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同比增8.4%。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吕大良介绍,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开局平稳”。但这个“平稳”背后有惊涛骇浪,3月出口的逆袭,让唱衰者难以理解,甚至看好中国外贸的人也感觉惊讶。 洋山 深 水港 的起重机 和集装箱(作者供图)
如《华尔街日报》此前对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中国3月份出口预计同比降7% (以美元计) ,进口下降5%,贸易顺差410亿美元。但实际数字是,3月出口3156亿美元,“暴增”14.8%,顺差881.9亿美元。一季度出口8218.3亿美元,从前两月的-6.8%,转为0.5%。经济学家的预期与实际数值的差异,大到让人难以理解。 而且中国3月出口大增,是独家现象。例如经常作为比照的几个对象,印度3月货物贸易出口383.8亿美元,同比降13.9%;越南一季度出口降11.9%,3月降14.8%;韩国3月出口551.2亿美元,降13.6%。中国出口体量本就巨大,为何3月忽然独家暴增? 笔者认为, 经济学家与舆论对于中国出口实力的认知存在系统性偏差 。而这种偏差在特殊背景下,还被“盼衰”情绪放大了许多,导致了离谱的差异。另一方面,中国贸易伙伴众多,出口横跨多个领域,的确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贸易发展趋势相反的情况,多样性与韧性成为显著特点。业界应吸取教训,正视中国外贸的新特性,进行客观评估。 对中国出口的系统性认知偏差 传统认为,中国出口主要市场是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欧美也是中国外贸主要顺差来源。而向发达国家出口,主要是外资公司主导的,渠道和利润被控制。近来,在美国政府敌意推动下,外资公司出现了转移产业链到印度、越南等国的趋势。因此,中国出口将遭到打击,美欧订单下滑,外贸行业面临巨大冲击。 这是近年来关于中国外贸最为流行的叙事,在国际国内有无数相关的新闻与分析,光是苹果在印度生产iPhone的文章就不少。即使对中国产业竞争力有信心的人,也会受影响,对各类风吹草动较为敏感。 但是,发达国家人口只有约10亿,虽然经济实力强,但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有56亿要多得多,有实力的国家不少,特别是有资源的。中国出口在全球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有没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超过了对欧美传统市场的出口?我们发现,这已经成为了现实。 2019-2 022年中美进出口额对比(作者供图)
例如2022年中国出口3.59万亿美元,相比2019年的2.5万美元大增43.6%,一举摆脱了之前外贸增速不高的局面,顺差也翻倍了。这么大的增长,通常是有格局变化的。 2022年对美国、欧盟、日本出口分别为5817.83亿美元、5619.70亿美元、1729.27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6.2%、15.7%、4.8%,合计占比36.7%。对韩国出口1626亿美元 (占比4.5%) ,英国800亿美元 (占比2.2%) 、澳大利亚788亿美元 (占比2.2%) ,加拿大537亿美元 (占比1.5%) ,这四国合计占比10.4%。发达国家贸易伙伴主要就是这些,合计占比47.1%。还有瑞士、冰岛、以色列、新西兰等国,中国对其出口额都不算高,可忽略。 如果是论发达的经济体,那么还要考虑香港和台湾。2022年大陆向香港出口2975亿美元 (占比8.3%) ,向台湾出口816亿美元 (占比2.3%) 。但是香港与台湾比较特殊,算是大中华经济区,还有转口贸易因素,对台出口也主要是台商内部贸易。另外,2022年对新加坡的出口约800亿美元,增速超过40% (2023年一季度继续增长46%) ,转口贸易很多,应该放进东盟里,不应算成对发达国家出口。 总体来说,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算是传统的欧美和西方市场,占2022年中国出口比例约为37.8%,加上一些转口的,占约40%的份额。