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這顆星永遠不會隕落

大公文汇 2021-07-11



本文精彩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5月22日13時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心中一直有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從1961年7月,袁隆平在稻田中發現的第一株雜交稻,到如今造福全球逾80個國家的雜交水稻技術,袁隆平以驚人的科學成就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凌晨,長沙市民及周邊居民自發前往殯儀館悼念袁隆平。






大公報記者  劉凝哲、任芳頡、姚進

1930年,袁隆平生於北京。立志學農的他,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61年,袁隆平在稻田裏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稻子,自此開啟了通過人工方法利用雜種優勢培養雜交水稻的研究之路。1982年,袁隆平獲國際水稻研究所學術會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稱號。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起,袁隆平開始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大面積示範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目標。中國雜交水稻平均產量每公頃達7.5噸,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一生為「兩個夢想」奮鬥


「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工作,堅持創新,即使90歲高齡也一直堅守在科研一線。


袁隆平曾說,「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是自己一生的夢想。他曾夢見試驗田裏的超級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涼,這一夢想隨着不斷高產的超級稻逐漸成為現實。後者是希望超級稻走出國門,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傳授培植技術 造福逾80國


「我始終覺得,糧食安全問題必須時刻警惕。歷史也無數次告誡我們,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有效途徑,就是提高水稻的產量。」袁隆平說,世界上超過一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而全球現有1.6億公頃稻田中,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還不到15%。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種上雜交稻,則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4億至5億人口。雜交水稻覆蓋全球不僅能提升全球水稻產量,造福人類,還能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袁隆平堅持開辦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班,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他還受邀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


「不從事雜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沒有意義了。」2020年,袁隆平以90歲高齡許下生平第三個夢想,開啟「袁夢計劃」:「攻克中國的鹽鹼地,徹底解決中國在糧食上的後顧之憂,讓中國人吃飽吃好!」袁隆平一生心繫讓中國人民吃飽飯、吃好飯,他的科研論文寫在田間地頭,他的科研成果長在沉甸甸的稻穗上,他的科學家精神將永遠被銘記在世人心中。


聯國糧農總幹事:「一生修道雜交稻 萬家食糧中國糧」

聯合國官方微博22日發文緬懷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為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做出了傑出貢獻!國士無雙,一路走好。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於當日緬懷袁隆平。屈冬玉在社交平台推特上寫道,「一生修道雜交稻,萬家食糧中國糧。我敬愛的大師千古!」屈冬玉表示,袁隆平畢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幫助數十億人實現了糧食安全。屈冬玉稱袁隆平是自己的「靈感源泉」,是自己敬愛的「老師」,對袁隆平的逝世深感悲痛。



袁隆平逝世亦引發外媒關注。多家外媒認為,袁隆平是中國的科學英雄,並對其幾十年來的水稻研究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雜交水稻技術不僅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也是世界性的遺產。


新華社建議降半旗誌哀

5月22日,新華社發表題為《建議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誌哀》的評論。


文章表示,袁隆平先生的貢獻是為全人類做出的貢獻,是世界性的貢獻。他的去世是全世界的一大損失。建議以高規格的紀念,緬懷感恩這位老人作出的傑出貢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15條規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逝世,可下半旗誌哀。


文章表示,袁隆平院士長期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他還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為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


文章指出,「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如果以降半旗這樣高的規格紀念袁隆平院士,將激勵更多的追夢人付出畢生的努力,凝聚中華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



共和國勳章國士 一生為糧謀


22日下午,運送袁隆平院士遺體的靈車繞行他曾工作過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沿途有市民自發送別(中新社資料圖片)


袁隆平一生都在為糧食事業奮鬥,為了讓中國人吃飽吃好做貢獻。2020年9月,袁隆平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豐收不是浪費的理由,必須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獲得共和國勳章。進京之前,袁隆平先是下田跟超級稻告別。回去後的第一件事,還是下田。作為一位稻田守望者,袁隆平提醒人們,要銘記「豐年不忘饑苦,富歲當思節約」之誡。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獲得共和國勳章。進京之前,袁隆平先是下田跟超級稻告別。回去後的第一件事,還是下田。獲頒勳章當日,他向採訪記者說,在他得到的這麼多獎章裏,共和國勳章確實很「重」。「很激動,也是個鞭策。」他說。


