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壮丽而荒凉:登月第二人的矛盾人生 | 墨子沙龙

风云之声 2023-11-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墨子沙龙 Author 郭庆

■ 导读

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于1969年7月21日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在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经过八年的准备,1969年,“阿波罗11”号圆满完成了人类第一次载人登月飞行,实现了“人类的一大步”。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其中5次成功,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如今,美苏争霸的硝烟早已散去,而根据我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并开展科学探索。

回顾历史,那些波澜壮阔中的属于人类特有的喜怒哀乐,不应被遗忘在宇宙尘埃中。或许,这些人类的普通情感,才是我们在广袤宇宙中存在的意义。

今天,当人们想起登月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阿姆斯特朗的名言——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再进一步,人们还会想起出现在教科书以及印刷品上的几张照片,包括宇航员走下航天器、月球上的脚印以及宇航员居于月球中央等等。大家通常会把这些照片与阿姆斯特朗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些照片的主角没有一张属于阿姆斯特朗,而是那个大家要花费一些功夫才能想起的登月第二人——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

图1 Magnificent Desolation: The Apollo 11 Moonwalk Pictures(NASA)

命中注定的“月亮”

1930年1月20日,奥尔德林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格伦里奇,他的父亲是埃德温·尤金·奥尔德林(Edwin Eugene Aldrin Sr.)。老奥尔德林是一名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任务中,他搭载了一位名叫Robert Bruce Moon的乘客,后来,他与这位乘客的姐姐Marion Moon喜结连理。因此,当奥尔德林出生时,他还拥有一个中间名——moon,这就让他从一开始与月亮结下不解之缘,之后再也逃脱不了。

图2 奥尔德林的母亲Marion Moon

老奥尔德林一开始想让奥尔德林去海军学院,但是奥尔德林坚持要去西点军校。1951年,奥尔德林毕业后选择像父亲一样加入美国空军并进入朝鲜战场,后来,他又辗转于多个空军基地担任飞行教官。在西德比特堡空军基地,他与艾德·怀特(Ed White,1930-1967)成为同事,后者是他在西点军校的学弟,也是之后双子星4号(第一次太空行走)和阿波罗1号(爆炸牺牲)的宇航员。1958年,怀特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在怀特的鼓励下,奥尔德林也进入大学深造,并于1963年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航天学博士,题目是《载人轨道交会的视线制导技术》(Line-of-Sight Guidance Techniques for Manned Orbital Rendezvous)

图3 奥尔德林博士论文的封面(MIT)

从1961年到1966年,美国实施了双子星计划,主要目标是发展载人登月的相关技术。由于其博士期间的研究,奥尔德林加入到双子星计划当中。1963年10月,奥尔德林被选为NASA第3批宇航员,这也让他成为第一位拥有博士学历的宇航员。新宇航员理所应当地进入双子星计划,奥尔德林与月亮的羁绊进一步加深。

图4 第三批宇航员合照,奥尔德林(前排左1)科林斯(后排左1)

“壮丽而荒凉”

1966年6月,奥尔德林与吉姆·洛弗尔(Jim Lovell)被选为双子星12号的飞行人员。洛弗尔于1965年执行双子星7号任务,完成了航天器首次成功会合(successful rendezvous)。1968年12月,洛弗尔搭乘阿波罗8号完成绕月飞行,期间他与其他宇航员一起朗读了圣经创世纪的部分,此事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与洛弗尔共事的经历将会对奥尔德林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双子星12号训练过程中,奥尔德林发明了包括水下训练在内等一系列革命性的训练技巧,这些训练方式今天在宇航员训练中使用。1966年11月,双子星12号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奥尔德林在任务期间共在舱外活动了五个半小时,创造了当时的舱外活动记录,证明了宇航员可以在航天器之外有效地工作,实现了双子星的任务目标,也为阿波罗计划铺平了道路。同时,奥尔德林还留下了第一张太空自拍照。

图5 奥尔德林在双子座12号计划中(NASA)

由于奥尔德林在双子星计划中的优秀表现,他被分配到阿波罗宇航组担任登月舱飞行员,并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1969年1月,在阿波罗11号乘组的见面会上,奥尔德林坐在最中间,这都让奥尔德林在当时成为最闪耀的明星。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后续的调整中,奥尔德林不再是那个要登上月球的第一人。