这些国家与中国距离较远,区域经济不太容易拉上关系。其中,又可以分成北美、欧洲两大块,澳大利亚和中国的贸易关系都有特殊之处。真要说铁了心对中国出口加关税疯狂下手的,只有美国自己。 日韩是东亚国家,和中国经济联系较多,也都在RCEP里,合计占中国出口比例9.3%。日韩加上港台地区,占了中国出口约20%。另外40%的出口市场,就是面向发展中国家了,其比例已经悄然接近了欧美市场。这是2022年的结论。 如果看2023年一季度的出口数据,欧美传统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市场走势差异很大,形势变化极为迅速,其实已经可以给出明确的趋势性结论了。 一季度,中国出口总额8218.3亿美元。对美出口1152亿美元,同比降17%,占总出口比例降至14%。对欧盟出口1260亿美元,同比降7.1%,占比15.3%。对英国出口178亿美元,降7.3%,占比2.1%。对加拿大出口105亿美元,降17.3%,占比1.3%。这些国家,占比都是下跌的。对澳大利亚出口196亿美元,上升了10%,占比升至2.4%。这几国加起来,占比是35.1%,如果除去澳大利亚是32.7%,不到三分之一了! 日韩及港台地区方面,一季度对日出口407亿美元,同比降2.9%。对韩出口388亿美元,增5.1%。大陆对香港出口620亿美元,降9.9%,对台湾出口158亿美元,降22.2%。日韩及港台地区合计占比19.1%,也减少了。 余下的基本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占比约45%。也就是说,一季度发展中国家市场占中国出口比例,已经超过欧美传统市场10个百分点了!即使考虑转口贸易的影响,也可以有把握地说,对中国出口而言,欧美传统市场,已经明显小于发展中国家了! 形势的发展就有这么迅速,只要一个季度,发展中国家占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就明显超越了原来份额最大的欧美。而且,这并非是对欧美出口萎缩这一个因素造成的,更多是对多个发展中国家出口暴增的结果。 对中国出口而言,发展中国家在一季度出了好几个“贸易明星”。对俄罗斯出口240亿美元,增46.3%。对东盟出口1390亿美元,增长17.8%,其中对新加坡、老挝、缅甸分别增长45.8%、37.8%、29%。对非洲出口417亿美元,增长18.8%。 如果再把亚大区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澳大利亚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特殊化”,欧美传统市场就真不到三分之一了。如果再把欧盟放一边,那美国、英国、加拿大就只占17.4%,只比六分之一稍多。如果只论美国自己,那就是不到七分之一。 从一季度出口降幅来看,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达到17%,明显降更多,加拿大和美国市场是一体化的。欧洲情况就明显不同了,东亚和澳大利亚又更不一样。美国之外的发达国家与地区,绝不是听美国指挥捧转动的,而是有各自的盘算。 因此,美国折腾产业链转移,就算真有进展,其效应也不应高估,占中国出口市场只是七分之一。但是在新闻效应下,这个冲击被放大了数倍。 有点巧合是,中国2023年前2月出口5063亿美元,下降了6.8%。这让“经济学家”觉得“产业链转移”的故事成立,对3月出口顺势给出了“降7%”的悲观预期。3月实际数字是增长14.8%,可谓近年来预测反向程度最为夸张的案例。 原因其实不难找,春节因素和旅行限制放开有一定影响。中国在一季度放开国际旅行限制,需要一些时间,内部外部也要安排出行计划。从大陆与香港通关的情况来看,1月8日恢复往来,但有配额限制。2月6日全面恢复通关,但也还要一些时间来适应,如一些人重新办理证件、安排行程。直到3月才基本正常,许多商家如往年一样,在香港与深圳之间来回。 中国人外出旅游经商,之前一些落地国也是有限制的,3月逐渐恢复正常。如韩国3月1日起,取消对中国游客核酸检测。 3月出现了一个火热的情况,全球商家纷纷来华,如苹果CEO库克3月25日访问北京。中国外贸行业的人也出外开拓。多国领导人也是从3月开始密集访华,情况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全球商家积极与中国来往,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挣钱。 