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公報上的抗美援朝(下)

大公文匯全媒體 维港专线 2021-02-20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關乎新中國命運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中,中國與世界上最強的軍隊殊死搏鬥。



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曾說:「在三年激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工業強國的第一流軍隊被限制在他們原來發動侵略的地方,不僅不能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這是一個具有重大國際意義的教訓。」


今日,《大公報》同讀者諸君回望史鏡,見證這場「立國之戰」、「正義之戰」穿越時空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文/馬浩亮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在抗美援朝期間,除了派出戰地記者、組織評論文章之外,大公報廣泛采用漫畫、歌曲、圖片專版、史學文章等多樣化的新穎形式,圖文並茂,古今並舉,拓展了抗美援朝報道的廣度和深度。


著名漫畫大師張樂平,解放前在《大公報》上發表《三毛流浪記》,被譽為「三毛之父」。三毛也是那個時代最具知名度的漫畫形象,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1949年5月29日,張樂平與劉開渠、龐薰琹、鄭野夫等人代表上海美術界在《大公報》發表迎接解放的「美術工作者宣言」。建國後,他擔任中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著名漫畫大師張樂平在《大公報》上發表《三毛流浪記》,揭露美國的虛偽假面(大公報)


1951年1月1日至2月3日,張樂平新創作的《三毛的控訴》在《大公報》上連載,共18幅。漫畫根據一些真人真事,通過三毛的視角,來透視美國犯下的一系列罪行:比如經濟掠奪,傾銷商品,中國國內農民的破產;作威作福,欺淩中國人,逍遙法外。漫畫讓人笑中帶淚,通過新舊對比,表達了中國人對美國侵略者的憤怒,配合了抗美援朝鬥爭。


《大公園地》副刊則曾刊登《志願軍戰歌》歌詞、曲譜:「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向大眾科普,激勵國人志氣鬥志。



這裏還有個小插曲。《志願軍戰歌》歌詞原作者是炮兵1師幹部麻扶搖,而發現者和傳播者是則是新華社記者陳伯堅。在開城談判期間,為工作便利起見,陳伯堅曾一度使用大公報記者名義。上世紀80年代,陳伯堅曾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香港文匯報社副社長。


《大公報》還向曆史學者約稿,以史為鑒,揭露美國對中國的侵略史以及中國人民的反抗史,廓清當時某些人的「美國對華友善」論。比如,上海《大公報》1951年3月2日,就刊登了蔡美彪《一八六七年台灣高山族的抗美衛國戰爭》,雷海宗《美帝「中國門戶開放政策」的背景》等文章,鞭辟入裏,發人深省。


《大公報》的「讀報小組」欄目,定期整理刊登《抗美援朝大事月表》,幫助讀者系統掌握戰爭動向進展。


大公報還經常組織圖片專版,更直觀地謳歌中朝軍民的英雄戰鬥,揭露美軍暴行。


採訪戰俘 揭露真相


朝鮮停戰談判(網絡圖片)


朝鮮停戰談判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持續兩年之久,其中圍繞戰俘遣返問題的交鋒最為尖銳。美方一直玩弄各種伎倆,企圖脅迫或扣押志願軍戰俘,並污衊中方虐待美軍戰俘。這也成為大公報報道的一大焦點。


1951年,美軍士兵被中國人民志願軍俘虜(資料圖片)


1951年7月25日,中國國內組織了近20名中外記者到達朝鮮開城。不久由於談判陷入僵局,中方決定只留下4名外國記者和幾位中國記者,包括英國工人日報記者魏寧頓,法國人道報記者貝卻敵,大公報記者朱啟平等。其他人返回中國。朱啟平在朝鮮戰場一直堅持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最終簽字。



朱啟平與在朝鮮板門店採訪的中外記者合影(資料圖片)


美師長竟「死而復生」


朱啟平在二戰期間曾跟隨美軍戰艦采訪,對各方面非常熟悉。其對於美軍被俘將領迪安的報道,頗具戲劇性。1950年7月,美軍第24步兵師在調至朝鮮,十幾天後就遭到重創,師長威廉·弗萊舍·迪安被俘,是軍銜最高的美軍戰俘。當時,美聯社報道迪安「以身殉職」,五角大樓還舉辦了追悼儀式。


1952年1月3日大公報上有關被俘虜的美軍師長迪安的報道(資料圖片)


朱啟平去鴨綠江邊的碧潼戰俘營采訪時,在營房中見到了迪安。迪安很感激受到的特殊優待照顧,並請求將他的信息通知在美國的妻子。


1951年12月11日,關於戰俘問題的談判開始。朱啟平采寫的稿件突然見報,《大公報》還刊發了迪安在戰俘營的近照。美方十分尷尬,杜魯門只得通過發言人發表「尚需調查」的聲明進行搪塞。直到1953年停戰協定簽署後,迪安平安返回美國。



1950年,52歲的美聯社攝影記者弗蘭克·諾爾,在長津湖地區被志願軍俘虜。1951年聖誕節前夕,在板門店的幾位美聯社記者,打算給「諾爾老爸」送份節日禮物——一架照相機。他們找到魏寧頓、貝卻敵,魏、貝二人則請朱啟平幫忙。經過溝通,志願軍方面明確表示願意「給予特殊方便」。諾爾以戰俘身份拍攝了大量圖片,向世界展現了戰俘營的真相。他的特殊身份賦予照片更大的信服力,戳穿了美軍的污衊。


稿件成中方代表發言稿


1953年春,為了對戰俘問題來龍去脈進行調查研究,揭露敵人詭計,解放軍總政治部從國內選調了18人組成記者團,開赴開城。大公報的張頌甲是其中之一。抵達開城後,張頌甲住在松嶽山下志願軍政治部文化部駐地,當時作家巴金也住在這裏,為文學創作體驗生活。


張頌甲采訪突圍逃出的戰俘,搜集了大量一手材料,與其他記者聯手寫成20多萬字的《美國虐殺戰俘暴行調查報告書》,以中國紅十字會名義公開發布。後來,他又二度赴開城。有時候,當天寫出的稿件,直接成為次日中方首席代表黃華拿來在談判時作發言稿。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大文新聞網  報道



往期推

大公報上的抗美援朝(上)

中華民族嚇不倒,壓不垮!

山河無恙,英雄不朽!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 | 霍英東「膽博膽」智闖鯉魚門


相關版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