奥尔德林开始在NASA系统内部游说,老奥尔德林从空军退役后成为美国宇航局载人航天飞行安全总监的顾问,这让奥尔德林在这场竞争中具备了他人所不具有的优势。然而,这些都没能阻止奥尔德林丧失他的登月第一人的位置。在这场竞争中,几乎没有哪个宇航员支持奥尔德林的观点,这或许与他的性格有关。宇航员办公室主任斯雷顿一度想将奥尔德林替换为洛弗尔,因为他认为奥尔德林难以与他人合作,但是阿姆斯特朗仍然坚定地选择了奥尔德林。

图6 鲜有的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的合影(NASA)

协调世界时1969年7月20日20时17分40秒,阿波罗11号登陆器降落在月球表面,六个半小时后,阿姆斯特朗登陆踏上月球的土地,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90分钟后,奥尔德林踏上月面,说出他在月面上说的第一句话:“Beautiful view”(美丽的景色),阿姆斯特朗接上他的话:“Isn't that something? Magnificent sight out here.”(这也太神奇了,这里的景色真是壮丽)他回道:“Magnificent desolation”(壮丽而荒凉),两人的对话可以很好地反映二者此刻的心情。

音频1 奥尔德林与阿姆斯特朗的对话(NASA)


在踏上月面前,作为一名宗教人士,奥尔德林成为唯一一个在月球上举行宗教仪式的人。他领了圣餐,阅读了新约,但是当时的他选择了保密,因为阿波罗8号时洛弗尔阅读圣经的行为引起了无神论者的诉讼,所以当时的他们要避免在月球上进行宗教仪式。不过他后来对在月球上举行宗教仪式表示非常后悔。月球,这个曾经引起科学与宗教的争端以及推动科学进步的天体,现在被他踩在脚下,宗教在居于什么地位,科学又居于什么地位呢?因登月而产生的自我矛盾,才刚刚开始。


图7 奥尔德林向美国国旗敬礼(NASA)

登月了,然后呢?

虽然奥尔德林没有成为登月第一人,不过他还是成为了从外星球登陆地球的第一人,这显示出他对于登月第一人这件事的执念。1969年的下半年,阿波罗11号乘组的三人处于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中。不过,奥尔德林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高兴。当别人问及他在月球上是什么感觉时,他又想起了那贫瘠但又代表人类伟大的月球,称那种感觉为“壮丽而荒凉”。他在自传中写道:“现在,当我想到未来的日子时,这句话似乎描述了我内心的混乱。”

图8 阿波罗11号溅落在约翰斯顿环礁海域(NASA)


早在双子星12号成功返回后,奥尔德林就在盛大的宣传活动中陷入了抑郁症,这种抑郁症或许是造成他看起来难以与他人合作的性格的原因之一。更为糟糕的是,奥尔德林的母亲也因为双子星12号的宣传而陷入巨大的焦虑与不自在之中,在奥尔德林被选为阿波罗11号乘组之前,这位赋予他“moon”中间名的母亲就选择了自杀。在奥尔德林看来,这是因为她不想再看到那种场景并陷入其中,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应付奥尔德林即将到来的名声。其实,奥尔德林也对未来的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图9 阿波罗11号的全球巡回之旅(NASA)


在自传中,他写道:“我只有三十九岁,却登上了我的世界之巅。我还剩下什么?我的余生该怎么办呢?”瞬间成名给奥尔德林带来巨大的困扰,长期的演讲和公开露面让他疲于奔命。虽然之后奥尔德林进入美国空军试飞员学校成为指挥官,由于他的名气,人们对他的尊重超过了他的上司,这可能是导致他与上司不合的原因之一。随后的一些飞行事故的发生更是让奥尔德林压力倍增,他不得不因为抑郁症而入院治疗。1972年,阿波罗计划宣告结束,深感迷茫的奥尔德林以上校的身份退役。
成名后的负面影响还蔓延到了奥尔德林的家庭。在登月之前,奥尔德林与妻子的关系已经日渐紧张,返回地球后的名气与地位让她拥有了一段婚外情,这段感情加速了他婚姻的破裂,1974年,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婚。他的孩子们虽然为父亲感到骄傲,但是更想在生活中匿名,大儿子更是变得固执和好争论,并且出现了一些慢性头痛。
图10 阿波罗11号宇航员的妻子(从左至右)琼·奥尔德林,帕特里夏·柯林斯和珍妮特·阿姆斯特朗(NASA)