和中国做生意最省心,套路也熟。在非洲、中东等地区,已经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商贸人士群体,知道如何与中国做生意。而且这些外国商家非常坚定,想赚钱就来中国倒货,社会秩序和生产供应都很稳定,什么货都有,性价比还碾压,真没有别地可以相比了。 在境外社交媒体上,许多人已经传播了不少“中国这么发达”的视频,正面宣传效应非常好。例如在政治气氛差到极点的情况下,印度从中国进口却诡异地高速增长。2020年,中国对印度出口667.3亿美元,2021年暴增46.1%至975.21亿美元,2022年再增21.5%至1185.02亿美元,中国顺差超过了1000亿美元。印度博主是在外网发中国视频的主要力量之一,已经对围观群众产生了“颠覆性”的认知效应,不少印度人难以置信地看到,中国竟然连西部都似乎非常发达了,熟悉情况的印度商家自然知道要怎么做。 许多发展中国家商贸人士,更没有政治压力,在全球经济动荡的情况下,想做生意赚钱,与中国合作会是压倒性的选择。不少人靠中国发家致富的经历不是假的,数量正在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唯一的麻烦就是有一段时间来往不方便,3月恢复正常,全球各地商家都兴奋了。从政府到民间,想在中国找开拓机会的人数量明显在增加。中国在3月,从外交到外贸,收获都很大。 这些发展中国家商家,与发达国家进口商相比,实力一般,更不掌握喉舌,国际新闻效应非常小。但是其人数和规模效应已经完全起来了,蚂蚁雄兵一样,源源不断地往中国爬。有些商家规模都不小了,新兴国家市场霸主不可小看。加上中国外出开拓的商家,可以说是国际商贸里的宠然大物,是以中国为依托的商贸大部队。只是人们和以前轻视中国经济一样,主要还是盯着发达国家那些著名公司。 所谓“产业链从中国迁出”的故事,对发展中国家商家而言,意义不大。就算部分手机、鞋靴之类的产线从中国迁往印度、越南,和全球草根商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根本就不是赚钱机会,基本是大公司和产业链上的公司在折腾。想赚钱,还是得找中国,而不是去印度或者越南。印度商人自己还得从中国倒货,别国的就更不用提了。 从数据趋势来看,一季度中国出口是一个“全球商家在中国找赚钱机会”的故事,而非“产业链迁出中国”的故事。 中 国各大“明星出口产品”的出口额及 增幅(作者供图)
中国制造业产品覆盖极广,许多王牌出口项目没什么竞争,所以也就没有故事。例如塑料制品,是脸盆、衣架这些不起眼的东西,2022年出口7188亿元,实际规模已经很大了,三年增长高达115.7%,是隐形的出口明星。2023年一季度,塑料制品出口1702亿,又增长了11%。箱包出口595亿,同比增长39.4%,表现也起来了。玩具出口635亿,增长12%。连服装出口都增长了6.7%,达到2419亿。 还有新闻里着重强调的“新三样”,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一季度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这就是非常繁荣的景象,是产业升级,别国有这种产业表现都会当极好的成绩吹上月球,可惜没有。而且“新三样”对欧盟、美国、韩国、英国分别增长88.7%、88.1%、121.7%、118.2%,对东盟出口增长103.5%也应该是绕道奔欧美的。这说明,即使在认为有麻烦的欧美市场,中国出口都有替代性的明星出口产品顶上。 综合来说, 3月逆袭是中国出口实力的一次爆发式展现。戏剧性的暴增,不仅击败了唱衰预期,而且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超过欧美传统市场,差距还会越拉越大,成为中国出口继续高歌猛进的主力市场。 中国出口实力应如何评估? 中国进出口,不只是唱衰或者唱好这么简单,它不是一个局部事件,而是有全球效应。对中国自己来说,直接作用就是赚顺差买资源,但意义早就远不止此了。中国进出口实际已经是全球经济极为重要的成分,甚至成为许多国家经济赖以运行的最重要基础条件。对各国来说,只是程度深浅的问题,不能当作一般的双边贸易来对待。 202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关系(作者供图)
