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儒敏权威解读:今秋启用的统编版新教材有哪7个关键变化?老师家长必知

菜单栏有“精品团购”今日推荐: 《这就是物理》全10册 原价200元 抢购价99元,《少儿财商绘本》(全8册)原价80元 抢购价48元,限量发售!
公众号回复 
语文上册 获取1-7年级最新统编版教材电子文档

作者:温儒敏


2019年秋季,统编版教材全覆盖使用。


今天,我们邀请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解读今秋启用的统编版新教材有哪7个需要注意的关键?老师、家长快来了解下。


变化1:以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统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一上原来共41课,包括汉语拼音13课,识字8课,另有课文20篇;新教材共32课,其中汉语拼音减少为8课,识字则增加到10课,另有课文14篇。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小学的变化大一些。


以前孩子从学前班到小学,刚上来就学拼音难度大,对学语文的兴趣可能会损伤。这些年学界对于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教学体制中的位置效能问题有调查研究成果,总的是要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新教材据此作了调整,减少难度,往后磨大概一个多月,先做入学教育,开始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音,让识字教学和拼音教学更好地结合。


初中课文减少,30篇减少为24篇,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有有所加强的用意。



回到选文问题。“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有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


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5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2.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九篇。


变化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诗词诵读。


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一是课文,二是识字写字,三是汉语拼音。


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加灵活一点,也可以大致依托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但事实上,除了汉语拼音需要集中一段学习,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教学应当有密切的结合。新教材小学的三个板块与初中的五个板块,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语文教材更清晰。


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主要考虑到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没有的,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


“统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版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的那样界限分明。


再说说单元的设置,“统编本”语文教材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大家会发现新教材的小学低年级段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和课文三个板块


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和课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融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有单元设置,初中也是按照单元来组织教学。


“统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


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


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教学中大家都不满意。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


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


小学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一般有思考练习题,单元课后还有语文园地(包括: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等,有的还有书写提示)。此外就是“和大人一起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初中的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导语,4篇课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最引人注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变化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


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


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


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某一单元某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


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以处理。


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大家看看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每一课都有字词句分析积累,都有主题中心思想的探究,但阅读写作的方法都还是比较笼统的。


例如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诵”,从一二年级到初三都是这样,到底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有什么方法?并没有提示;思考题中总是见到诸如“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之类要求,可是让学生怎样去“抓”、去“发挥”,也不见方法交代。修辞如“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之类,每个学期几乎大多数课文都这样讲,看不到其中可以模仿练习的方法,看不到教学的梯度。现在的教材的确存在问题,需要改进。



“统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


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权限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统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五个“渠道”


第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两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部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老师们使用“统编本”教材,要注意这五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如何去落实?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我这里只是建议大家备课时,要做如下几点:


一是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所提出的是总体目标与内容,共十条,比如要求是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等等。对总的要求要先明确。还要了解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那是更加细致明确的。每个学段都有五方面的要求,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要求是有梯度的。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要求的高低是渐进的,好像在重复,其实有深浅之差别,是螺旋式上升,老师们对这些必须了然于心。


老师们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新教材所落实的每个学段、单元的内容目标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用好新教材。


接下来,老师们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这样无论是教哪个学段,都能做到有全局意识,对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很清晰。


做完这两项准备,就是第三步,再仔细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这也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节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


比如识字写字,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课标都有阶段目标要求,这些要求也已经体现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一些教学点,做到有梯度地排序。


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其中有各种很具体的要求,包括识字量、笔画、常见偏旁部首、按部首查字典、笔顺、铅笔写字、硬笔写字、正楷、毛笔临摹、等等,都有必要细化落实到每一单元和课上。应当有一条循序渐进的线索。


比如从铅笔、钢笔到毛笔,从正楷到行楷,从描红到临写,都要具体落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来排列组合。应当细致一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重点突出。


再讲讲阅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但落实到教学如何细化?如何转为教学中可以把握的点?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有感情地朗读”,怎么才能做到“有感情”?在方法技巧上还是要具体落实。


比如这一课要求朗读注重声调、停顿,下一课可以多联系把握节奏。不是绝对把方法的几个要求分开,但具体到某一课,要有重点。


又比如阅读中很重要的方法——默读,从三年级(以前是一二年级)就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其实这样要求还未能解决如何做到的问题,所以还要教方法、技巧,并落实到教学系列中。


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


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备课要先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


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变化4:阅读教学

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


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部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阅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


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现在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


“统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


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


“统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有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


统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变化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


初中则加强了“名著导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导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导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


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两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变化6: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老师们使用一年级新教材,都会很关心识字写字教学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这个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哪些字必须先学。


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哪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这300字大多落实在一年级教材中了。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显然更加科学,也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老师们一定要关注300字教学的问题。


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儿。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有六课安排了音节词的拼读和儿童诵读的结合,这是为了巩固所学的音节,也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结合,激发兴趣。


注意拼音单元的生字、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字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意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不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


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到底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编写组也希望听取一线教学的经验。


变化7: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


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


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样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提示作文方法。


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的意见。


以上说的是新教材七个方面的变化,或者创新点,也对使用新教材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 —— —— —— —— ——

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教育理念、中小学各年级学习资料和方法 



免费领书啦

从本周起,中国教育在线不定期赠送精美的电子书给大家!感谢大家的支持!本次赠书书籍名称:《正面管教》这套书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豆瓣评分8.8请加陈老师的微信号:zgjyzx3388或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备注:电子书读完此书,分享三点感受,同时分享给更多朋友,我们会继续赠送其他电子书给大家,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学到更多的教育知识!

特别声明:

本微信公众账号分享的资源版权属于原出版机构或影像公司,本资源为电子载体,传播分享仅限于家庭使用与交流心得、参考和辅助购买决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若喜欢此资源,建议购买实体产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