奥尔德林最终患上了双向情感障碍,沉湎于抑郁与酗酒。他甚至开始抗拒别人向他提起与登月或者太空相关的一切话题。在传记中,他写道:“我怎么会在一夜之间从世界之巅变得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筋疲力尽呢?生活似乎失去了光彩。有些日子我甚至找不到起床的理由。我内心的某种东西开始崩溃。我只希望我能在完全崩溃之前把它弄清楚。”

重新唤醒的人生


离婚后,奥尔德林的酒量越来越大,他经常流连于酒吧之中,在那里,他认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贝弗利(Beverly Van Zile)。贝弗利非常喜欢帮助别人,也乐于整理奥尔德林乱糟糟的生活。在贝弗利的帮助下,他前往一家名为贝弗利(此贝非彼贝)的医院,1976年底,他已经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饮酒,称自己为一个“有节制的酒鬼”

朋友们的帮忙与互助在他的戒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影视界的交流让他重新找到人生的意义。1976年,由他个人自传《Return to Earth》改编的同名传记电影在美国上映。为了扮演好奥尔德林,演员克里夫·罗伯逊(Cliff Robertson)与他进行了长期的接触,在了解了奥尔德林的故事后,克里夫告诉他:“我希望人们把你看作一个真正的人。”这成为奥尔德林与自己和解的开始。

图11 《Return to Earth》封面


从1976年开始,奥尔德林频繁在影视节目中扮演自己,包括《辛普森一家》、《变形金刚》以及《生活大爆炸》等著名影视剧。1995年迪士尼的《玩具总动员》中的主角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其名便来自于奥尔德林的Buzz。


图12 奥尔德林(Buzz Aldrin)与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


与影视界的合作让他能够再次参与到公众活动中,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排斥,而且也越来越能正视与太空有关的事务并倡导继续进行太空探索。1985年10月,奥尔德林加入北达科他州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并于当年向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提供了关于地-火转移轨道的一篇论文,这便是著名的奥尔德林转移。在随后的日子里,奥尔德林多次在新闻媒体上倡导对火星探索的支持,甚至亲自创立了火箭发动机公司。在他的设想中,人类应该于2040年前登陆火星。


图13 《Mission to Mars: My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封面


除此之外,在关于登月怀疑论的舆论兴起后,奥尔德林一直致力于对阿波罗计划的维护与宣传。2009年,在登月怀疑论者的巴特·西布雷尔(Bart Winfield Sibrel)的挑衅下,奥尔德林一拳打在西布雷尔的下巴上,这一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报道。
2017年,在美国空军成立70周年之际,奥尔德林驾驶F-16飞越当年阿波罗11号升空的卡拉维拉尔角39A发射综合体。当年在西点军校的奥尔德林因为对天空的热情而加入空军,却没想到在太空领域辗转一生。当他在驾驶飞机飞越39A时,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位因为登月而被困扰的老人与自己的和解。
图14  2017年,奥尔德林驾驶F-16飞越卡拉维拉尔角39A发射综合体(USAF Thunderbirds)


从未离去的奥尔德林


在登月三人组中,阿姆斯特朗因为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而享有盛誉。科林斯则因为在月球轨道上独自守望而带有一些悲情的色彩,他被人们称为"历史上最孤独的人"。而在他们之间的奥尔德林似乎被人们忽视或者误解了。在科林斯去世时,有些媒体甚至错误地认为阿波罗11号的登月组成员已全部辞世。


图15 国内某新闻媒体在科林斯逝世时的文稿


实际上,奥尔德林不仅没有去世,而且还异常活跃。仅仅在2023年上半年,就有数件与奥尔德林有关的新闻。在他93岁生日这天,奥尔德林宣布与自己的长期伴侣Dr.Anca Faur结婚,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4月20日,在资深众议员Ken Calvert的推荐下,奥尔德林晋升为美国空军准将;5月5日,他获得“航空传奇”(Living Legends of Aviation)奖章。


