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下最近看到的三个数据 | 宁南山
导言:
如果半导体和汽车这两个市场我国拿下来,十年后会非常显著的改变世界的经济以及政治格局。
2020年4月日本最畅销的电视居然是TCL的一款32英寸电视,而日本市场销量第四名的型号则是海信的一款24英寸的电视,另外海信还有一款32英寸的电视型号销量排在日本第10位,也就是销量前十位的型号有三个来自中国品牌,另外前十名有四个型号来自已经是海信旗下的TVS Regza,合计有七个型号。
当然如果我们把夏普也算成中国品牌(它已经被台湾的鸿海收购了),那日本市场销量排名前12位的电视型号都是中国的了。
我们这里暂时还是只看海信和TCL两个纯正中国品牌,也可以看到中国电视的销量虽然还可以,但是价格却明显较低。
海信的24英寸电视是2.1万日元,
32英寸电视是2.8万日元,
TCL的32英寸电视是3.6万日元,
按照今天的汇率算分别只有1050元,1400元和1800元人民币,可以说非常便宜了。
和中国品牌的32英寸电视卖1400-1800元人民币不同,日本品牌的32英寸电视在图中最便宜的型号也有2400元人民币以上。而大尺寸的电视更是由日本本土品牌包揽。
像图中日本索尼的55英寸液晶电视价格18.7万日元,也就是高达9350元人民币,而索尼55英寸OLED电视价格则高达26.4万日元,高达1.32万人民币。不过不管怎样,中国品牌电视可以说是唯一攻进日本市场的外国品牌了。
另外我们把TVS Regza和夏普也算进来中国品牌的话,那么日本市场4月份前12位的型号都是中国的型号了,其中海信及其旗下的TVS Regza有7个型号,夏普4个型号,TCL有一个型号,日本在本土只在40英寸和55英寸的有松下和索尼品牌支撑了,尤其索尼是主力。
曾经风靡中国的日本电视,现在不仅在中国市场败退,而且被中国反攻到日本本土了,而且我对索尼电视能够维持住多久的高端表示怀疑态度,因为电视在朝智能化,万物互联,智能家居的方向发展,索尼在这方面并不是强项。
多说一句,索尼电视用的显示面板,都是买中韩公司的,三星,LG,京东方,华星光电,还有台湾的友达等。
这在以前可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我们一直觉得能在中国本土打败日本家电已经很不错了,没有想过有一天中国的家电品牌能在本来就在封闭的日本市场占据份额上的优势。
研究日本的产业,给人总体的感觉就是“颓”,像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技术能力很强,工作经验也丰富,但就是没有那种向上的闯劲了。
其实日本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上面还有很大的优势,这几年随着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热潮和火爆,日本的企业也从中赚了不少,但美国对中国的围堵特别是对半导体产业的卡脖子制裁,使得中国在设备和材料方面的投资很大,而日本在全球芯片的制造产能方面并不占优势,日本的IDM公司还不错,铠侠,索尼都可以设计并且制造芯片,但在芯片代工方面产能还不如中国大陆,中国的芯片制造公司在上游逐渐搞国产化的话,也会挤压其份额。
总之我觉得未来十年日本经济的前景仍然不乐观。
另外一个数据是关于汽车的,拥有一辆50万以上的车,你就是全国家庭的前1%,拥有一辆30万以上的车,你就是全国家庭的前3%。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里面的很多数据还挺有意思的,其中全国家庭户数是按照4.579亿个家庭来计算,全国家庭户车辆拥有率为41.67%,而且统计局还统计了车辆的价格分布。
注意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国家庭户为4.9416亿户,集体户为2853.1841万户,普查分为短表和长表,这个车价统计是属于人口普查的长表内容,采取的是抽样10%的做法,但实际抽样并非是严格对应10%,而是抽样了4579.13万家庭户,如果按照10%反推对应的是4.579亿家庭户,也就是跟七普的家庭户总数有差异,不过嘛统计总有误差,我们主要是看比例。
全国家庭户中,拥有价格100万以上豪车的家庭数量为0.27%,
拥有价格50-100万汽车的家庭比例为0.88%,
拥有价格30-50万汽车的家庭比例为2.16%。
拥有价格20-30万汽车的家庭比例是4.46%
换言之全国家庭中,
如果你的车价格在50万以上,那你就是全国家庭的前1.15%,
如果你的车价格在30万以上,你就是全国家庭的前3.31%,
如果你的车价格在20万以上,你就是全国家庭的前7.77%。
或者说在全国有车的家庭中,汽车价格在20万以下的占81.2%,也就是你的车价格在20万以上,就已经是全国有车家庭的前18.8%了。
当然中国市场够大,全球市场也够大,比如这个拥有价格30万以上汽车的家庭只占中国3.31%看起来数字小,但按照4.579亿家庭计算也是1500万个家庭了, 更何况实际市场还比这要大,因为不少家庭的车买了多年了,很可能当时买的是一二十万的车,但现在具备买30万以上车的能力。
