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炒作指南 | 科技袁人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元宇宙属于又一个典型的”什么都不是”的概念。
西瓜视频:
https://www.ixigua.com/7042513390886978079
本视频发布于2021年12月17日,观看量已达5.8万
精彩呈现:
最近,最火的概念大概莫过于“元宇宙”了。但对于元宇宙究竟是什么,似乎又没人说得清楚。看看百度百科,它说元宇宙包括四个方面、八大要素。如此复杂的定义实在天下少有,而且看了之后还是莫名其妙。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的朋友、析易船舶总经理、著名投资人汪涛写了一篇文章(资深IT人详解什么是“元宇宙”——细说历史上那些“什么都不是”的概念 | 汪涛),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元宇宙属于又一个典型的”什么都不是”的概念。
为什么要说“又一个”呢?因为以前就出现过很多“什么都不是”的概念,例如云计算、大数据。有趣的是,越是属于“什么都不是”的概念,越是流行得广泛,流行的时间越长,生命力越长久。越是有特定和准确技术内涵的概念,越是难以流行起来,并且即使流行起来时间也很短。汪涛把这称为“IT业概念炒作定律”,他举了正反几个例子。
首先,真有技术内涵的东西,往往炒作不了太长时间,因为它被解决了。例如1990年代有一个著名的概念“所见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那时几乎满大街都是,但现在人们早就不提了。为什么不提了?因为“所见即所得”确实实现了。这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早期的编辑软件不是“所见即所得”的,你看到的只是控制符,实际效果怎么样要打印出来才知道,麻烦得要命。只有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才明白,“所见即所得”是多么重要的功能。但正因为这个概念十分清晰,所以这个问题解决以后,人们也就不再关注它了,现在的年轻人会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类似的,软字库、图形用户界面都是如此。它们有很清晰的技术内涵,一旦解决了技术问题,普通人就不会关注了。
反过来,“什么都不是”的概念会流行很长时间。因为即使是权威专家也说不清它是什么,也就说不清关于它的任何说法会有什么错。这样,无论是谁都可以跑出来说几句,显得自己很懂,同时都不会明显出错。
有一次,汪涛与一些领导专家一起去参观一个展厅。某个非IT专业公司的CTO给一位区政府书记介绍他们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我们计划在这里放一朵云,在这里也放一朵云。那位书记听得很有兴趣,就问:如果我们在这里也放一朵云,不是效率更高吗?那位CTO说:你说的太对了!然后两人云天雾地、兴奋不已地,到处计划着再放一朵云。汪涛实在是听不下去了,装着去洗手间以免笑出声来:你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但没关系,大家说得都很嗨,也都不担心会犯错——什么都不是的东西怎么会犯错呢?
又如大数据,现在谁还知道这个概念最初的定义是:数据量EB级,处理时间毫秒级?现在的情况成了,任何有数据的人都说自己是大数据,其他人谁也不好说不是。
最有趣的是,一旦一个什么都不是的概念被炒作起来,真正专业的公司无论是否明白这些概念什么都不是,也都不得不跟着一起去炒。因为他们也说不清这些概念不是在哪里。既然如此那也不能落后啊!是不是?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装着是这个领域的领导者。因为他们原来就是领导者啊,在这个新的形势下怎么能不是领导者呢?!既然IT业的各个老大都纷纷出来喊相同的概念了,其他所有外行人更不担心自己有什么错了——行业里一个个最专业的老大全都在谈这个东西,那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虽然偶尔有些人在批评,这个是在炒概念,可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东西你能批评什么?那比抽刀断水还要空洞。所以,大家都跟着炒,还都怕自己炒慢了显得落后。这么一搞,欧美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文件等都在用这些概念。那中国能落后吗?不能啊!所以中国政府的文件也赶快在用这些概念。都到这份上了你还能说什么?所以专家教授的论文里也只好都用这些概念。
汪涛的这一番描述,有没有让你想起《皇帝的新衣》?
