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這位中國科學家攻克了新冠疫苗關鍵環節

大公文匯全媒體 维港专线 2021-02-20

【12·26 維港專線】大公報綜合報道:美國兩款運用信使核糖核酸技術(mRNA)的新冠疫苗陸續投入使用,來自中國的科學家王年爽做出了重要貢獻,卻鮮少被美媒提起。他在2016年設計的用兩個脯氨酸突變穩定冠狀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的結構,如今該技術被廣泛應用在了包括美國多家藥廠的mRNA新冠疫苗研發中。


中國科學家王年爽是mRNA新冠疫苗的幕後功臣(網絡圖片)


冠狀病毒的特點在於其表面規則排列着長長的凸起物,由病毒的刺突蛋白構成,也是感染細胞的關鍵蛋白。美國輝瑞與德國BioNTech、莫德納(Moderna)藥廠等研發的新冠疫苗,就是利用mRNA技術在人自身細胞內製造穩定且免疫原性強的刺突蛋白,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識別病毒,從而激發免疫反應。但新冠刺突蛋白極不穩定,王年爽的貢獻就是利用結構生物學,找到了兩個可以穩定刺突蛋白的脯氨酸突變。這個技術手段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蛋白的穩定性和免疫原性,還適用於大部分種類的冠狀病毒,對於應對新發冠狀病毒的意義重大。


曾被頂級期刊拒稿五次


2014年,王年爽加入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學副教授麥克萊倫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當時,實驗室的一個重要項目是和美國國家衞生院(NIH)的疫苗研發中心副主任格雷厄姆合作,開發針對新發冠狀病毒的疫苗。而王年爽的課題是找到能夠穩定冠狀病毒刺突蛋白的方法,這是疫苗研發的關鍵靶點。


麥克萊倫實驗室研究人員:麥克萊倫、拉普、王年爽(左起)(網絡圖片)

  

為此,王年爽在兩三年間幾乎用盡了所有的辦法,在完成對HKU1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的結構分析後,「我們又嘗試了一百多個突變,最終確認了關鍵的兩個脯氨酸突變」。他解釋稱:「這個突變的作用其實是在這個結構當中,加入了一個穩定化的鋼筋支架讓這個蛋白更穩定,能夠激發更強效更持久的免疫反應,這樣做疫苗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這一突破性成果,也為4年後他和團隊在《科學》雜誌全球首發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結構打下了技術基礎。

  

如今主流的mRNA疫苗公司莫德納、德國BioNtech和CureVac,以及與賽諾菲進行合作研發的Translate Bio,都最終選擇了2個脯氨酸穩定化之後的新冠全長S蛋白(S-2P)做疫苗抗原。然而,這項被廣泛應用的技術在當時卻被五家頂級科研期刊拒稿。王年爽解釋道:「在當時,MERS冠狀病毒已經發生過去很久了,大家普遍認為整個冠狀病毒已經不是一個問題。」


美頻打「政治牌」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政府開始頻繁對中國打「政治牌」,大量中國學者和留學生因此受到影響。王年爽表示:「中美之間的交流急劇減少,這是很多美國科學家不願意看到的現象。我希望這種情況可以得到改善,我們團結合作,一起應對我們共同的敵人新冠病毒。」他還說:「包括霍士新聞、CNN之類媒體都來採訪過(麥克萊倫)實驗室,卻很少有媒體能挖掘到我在這其中的貢獻。大概也是因為我是NIH和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支撐這項目的唯一非美國人吧。」《華盛頓郵報》12月6日有關介紹mRNA疫苗技術的文章在提到王年爽時,也悄悄抹去他來自中國這一事實。

  

王年爽認為,自己還需要時間提升實力。他在微博回覆網友建議他回國的評論時稱,修煉一些年,等真正有能力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會回國的。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大公報綜合報道





往期推

國產疫苗即將普及全民 這些人群優先

林鄭:疫苗足夠用,有監察,有意外保障!

「科學抗疫有信心 供港疫苗安全」


相關版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