但这个比例依然让我感到有些吃惊,买个20万以上的车,居然就能进入全国家庭的前10%,全国有车家庭的前20%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的汽车市场仍然是有发展空间的,虽然在数量上已经多年变化不大了,但是在金额上面是有很大的向上升级的空间。
目前国产的红旗,蔚来,理想,乃至于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等都在尝试攻下30万以上的市场,应该也是出于这个考虑,这是一个增长的市场。
只要我们持续的保持经济发展,人均GDP和国民收入在2035年之前再翻一倍,则整个汽车市场的规模金额还会往上走的。
第三个数据是一个“半导体材料制裁测试”
这是2019年日本和韩国之间发生的争端,2018年10月韩国最高法院勒令日本企业给予赔偿的前劳工索赔案判决,这个判决导致日本的强烈不满,因此到2019年7月,当时的日本安倍政权表示日韩“两国间的信任关系被明显损害”,限制向韩国出口半导体生产不可或缺的“氟化氢”“EUV用光刻胶(感光剂)”,用于OLED面板保护零部件的“氟化聚酰亚胺”这3个品类,要求对每个对韩国出口合同展开个别审查,注意审查不是就完全停止出口了,而是主动权在日本手里。
韩国方面反应强烈,称这是“经济报复”,在韩国甚至发生了对日本产品的抵制运动,日韩关系恶化至被称为二战后最糟。
当然了,作为旁观者的中国人,我们最关心的是三年过去了,没错现在已经是2022年7月了,韩国的这三种材料替代的怎么样了。
根据日经中文网2022年6月30日的报道,引用的是韩国贸易协会的数据,这三种产品从日本对韩国出口每个月的金额变化如下:
这里面氟化氢从日本进口出现了大幅下降50%以上,是替代做的最好的,而氟化聚酰亚胺从日本进口也有小幅的下降,而光刻胶韩国从日本的进口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还增加了。
所以三种材料的替代从好到坏为氟化氢>氟化聚酰亚胺>光刻胶。
其中氟化氢由于中国已经能够制造电子级氟化氢,因此2019年之后韩国也从中国增加了进口,当然韩国也能自产一部分,但是这个东西总体市场很小,从上面的图也可以看出,2019年7月日本制裁之前,韩国每个月从日本进口氟化氢也就是500万美元左右,并没有太多。
2018年我国氟化氢总出口1700万美元,2019年由于韩国需求猛增,因此出口增加到3400万美元,到2020年出口为3100万美元,其中1948.6万美元出口到韩国,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本土企业,以及和日本的合资企业均有对韩国出口。
而相比之下,2019年7月制裁前韩国每个月大约要从日本进口800万美元的氟化聚酰亚胺和2000万美元的光刻胶,而这两项材料尽管我国都已经有企业在研发,像一些低端的光刻胶已经在批量出货,但总体上尚不能实现规模的替代日货。
市场规模小,但却能卡脖子。
日本的这三种原材料,韩国从日本进口的规模都不大,在2019年7月制裁前三种材料加起来平均每个月进口也就是大约3300万美元,一年差不多四亿美元,从金额上看并不大,但是却是能够卡住半导体生产脖子的关键材料。
因此这是必须要攻克的技术,不过幸而我国都已经有相关企业在布局研发和生产。
从韩国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材料研发和应用难度是不同的,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替代速度较快,有的要慢一点,另外对被攻击的一方来说,只要在技术上实现了可替代,则可以对发起制裁的国家造成永久性的损失。
像上图中日本出口韩国的氟化氢就从每个月500万美元左右下降到了现在的不到200万美元,每年损失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出口,考虑到半导体材料是个高利润的产品,这对日本来说也是损失。
而且这样的制裁也促使韩国向中国供应链靠拢,一旦中国供应链实现技术突破,不仅能够供给本国企业需要,还能够规模化对韩国供应氟化聚酰亚胺和光刻胶,则必然导致日本相关产品对韩国出口大幅下滑,所以对我国的半导体材料供应商们来讲,市场不只是在国内市场,在海外也是有市场渴望我国的国产材料出来的。
东亚三国都是全球制造业五强,日本人采取这种卡脖子的方式,其实对我国是有利的,这会使得韩国厂商认为中国供应链比日本供应链更加安全。
总之我觉得,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收入高,其实还是有高端产业可以把他们的科技能力变现,如果无法变现的话,那么就无法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
所以如果半导体和汽车这两个市场我国拿下来,十年后会非常显著的改变世界的经济以及政治格局。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