图16 奥尔德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喜讯


2009年,奥尔德林的自传《壮丽而荒凉》出版,此书描绘他从登月到今天的旅程。在自传的最后,他写道:“壮丽而荒凉?或许吧!也许是这样,但这些年来,我已经能够填补我生命中的许多陨石坑。我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弗吉尼亚和伊利诺斯州的学校都以我的名字命名。天文馆以我的名字命名。我写过非虚构类书籍、小说和科学论文,也从事过剧本处理工作。一个音乐奖上仍然有我的肖像,一个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流行玩具角色激发了一系列动画电影和迪士尼世界的游乐设施……近半个世纪以来,我被称为宇航员,我仍然为这个称号感到兴奋。但我不想活在过去;只要我还在地球上,我就要为现在做出贡献,我要自信地大步迈向未来。”


图17 《Magnificent Desolation: The Long Journey Home from the Moon》本文的多数素材便来源于此


巴兹·奥尔德林,这位登月第二人以及从其他星球登陆地球的第一人,在其39岁那年达到了人生巅峰,在这之后,他沉湎于酗酒和抑郁,也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如何在登上巅峰后战胜这些困扰?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奥尔德林用其后半生来寻找答案。
在倡导对火星探索的支持时,他强调月球不是人类探索的终点,而应该是起点。这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告诫,也是过去几十年他自己寻找人生意义的答案,如他所言:“我相信人类要么探索,要么灭亡。我必须向外冒险”
对我们来说,牢记奥尔德林的名字与功绩便是对他最好的赞扬,至少不应误以为他已辞世。如若不然,我们又要经历一次曼德拉效应。只要我们永远不忘记奥尔德林,永远不忘记勇往直前的太空探险者,他们就会永远与我们同在,永不离去。

图18 宇航员奥尔德林(NASA)


■ 参考文献

[1] Aldrin B, Abraham K. Magnificent desolation: The long journey home from the moon[M]. Three Rivers Press (CA), 2010.

[2] https://buzzaldrin.com/

[3] https://history.nasa.gov/alsj/a11/a11_eva_thumbs.html

[4] https://www.airandspaceforces.com/article/buzz/

[5] Chaikin A. A man on the Moon: The voyages of the Apollo astronauts[M]. Penguin UK, 2019.

[6] Aldrin B. Line-of-sight guidance techniques for manned orbital rendezvous[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63.

[7] Collins M. Carrying the fire: An astronaut's journey[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1.

[8] Armstrong N, Collins M, Aldrin E E, et al. First on the moon: a voyage with Neil Armstrong, Michael Collins, Edwin E. Aldrin, Jr[J]. 1970.

[9] https://theaviationgeekclub.com/

[10]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28142550/http://bipolar.about.com/od/businessmenpoliticians/p/buzzaldrin.htm

[11] Rice D R. The Clifford year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1971-1992[M].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1992.

[12] Aldrin B, David L. Mission to Mars: My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M]. National Geographic Books, 2015.

[13] https://aero.und.edu/space/history.html

[14] https://new.qq.com/rain/a/20210429A01KX700

[15] 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apollo/index.html

[16] https://history.nasa.gov/alsj/a11/a11.postland.html

[17] https://calvert.house.gov/media/press-releases/buzz-aldrin-honorarily-promoted-brigadier-general-request-rep-calvert


本文2023年7月21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墨子沙龙 (壮丽而荒凉:登月第二人的矛盾人生),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 扩展阅读我们应该如何纪念登月(一)为什么登月阴谋论是荒谬的 | 袁岚峰
我们应该如何纪念登月(三)带我去月球 | 袁岚峰

如何看待美国登月阴谋论?| 科技袁人

手把手教你如何登月 | 科技袁人

中国将如何载人登月?美国登月是真是假?| 袁岚峰

见证历史!2030年载人登月,中国将如何实现?| 袁岚峰

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载人登月!你看明白流程了吗?| 袁岚峰

美国50年前就能载人登月,中国为什么现在还不行?| 科技袁人

美国登月:举国体制,政治挂帅,技术大跃进…… | 科技袁人


风云之声


科学 · 爱国 · 价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