汪涛对元宇宙并不是只有调侃,而是有具体的技术分析:如果不能突破三维视觉还原上的人类视觉生理限制,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ER(拟真现实)、MR(混合现实)、XR(扩展现实)等等都会受到与3D电视类似的局限。也就是说,会有一些应用,但不会太多。
什么叫做“三维视觉还原上的人类视觉生理限制”?汪涛在2016年就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网上最专业的VR分析文章 | 汪涛》。好吧,这标题一点都不谦虚,但内容确实也很实在。
绝大多数人往往只是从音视频信号处理角度看VR,其实这是很不专业的。音视频技术能不能在市场上获得应用,真正的核心基础是对人感觉生理的测量。最初电话信号带宽设定为3.4 kHz,电视信号的帧率标准设定为24 Hz,彩色电视信号采用红绿蓝三基色……所有这些全都是以对人感觉生理特性进行大量的测量为基础的。比较人眼与摄像机,就可以理解它们之间一些至关重要的差别。
摄像机的分辨率基本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图像的任何地方分辨率基本都一样。但人眼不同,我们在注意的目标点上会看得很清楚,而周边的景物就看不太清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人眼视网膜中间有个位置叫“中央凹”,这部分产生视觉的主要是高分辨率的“视锥细胞”,而边缘部分是低分辨率的“视杆细胞”。
由此就引出了聚焦的问题。人的眼球是一个形状可变的液态晶体,它可以通过眼部肌肉作用改变眼球形状来调节焦距。这样,当你注意某个距离的图像时,眼球就调节成相应的形状来看清这个距离,此时更远处和更近处的景物就不清晰了。我们一般以为立体图像是通过双眼成像的像差实现,其实不完全如此。因为人眼可以通过聚焦看清的景物来判断距离,所以即使是单眼也可以有立体感觉。只要你蒙上自己的一只眼睛看世界,就可以体验到了。
现在的3D视频和图像技术没有考虑人眼的以上特性,所以就会导致种种问题。比如说你看到的3D视频来自一块距离你5米的屏幕,但它想让你看到15米远处的景物。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眼球会自然地向15米的距离聚焦,但实际光线是从5米外传过来的,它必须聚焦到5米才能看清。这就导致了混乱。人还有一点感到很困惑的是:实际看自然界时,如果你看15米远处清晰,那么其他距离应该模糊才对,但现在居然各个距离都是清晰的。所以很多人看VR会头晕,就是因为神经系统持续处于这种内在冲突之下。
因此,3D只能在电影等部分场合获得应用,难以普及到电视和手机等所有屏幕。同样,VR的市场应用只会限于看房、看VR短片、飞行和驾驶模拟器、网上VR购物体验等少数应用,不会广泛普及。以VR为基础的元宇宙,也是如此。
在指出元宇宙的炒作本质后,最妙的是,汪涛写了下面这样一套“炒作指南”:
我指出以上这些并不是要批判或劝说人们不要去炒作它,别人要去炒作你有什么办法去阻止?没有办法,也没必要。甚至跟着一起炒作一下也没关系。但我只是提醒人们要明白,本来这个是被用来忽悠别人的,你别没忽悠住别人,先自己被忽悠进去了。另外,如果是那些真正的技术专家,因搞不懂这个概念而烦恼的话,我是要告诉你不用再烦恼了。不是你技术水平和理解力不够,而是这些东西本来就什么都不是,也可以什么都是。搞明白这一点,你就放心大胆地装着你很懂元宇宙的样子说话,不用担心,无论你怎么说都不会有错的。
如果你就是想炒作它呢?我只是从概念炒作的基本规律来给出这样几个炒作点的建议供参考:
第一炒作点,是说它们在未来将如何对全人类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会影响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个很适合搞技术、企业和投资的人采用。
第二炒作点,批评它如何地威胁到人类社会,使人类社会变得如何地不道德和内卷(不管你能不能听懂内卷是什么)。这个适合艺术家和媒体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炒作。
第三炒作点,如果我们不立刻行动,紧紧跟随的话,中国将在未来失去战略主动权,失掉未来。顺便呼吁国家应当加大在这个领域的投资。这个适合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和权威采用。
第四炒作点,随便说点什么,只要带上这个概念就可以了,哪怕你在谈阿富汗局势和直播带货卖鞋的时候也可以带上元宇宙。这个适合自媒体采用。
第五炒作点,马上去预测十五年以后,元宇宙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有多大,给出每年的增长率和直到十五年后每年的市场规模,一般使用十亿美元(billion)为单位,注意一定要精确到小数点后面至少2位数。例如不能说大约380 billion,而一定要说384.72 billion,否则会显得不够专业。完全不用担心预测会有什么错,十五年以后谁还记得这个预测的文章?相关概念是否还在炒作都不知道,人们可能早就去关注下一个概念了。这个适合国际最著名和最权威的咨询公司采用。
第六炒作点,不管能讲什么,赶紧接单去讲课,随便讲点什么都可以,例如:“元宇宙大爆发”,“元宇宙与大湾区发展战略”,“元宇宙与一带一路”,“元宇宙来了,国人不能再自我陶醉”,“元宇宙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这个适合一般咨询公司和讲师等采用。
介绍完汪涛的分析,我想问:你打算采用哪一种呢?
背景简介: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入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责任编辑: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