考要深入;四是专业的科学传播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弘扬。
卞毓麟指出,一线科学家做科普的使命不应止步于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管理部门、其他科学家明白,他们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在世界上领先,做好“元科普”。他认为,“创新和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但是目前媒体对科普宣传力度仍显不足,需要重点关注。”
季晓烨则提出了目前科学家做科学传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目前科学家比较侧重传播科学信息。而科学传播不仅要传播信息,还需要传播文化。二是传播是多学科交叉的,但是缺乏交叉人才,很少科学家可以娴熟掌握传播学本身的技巧。他就科学传播创新提出3点建议:要从经验化转到专业化,推动科学传播高质量发展;科普要从政府、公益转到全社会共同促进,推动科学传播可持续发展;单一传播要向多样传播转变发展,用好新技术新媒体,推动科学传播多载体发展。
缪文靖表示,要正确理解创新和科普的关系,建立完善的科普体系,构建良好的科普生态圈。发挥好科普的科学性、渗透性和平等性,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以科学教育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
据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介绍,该中心主要依托中国科大教学优势,集成中科院资源,以年报、研讨会及杂志等为载体,进行科学传播理论研究和示范引领。该中心副主任袁岚峰则在会上介绍了中心的具体工作和职责使命定位。
会上,各位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打破惯性思维,就准确定位科学传播使命、明晰科学传播重点对象、加强科学传播手段多元化、推进科学传播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拓展了科学传播研究新思路。
来源:中国科学报
背景简介:文章2021年3月24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中科院新时代科学传播创新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