以美国2022年的货物贸易数据为例,它的进口明显是分三块的。一块是北美自贸区,从墨西哥进口4550亿美元,从加拿大进口4380亿美元。南北两个邻国又分别从美国进口了3240亿美元、3560亿美元。这是北美进行了区域经济整合提高效率,是合作生产的概念了,不是一般的进出口。 美国2022年从中国进口高达6348亿美元,遥遥领先其余国家。接下来是日本的1480亿美元,以及德国的1470亿美元,都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其它较多的是越南和韩国,也超过1000亿美元。 美国的数据,还大幅压低了中国出口的影响力。这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贸易壁垒市场准入,中国公司被无理打压,电信、手机等多种商品被安全借口排除在外,还有普遍性的25%的关税。另一个因素影响更大,就是市场渠道的控制,这在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市场是结构性的现象。 最近中国SHEIN、TEMU等电商平台在美国掀起了廉价消费热潮,对美国渠道冲击很大,在手机APP排行榜上排名靠前。为何有降维打击、病毒传播的效果,实在是因为价格太划算了。这也是因为原来控制渠道的商家,从中国进口商品来,在终端卖出的加价幅度十分惊人。因为加价幅度很大,进口商承担25%的额外关税都没问题,对中国商品加关税基本都是美方承担了成本。 开设于肯尼亚的中资超市“China Square”(作者供图)
肯尼亚内罗毕年初开了一家中资超市“China Square”,因为很便宜,购物条件也不错,非常火爆,老板说两周就赚了15.7万美元。当地人难以置信,觉得原来贵了几倍买拖鞋之类的商品是上当了,一些受影响的商家跑来抗议,引发了混乱。肯尼亚政府要求超市暂时关门,因为对当地零售市场冲击太大,3月初协商后又重开。 这类渠道事件说明,其实中国制造商品在全球早就是碾压式的存在,但各国商家主要还是在利用渠道大幅加价的阶段。很多人感觉,在中国买这些制造类商品非常便宜,外国却挺贵,就是这个现象。中国这边渠道竞争是充分市场化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市场经济效率高、产品类型丰富、商品性价比高的好处,甚至连肆虐全球的通胀在中国都没有感觉。 人们对此认识不深,因为盯着一些外国大品牌控制的产品,如苹果手机,在全球定价是可以查的。这类产品全球统一营销,中国市场虽然算便宜,价格差别也不算大。甚至有些人说中国物价贵,是有些消费者青睐的外资品牌商品有关税,也有利用小资崇洋心理加价的现象。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30%,但这个增加值是在中国计算的,基本是充分竞争增加不多的。看A股上市公司利润率就知道了,比美国公司低多了,什么赚钱就一堆公司扑上来。如果按外国的标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增加值能上调非常多,肯定要超过全球50%了。 人们感知的全球制造业贸易商品,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中国制造的一般商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但实际占领了市场,消灭了这个类别的竞争者。这类商品有非常广的受众,不愿意高价买大品牌商品的人是大部分。其它国家如果不搞贸易保护,本地对标的制造商几乎是无法生存的,效率差了几倍,在国际贸易层面不需要讨论了。这是中国制造真正的威力所在,众多行业一起优化,效率优化到了极致,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别国也不可能复制。 第二类是消费类品牌商品,发达国家品牌有优势。中国大品牌也逐渐崛起,获得了一些全球声誉,其它发展中国家基本没有大品牌。这类商品影响了人们对制造业实力的认知,但是发达国家大品牌也有很高的份额是在中国制造的,有时与第一类制造实力其实是一回事。 第三类是高科技产品,和第二类的品牌有重合,但其性质主要是高科技。如芯片、锂电池、大飞机。其主要特征是,不是面对一般消费者的,但也有相当的知名度。如美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就是大飞机。高科技产品有时会支配人们对于制造业实力的认知,但中国不能制造的品类其实也不多了,高科技实力基本能算全球第二。 