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文科生的话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期提升科研人员幸福感的重要作用。
学校主页上经常蹦出来“我校引进人才XX在顶刊上发表论文”的新闻,作为阅读者的我们感受到的大概率只能是发表这件事情所带来的荣誉,而不是科学研究本身所带来的满足感。
最近文科生出圈了,缘由特别简单,就是有人说文科生耽误了经济发展。信息爆炸时代出圈为王,负面出圈也是出圈。其实,文科生误国这个想法放在温饱还没解决的50年前还挺有道理的,但在早已实现四个现代化的21世纪,就不合时宜了。我不去讨论“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不是文科生太多,因为作为文科生,我深谙世界的复杂,不懂的不敢乱评。我唯一敢说的是,我和身边的文科生确实比理科生穷多了。
只是我觉得作者如果是文科生,他们大概会这样说:“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人才培养工作未能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微博@tombkeeper)。话术一变,归因就不是打击性,而是具有建设性作用了。
今天这篇科普文要讲的就是,文科生的话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期提升科研人员幸福感的重要作用。很多理科生大概读到这里已经一脸鄙视了,都有点道德谴责的火药味了。莫急,莫急,看完再谴责。理科生讲证据对不,没看完就谴责不合理科生逻辑。
故事是这样的,2016年的某天某学校主页上出了一个新闻:“我校首次在XX领域的顶刊发文”。我恰好有个朋友在那教书,那天我也恰好闲得无聊去点了他们的主页,于是截屏在小圈里挤兑那个学校的那个朋友:
“天哪,你们那么落后?竟然21世纪了才有人在那个期刊发文,而且还敲锣打鼓上了学校的头条,让人叹为观止!”
“你们不可怜一下我每天需要面对的生态,还在这说风凉话。”
但这个自讨无趣的对话让我做了一件自讨无钱的事情。我想起好像国内大学的科学新闻都是这个调调。我从1998年开始看《参考消息》的科学新闻,我感觉那会儿好像一般都是谁谁做了个有意思的研究,能让我们提前实现四个现代化,很少在标题里说谁谁发了个多好的期刊。于是,我做了一个要自己掏钱才能发出来的研究。文科生碰到经济问题,自掏腰包倒贴是最快的解决办法。
我分析了国内23所进入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前500的大学主页上的科学新闻的标题。然后我这个文科生惊讶地发现,“文科确实误国”。本来吧,经济不行,要是精神粮食富裕,其实人的幸福感也是可以“刚刚的”。但文科里那么多精神粮食相关的研究都被理工科碾压,几乎没有被报道。115 篇新闻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新闻报道(即SSCI 或CSSCI 索引的期刊)只有6 篇(5%)——低得惊人!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6篇大多跟提升幸福感有关。
按理说我们实现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了,温饱问题解决了就应该稍稍注重文科的发展和普及,这样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要是文科科普多一些,你们说还会有“文科生多导致掉入收入陷阱”这种思想吗?
为了不被嘲笑文科生的研究太主观,我基于种种痛苦的文献回顾和思考,提出了一个分析新闻标题的三维框架:
自然探索:着重突出科研成果对增进了解自然和社会方面的作用(**性能研究获新进展)知识创新:着重显示科研成果在某领域的知识创新方面的作用(XXX教授团队在***的药物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论文发表:则着重于展现科研成果以论文发表形式作为个人及学校成果(我校教师在《XXX》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这三个维度在每一篇科学新闻中都有所体现,同时实现科学传播和宣传推广的目的。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它们放在这两个目的之间的一个连续的轴上。自然探索主要突出科学传播的目的,论文发表主要实现宣传推广研究者和研究机构,而知识创新则介于两者之间,既传播科学也宣传推广。
还有更好玩的是: Science Advances刊发***教师XXX领域研究成果。这类标题有没有给你带来一种“某某领导视察我校”的荣誉感?
此刻,估计还有不少理科生会继续鄙视,你们文科的整点实在的好吗?这有啥影响呢?文科生说,影响大了去了!你说一个学生天天看主页上XXX发了顶刊,他关注的大概率只能是发表这件事情所带来的荣誉,而不是科学研究本身。科研人员的幸福感来自研究过程中的成就感,而痛苦感却来自得不到的荣誉,你们说这还不实在吗?
科学传播有3 个层次:1)作为事实传播,即传播科学研究发现的事实;2)作为过程传播,即传播科学研究是如何开展以及获得研究结果的知识;3)作为社会实践传播,即传播科学的机构和社会结构性知识。机构科学新闻中突出论文发表的标题规律在事实层面传达了论文发表是重要成就;在过程层面传达了论文发表是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社会实践层面传达了机构所看重论文发表而并非科研探索。这样的机构科学新闻其实是借科学传播的名实现宣传推广目的,放大了发表的功利性效果,对公众和年轻科研人员有误导性。
所以,你们说,我们现在天天要破四唯,要让理工科为中国的强大而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到最后一关,这些可歌可泣的科研攻关被那些不知道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的人给变成了H指数,能让科研人员幸福吗?
但H指数和基尼系数之间隔着几个太平洋,我这个文科生是难以快速简单地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得利索的,靠你们理科生了。我只想让理科生意识到,文科生改一下科学新闻标题的写法就有可能提升科研人员的幸福感!但这只是一个猜想,有待实验验证。
谢谢“熵痛忆穷”群的贾伟、姬扬和徐晓等老师对本文提出的修改建议。他们这几个理工科教授没事就揪我这个文科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问题,让我时常怀疑人生。感谢远在大洋彼岸的李宁老师,在他们群起而攻文科生的时候,李老师总能挺身而出维护文科生的尊严。感谢物理天平老师在他们偶尔吹捧文科生的时候能泼上一盆冷水,让我一直清醒,知晓文科生和理科生的鸿沟不可逾越。感谢曾泳春老师在平均每月一篇一区论文被接受的时候都@我一下,让我明白在高校考核中,文科生痛苦来源的根本是被强迫完成理科生的工作量。感谢我仙交师姐刘艳红老师,在我表现出一丝鄙视理科生念想的时候,提醒我要秉承兵马俑厚道的传统。感谢刘全慧老师,他一般不卷入文理科之争,却常常在我的某句话之后来一个概念解释,还强调不懂就去问物理学家。我其实一般都不懂,但不敢问,虽然群里一堆物理学家。要不是他们让我这么分裂,我是不会码这篇文章的。
这篇科普文改自以下论文:
张艺琼.市场化语境下科研机构的网络科学传播——基于我国高校网站科学新闻标题的分析[J].科技传播,2021,13(03):12-16+50
背景简介:文章2021年5月8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返朴(提升科研人员的幸福感,从改写科学新闻标题开始),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