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擴招 支持港生灣區升學
【10·16維港專線】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 黎慧怡 報道:國家教育部近日公開答覆此前全國政協委員有關「支持香港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讀書」的提案表示,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高校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合作辦學,建設更多高質量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加大力度招收香港文憑試考生,積極推動港澳中小學生在內地就學。目前,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也已批准籌備設立。
近年愈來愈多港生以文憑試成績,報考內地大學,實現理想(大公報)
教育部歷來高度重視對港招生工作,經過多年實踐與努力,香港學生到內地就學渠道得到有效拓寬,招生規模穩步擴大。教育部近日發布《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1720號(教育類132號)提案答覆的函》,文中顯示,截至2020年7月,共有380所內地高校具備招收港澳台學生資格,1.62萬名香港學生在內地高校就讀。其中廣東地區共有52所本專科院校可招收香港學生,就讀港生近8000人。
五大措施
鼓勵港高校大灣區辦學
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工作是國家面向港澳台招生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內地高校招收香港學生的重要途徑之一。截至2019年10月,共有122所內地高校具備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資格,招生院校多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及支撐區域發展的特色優質學校。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根據香港教育局工作建議和香港學生升學需求,有針對性地遴選新增招生院校,為香港學生提供更多升學選擇。
教育部也積極推動港澳中小學生在內地就學,目前,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出台了港澳居民隨遷子女入學細則,並繼續優化海外學歷認證工作。
教育部表示,積極支持引進香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鼓勵內地高校和香港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建,共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目前,香港高校在廣東設有2個具有法人資格的合作辦學機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也已批准籌備設立。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鼓勵香港高校發揮優勢,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高校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合作辦學,建設更多高質量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
教育部還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大對香港學生的招收培養工作力度,為香港青年在內地就學、就業、生活創造更多便利條件,增強他們在內地發展的安全感、歸屬感和獲得感。
本港教育界對有關政策深表歡迎。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給予港人拓展空間的良好契機。他建議年輕人要珍惜和把握融入大灣區的機會,亦希望粵港兩地政府進一步細化落實港生和港人子弟到內地升學、院校合作辦學等政策。
組織中小學生到內地升學和交流方面,黃錦良指目前始終以校本為主,希望教育局做好規劃,增加資源,並向學校和家長提供支援,定期審視和檢討成效。
港生內地升學創九年新高
今年港生申請內地大學的比例創九年新高,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的進一步建設,粵港澳青年人才流通備受關注。「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近來致力為內地港青提供服務,他建議特區政府有關部門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為港青提供更多北上升學就業的有用資訊及輔導,乃至「一條龍服務」。
教育部積極推動港澳中小學生在內地就學(大公報)
何建宗表示,今年大家的生活行程都受到疫情影響,但他相信,通關重開後,會有更多港青投入參與大灣區建設,締造更美好的未來。他說,去年「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發表的「內地畢業港生出路研究」顯示,內地港生對前往大灣區發展持積極態度,其中就讀金融和法律系的畢業生傾向未來五年到廣東發展,超兩成受訪者畢業後在內地深造,約三成留在內地工作。
疫情期間經濟下行,在內地畢業的港生也是「搵工難」,何建宗有份籌辦的內地港澳青年之家積極為學生搜集香港的招聘資訊,舉辦就業講座,為他們尋找機會。他指出,內地畢業港生數以萬計,留在內地發展的意願強烈,建議加強對他們的支援,包括從報考大學、校園生活適應、到擇業、就業和創業的輔導和支持。
何建宗還建議教育局加強與內地院校合作,夥NGO在中學積極推廣有關內地院校的資訊。「有很多同學和家長反映想有多些參考數據,內地有過百間院校的不同學科供港生選擇,與香港的八大院校相比,選擇面廣闊很多。」
持內地學位 回港可報考公務員