如果用“平均利润”、“人均产值”之类的指标来评估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就可以排到比较后的位次,这也是舆论与研究者乃至官方都乐于给出的估计。如认为“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处于全球第三梯队”,“大而不强”。中国在组装加工外资品牌商品、海量制造一般商品这几项,用了太多人,排名肯定高不上去。上亿制造业就业人口,规模远超其余国家,绝不可能只去搞人均产值高的高科技产品。 但如果先不考虑人均类指标,分三类看制造业实力,结论就会很吓人。不能说就只有大品牌商品、高科技产品才重要,能挣钱、能就业的制造业实力,总不会是坏事。 中国在第一类一般商品是绝对统治的,历史上没有过的,本国就能决定一切,基本上所有技术元素都不缺了,与外国无关地自我进化了不短的时间。这体现在数据上,就是中国塑料制品、箱包、玩具等出口项目连续增长。这完全可以继续向全球开拓,全球需要中国商品的穷人还很多,还是一片蓝海。 在第二类消费品牌,中国制造技术水平和效率也是绝对第一,基本不存在技术瓶颈,只有渠道和品牌档次问题。但品牌溢价,迟早会受技术水平和效率影响。中国品牌就算在发达国家受到打压,在发展中国家总会有机会。 在第三类高科技产品,就存在一些卡脖子问题,甚至已经被卡了,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情绪。但是“新三样”以及大飞机、高铁等影响重大的高科技产品说明,中国高科技已经有了不错的全球竞争力,而且还在往上突破。 其它国家拿什么和中国竞争制造业?第一类一般商品,外国就没有值得一提的竞争力,大家都当不存在一样,对中国顺差一再飙升迷惑不解,对一季度出口增长率预测极其离谱。几乎全部的分析,都在说第二类、第三类,在说中国还没有突破的少数高科技领域,以及渠道、品牌,这些与制造业技术和效率本身无关的商业因素。 美国是拉开架势,搞产业链迁移,不搞不行了。但根据以上框架,能折腾的就是第二类和第三类。美国自家公司的消费品牌组装迁出中国,苹果、戴尔等等。再忽悠其它发达国家消费品牌公司,也来分散风险,生产从中国迁出,算有点成效,但规模和影响明显没有美国品牌大。再就是高科技领域以芯片为核心,对中国大搞制裁,搞政治正确,借口安全问题排除中国高科技产品,还劝其它国家也来排除。 如果全面认识了中国制造业实力,就可以很有信心地宣称,美国这个攻击并不会有多大效果,一季度的出口数据就很好地说明了问题。 一个是“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效应。前面论证了,美欧传统市场已经不如发展中国家市场大了。发展中国家可以自主决定和中国大做生意,互相也很开心地聊起来了,甚至找中国调停化解争端。只要发展中国家市场不断做大,中国出口增长势头就能一直维持,这是新的动力。发展中国家得到中国在基础设施和技术领域的帮助,扫除经济增长的障碍,增长主要动力已经有了。一般商品、品牌商品、高科技产品,发展中国家都能以极高的性价比从中国得到,大批人口过上现代生活有路径了。 一个是制造业的技术和效率,对美国的攻击有极大的制约。例如苹果要转移iPhone产线到印度,新闻放风说2025年要25%、远期40%-45%。英国《金融时报》文章就唱反调,说苹果和中国关系很深,印度那都是FATP (Final Assembly, Test and Pack) 低技术环节,组装、测试、包装,从中国运零部件过来。如果只是FATP转移到印度,那冲击会小得多。但即使是FATP也不容易,苹果四大产品到2024年,还是90%以上在中国制造。 苹果四大产品中有90%以上在中国制造(作者供图)
更深层地,要看印度本土企业如何进入苹果供应链,中国已经有上百家企业。目前还看不出,印度或者越南企业如何进入要求极严的苹果供应链,应该要不短的时间。如果是中国链上的企业跑印度开厂,影响会小一些。因为中国企业还在链上,这些企业的中国供应商 (不是苹果供应商了) 还是会有相当多的就业。印度怎么一级级地把全部企业都弄过去并不简单,目前是进展到要求几家苹果供应商在印度开厂搞FATP的层级,而且品质还成问题,想升级需要基础能力提升。 至于美国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攻击,目前已经到了有攻有防的阶段了。之前美国来势汹汹,人们心里不太有底,高科技什么情况要斗过才清楚。从特朗普发动攻势,也快五年了,时间不短了。全球各国基本的评估是,中国顶住了,美国没占到什么便宜,坚定了找中国合作的决心,甚至美国盟友也不愿意跟了。 