對自己小器 對他人大方


據大公報記者劉凝哲回憶,袁隆平比電視中更瘦小一些。他用開玩笑地方式「抱怨」媒體的熱情:「要採訪快點採,我要到機場去啦!」他瞇着眼睛說,「明天,我就要到田裏面去。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就想,我的超級稻怎麼樣啊,有沒有病蟲害啊,是不是有乾旱啊,有沒有脫水啊」。採訪現場都笑了起來,只有袁隆平一臉嚴肅。


袁隆平的一生,不僅其雜交水稻研究成就值得傳頌,生平的一些勤儉節約的小事也值得記錄、講述。有一次,他與夫人鄧哲逛商場,看到貨櫃裏有打折到10塊錢一件的襯衫,一口氣買了10多件,「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的時候穿起來方便,不用擔心弄髒了。」袁隆平對自己「小器」,對他人卻很大方。他帶的一位博士生,是從農村出來的,家庭困難。一次,這位學生打電話給他,說是父親病重住院,急需用錢,他從自己的工資裏給學生寄了2000元。


勸勉後輩 敬天惜糧


袁隆平曾說過,敬天惜糧、勤儉節約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是研究雜交水稻的,目的就是增產糧食,保障糧食安全。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從播種到收穫,每一粒糧食可以說吸天地日月之精華,附農民辛勤之汗水。科研人員想方設法鑽研怎樣提高水稻產量,哪怕提高5%-10%都十分不易!糧食增產是令人高興的事!但當看到提高產量的糧食卻被白白地浪費掉了,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袁隆平曾經說道。


市民雨中送別:袁爺爺一路走好


2019年,袁隆平獲得「共和國勳章」(資料圖片)


22日當天,長沙天色陰沉,細雨霏霏。下午1點多起,得知噩耗的長沙群眾自發聚集到長沙湘雅醫院,為袁老遺體送行。下午4點多,載有袁隆平遺體的車輛駛出醫院,醫院內外、街道邊人山人海,人們呼喊着:「袁爺爺一路走好!」靈車經過之處,來往車輛停車一起鳴笛,現場氛圍肅穆凝重。



下午4點50整,靈車來到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現場已擠滿前來悼念的群眾。人們舉着「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的黑色橫幅,靜靜在雨中等待,靈車緩緩駛過,人們鞠躬默哀,在靜默中和袁老告別。而在袁隆平居住的家門外,市民自發送上鮮花,鞠躬哀悼。


在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學生祝同學向大公報表示,袁老的一輩子都在為消除飢餓而奮鬥着,現在我們不僅能吃得飽了,袁老卻走了。「我能夠多年來不斷『追星』,走近袁老,跟隨他的腳步去探索水稻高產,去為『三農』做一點事情,是我的幸運。」


長沙市民方先生告訴者大公報,得知噩耗,十分悲痛。他表示,深切緬懷袁老這位畢生奉獻雜交水稻事業,造福世界人民的地球功臣,袁老爺子的「禾下乘涼夢」、「造福世界夢」也一定會被實現。


市民陳女士沉重地表示,袁隆平院士對於是湖南的驕傲,他對水稻事業的奉獻和付出感染着染着每一位湖湘子弟,如今袁院士走了,但他的精神和事跡一定會繼續流傳下去。


從泥土裏來 到白雲中去

袁隆平生於動亂年代,從小過着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自小親歷過飢餓的他,下決心一定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從不斷刷新紀錄的畝產,到耐鹽鹼海水稻的創新試種,讓大家吃飽又吃好,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


數十年如一日,袁隆平為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與農業科學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個國家和地區限制本國糧食出口,引發了全球關於糧食危機的擔憂。袁隆平說:「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希望大家不要擔心。」


他的一番話,讓老百姓吃了「定心丸」,有網友說:「有袁隆平爺爺在,心裏踏實得很。」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在獲獎當天,袁隆平從湖南長沙趕到衡陽市衡東縣洣河橋村,查看「第三代雜交水稻」製種情況。在現場,袁隆平拿着水稻說:「開花開得好好。」在現場,他面帶微笑,他曾說過:「只有下田最快樂。」


袁隆平是一個屬於土地的人,禾下乘涼夢,一稻一人生,他的逝世,讓無數熱愛他的人萬分悲痛,但他的精神、他的事業、他的遺志,有無數拚搏的中國人去繼承、去發揚、去光大。就如一位網友留言說,袁隆平院士從泥土裏來,到白雲中去。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放心接種 數據顯示針後死亡與疫苗無關

變種病毒流入社區 接種疫苗刻不容緩

死不認錯!黑醫護阻撓市民接種國產疫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