國家教育部日前表示,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高校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合作辦學,並加大力度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特區政府教育局及公務員事務局昨日回覆《大公報》查詢指,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本港青少年提供更多前所未有的學習和發展機會,教育局會積極在學校層面為學生提供支援,促進三地青少年的廣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公務員事務局則表示,歡迎持有內地院校學位的香港學生報考公務員職位。
教育局表示,在促進中小學生到內地交流方面,會因應國家的發展策略,及學校課程的持續更新,籌辦不同主題的交流計劃,包括近年因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而優化行程及增加學生名額,讓學生親身體會國家不同方面的發展,以及全面了解國家與香港的關係,建立國家觀念。
就家長與學生非常關心的學位認可問題,公務員事務局表明,特區政府歡迎持有內地院校學位的香港學生報考公務員職位。特區政府設有評核非本地學位(包括內地學位)的機制,會按需要徵詢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評審局)的專業意見。就經評核並獲接納的院校而言,如有持有該等院校數年內頒授的任何學位人士申請政府職位,除非個案涉及一些特殊情況(例如課程以遙距模式修讀或涉及學分轉移/豁免),公務員事務局一般會接納其相關的學歷為與本地學位相若。
局方並表示,特區政府會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做好吸引和培訓人才的工作。
社 評|港深聯動天下無雙 融合發展前景無限
香港與深圳作為大灣區兩個重要城市,被拿來比較不足為奇。去年初,中央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澳門、深圳、廣州並列為大灣區「核心引擎」,不存在「偏心」的問題。過去40年,香港全面且深度參與了深圳特區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也發展了自己,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深圳今日的榮光,香港也有份。同樣道理,深圳迎來大發展,對香港也是重大利好。
中央日前頒布《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核心思想就是加大開放力度,包括擴大金融業、教育等專業領域的開放。深圳繼續成為全球矚目的投資熱土,香港近水樓台的優勢無疑得到更有利的釋放。以教育為例,香港有多所大學名列國際百強,也已有多所院校在深圳設立分支機構,將來兩地教育合作有增無減;以科技創新為例,深圳有許多科技大企業,長於商業轉化,香港在基礎研究上有優勢,雙方完全可以取長補短,謀求合作雙贏。例如,在深圳創立大疆無人機的汪滔就是來自港科大,他的導師李澤湘,日前更被評為對深圳有貢獻的模範人物而受到表彰。
香港長期扮演溝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樑角色,或者叫做「超級聯繫人」。今年以來,習主席多次提及,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熟悉國際市場運作,擁有大量專業人才,在促進雙循環發展方面作用顯著,這就是香港的優勢及機會。
機會有了,關鍵還在於,能否看清形勢及時把握。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新冠疫情加速了變局的演進,中國發展的韌性與潛力愈益顯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剛出爐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世界經濟今年萎縮百分之四點四,中國則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全年增長率有望達到百分之一點九,明年更有望增至百分之八點二。如果說,中美在過去十多年內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雙引擎,那麼現在中國就是推動全球經濟復甦的單引擎。港人應該對發展前景有信心,趁勢而上,搭上國家快速發展的順風車,以更加積極的心態主動擁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不可否認,在外力干預下,香港近年來出現由經濟城市變成政治城市的趨勢,陷入政治爭拗的泥沼難以自拔,去年的黑暴更一度將香港推向墮落的萬丈深淵。雖然香港公認是一塊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但也禁不起無休無止的自我折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須知香港不是兔子,沒有資格驕傲自大;深圳在新時代擔負新使命,更加奮力地奔跑;香港與其計較誰是大灣區「龍頭」、「引擎」,不如埋頭踏實苦幹,在新時代以實際行動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
習主席總結深圳發展的十大成功經驗,當中每一樣都是幹出來的,浸透着辛勤的汗水。香港當年是區域最耀眼的城市,成為光彩奪目的「東方之珠」,也是拚搏出來的。對香港而言,不怕深圳成為新標桿,就怕自己不爭氣;不怕誰在大灣區的「定位」更強勁,就怕自己的危機感不足,或者抱定香港一切都比別人強的盲目心態,故步自封。令人欣喜的是,在慶祝深圳特區建立四十周年的今天,香港已有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有了勇立潮頭譜新篇的覺醒,對未來信心大增。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以慶祝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為契機,中國吹響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號角,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提速,有着廣闊而靚麗的前景,為區內城市群提供共同發展、各自精彩用武之地。香港只要肯拚搏,整裝再出發,一定能夠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