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採」跑贏病毒 日檢百萬人冠全球
【11·29 維港專線】大公報記者 郭若溪 報道:近期,英國首次完成了一場大規模新冠檢測項目,兩周共檢測利物浦約20萬人,檢出來約2000名陽性、600名無症狀感染者。
早在10月,中國青島只用5天時間就完成了全城1000多萬人的檢測,創造了世界紀錄(新華社圖片)
有媒體注意到,作為最早開展大規模檢測的國家之一,「中國速度」要快得多。早在10月,中國青島只用5天時間就完成了全城1000多萬人的檢測,創造了世界紀錄,也震驚了外媒。而中國檢測速度「跑贏」病毒的秘密便是「混合採樣檢測」(簡稱「混採」)技術,透過分組篩查核減效率提高10倍。英國免疫學會主席彼得·歐平朔教授曾表示,中國的檢測方法令人欽佩,希望英國可以效仿。
簡單來說,「混採檢測」就是對樣本進行分組檢測。若某組結果是陽性,就會通知這一組所有人立刻隔離,並對每人再做「單採單檢」,以找到這組樣本裏病毒的「源頭」。
據了解,這種檢測方法最早是由哈佛大學經濟學家Robert Dorfman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當時是用於檢測二戰士兵中有多少人攜帶梅毒,後來也常被用於篩查無症狀人群有多少人攜帶比如衣原體和淋病病毒。紅十字會也會用這種方法來篩查獻血者中是否有人攜帶乙肝、愛滋病毒等。
武漢首建功 高效低成本
今年5月份,武漢在全民檢測中第一次使用「混採」技術,18天測了約990萬人(中新社圖片)
新冠傳播速度較快,大規模檢測就像跟病毒賽跑。「分組檢測」又快又省成本,其實早已被中國、印度、德國和美國所採用。今年5月份,武漢在全民檢測中第一次使用「混採」技術,18天測了約990萬人,日檢測能力高時可達100萬人份。此後,這個高效低成本的檢測技術開始在內地全面使用。北京核心區居民進行的普篩檢測採用了5合1「混採」模式,而大連和青島疫情就採用了10合1「混採」模式。
「混檢」是對每人採一份樣本,到實驗室後將多名病人的樣本各取等量均勻混合在一起,再從中取300微升去檢驗(新華社圖片)
混合採樣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內地早期採用的「混檢」,另一種則後來採用的「混採」。據深圳羅湖醫院集團副院長、醫學檢驗中心主任張秀明介紹,「混檢」是對每人採一份樣本,到實驗室後將多名病人的樣本各取等量均勻混合在一起,再從中取300微升去檢驗。「如此一來,每個樣本都被稀釋了,一旦樣本裏的病毒載量較低,就有可能漏檢。」
而「混採」則是分組檢測,在採樣的環節中就已經把多個樣本混合在一個試管裏,到實驗室後,直接送去檢測。整個檢測的敏感度、特異度和流程不發生變化。張秀明表示,這一技術突破了常規採樣檢測的技術瓶頸,在保證檢測結果準確的前提下,不僅將核檢效率提高了10倍,而且減少了9成的試管使用量和實驗室核酸檢測量。
特製採集器材 力保檢測準確
「從5合1到10合1,並不是簡單在採集管中增加咽拭子數量,而是要從採集管規格、材質,病毒保存液成分、含量,咽拭子的材質等多方面進行精準設計,才能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張秀明表示,目前常用的採樣管容量是10毫升,預裝3.5毫升保存液,可以浸沒5個拭子。10合1「混採」則需要另外採購專用的樣本採集管、3-5毫升的病毒保存液。
彼得·歐平朔教授受訪時曾表示,中國的檢測方法令人欽佩,希望在英國可以效仿(新華社圖片)
英國免疫學會主席彼得·歐平朔教授受訪時曾表示:「中國的檢測方法令人欽佩,我希望在英國我們可以效仿。」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大公報 郭若溪 報道
往期推薦
相關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