高科技有非常复杂的供应链,经常需要全球多国合作,中国逐渐成为全球高科技供应链的重要部分。但是趋势非常明显,主要是三个趋势。 一个是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领域,其特征不再是全球合作,而是中国主导了。 这就是所谓的“白菜化”,以前一般是开除出高科技,最近也得承认中国的科技实力了,总不能都开除。如果所有产业都到这个程度,那就没什么好分析的了。像新能源、电动车就变成中国主导了,虽然外国公司也会进来,但就需要以中国为中心发展了。这也是中国努力的方向,多一个领域就多一分安全感,有时会不计代价大搞研发,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重视程度。顶住美国攻势其实不需要这么高标准。 再一个是中国在越来越多高科技领域,逐渐有了存在感。 例如所有行业里最困难的芯片设备供应链,原来几乎等于没有,现在冒出了不少本土企业,在蚀刻、CVD、PVD、CMP、离子注入、清洗、检测等多个领域有突破,进入了芯片制造企业实际应用。总体来说,技术原理基本摸清,应该可以保证28nm芯片制造产线完全国产化,但需要不短的时间,如2030年。这就某种程度保证了,不会发生非美的外国芯片设备供应商不做生意的怪事,没动机。 再一个是美国及其盟友,试图在高科技产业链里,摆脱中国公司,所谓的脱钩。 例如对稀土供应想办法,搞芯片产业联盟,新能源领域也想脱离中国的绝对控制自立。这个脱钩趋势就被无限夸大,加上品牌消费品的组装外迁,似乎是一个特别大的事,搞成了中国就惨了。 就算美国搞高科技脱钩有进展,最多也就是中国和美国竞争高科技的局面,看谁性价比高、关系搞得好、体系建得好。这是好事,中国肯定会充满斗志地迎战,靠生产效率,靠中低科技产业链齐全,配合尖端高科技研发,一起和美国斗,每年几百万理工科毕业生正好忙活。 很有可能,美国干这种损人不利己、违背经济原理的事干不好。本来各国基于分工合作、比较优势的原理,一起将产业效率发展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到了中国效率又有突破。然而,美国走回头路,不要分工、不要合作、不要比较优势,难道美国工人很高效吗?东南亚或者印度工人很高效、研发很给力吗? 实际发生的事,就是勾兑、表面文章,美国公司将产品伪装成美国制造,中国公司绕道东南亚参与产业链。印度、越南等国搞FATP,表现红火实际只是组装环节,升级不易,而且一季度数据连表面都不火了。经济规律很强大,逆着推动很难搞。 美国政客,如果是顺着市场经济规律来,还能搞出一些法案,帮助美国公司发展做大。但如果逆着市场规律干大事,这恰恰是中国政府的绝活,美国又攻击又害怕,自己也学上了。逆着干,国家级产业规划,先不挣钱、往里砸钱、砸资源,是需要狠劲的。国际上一般认为东亚厉害,以韩国和中国为代表,别的国家卷不过。 美国政客搞的各种基建、产业规划,基本是笑话多、成就少,不断冒出各种匪夷所思的灾害事件。美国公司按市场经济规律在全球推进的能力是很强,但美国政客真不行,主要是律师团伙出身,不像是能搞产业规划的。美国公司也不太可能去逆着经济规律搞产业规划,主要是应付敷衍,股东要挣钱才是最大原则。 中国出口的实力是以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的,要综合全面地评估。三月出口数据的戏剧性逆转,揭示了中国出口与制造业真正实力。友好的发展中国家迎来发展机会,合作热情高涨,让中国出口迅速击败外界唱衰的预期。美国对中国的攻击,其影响被夸大太多,占中国出口市场的份额已经不算大了。 本文2 023年 4月22日发表于 观察者网 《陈经:三月数据“独家”逆袭,中国出口实力到底强在哪?》(https://m.guancha.cn/chenjing/2023_04_22_689435.shtml) , 风云之声获授权转 载 。
■ 扩展阅读
疫情3年后,中国企业面对了怎样的新世界?| 陈经
ChatGPT是“大忽悠”还是真的“狼”?| 陈经
为什么中国人总说“没钱消费”?| 陈经
中国电影工业全球地位分析,《流浪地球2》的突破和局限在哪里?|陈经
对中国逆差大增,韩国企业好日子到头了?| 陈经
■ 作者简介 陈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中国的官办经济》作者,微博@风云学会陈经。
风云之声
科学 · 爱国 ·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