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論文曝光的美國陰謀......
美國經濟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泄露西方資金僱請香港科大學生,當「白老鼠」參與一項所謂社會實驗,美其名研究示威模式,實則煽惑暴亂。負責研究的所謂「學者」來自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哈佛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等。這篇所謂論文竟稱「抗議是香港穩定的源頭」,這與佩洛西的「暴力是香港美麗風景線」如出一轍,是西方煽動港版「顏色革命」的鐵證。
科大回覆《大公報》指,涉事的科大副教授2019年9月離開科大,校方曾於2019年年底去信要求研究團隊將「獲科大批准」的聲明從研究論文中移除。不過當中一名「學者」,現於澳洲New South Wales大學的前科大副教授張憶芹Y. Jane Zhang,依然在履歷表稱與科大合作關係至2022年。
《美國經濟評論》最新一期(六月號),刊登了由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慕尼黑大學、美國經濟和政策研究中心(CEPR)、美國賈米爾貧窮行動實驗室(J-PAL),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的所謂學者,以做社會實驗研究示威模式為名,不斷用金錢誘推參加實驗的逾千名科大生,參與2017年及2018年的7·1遊行,並於2019年6月黑暴爆發時發表《持久政治參與:社會互動與政治運動的驅動力》的所謂論文,鼓吹持久參與遊行才能影響「政治」運動。
這些所謂「學者」,包括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的Leonardo Bursztyn及Noam Yuchtman、美國經濟和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Davide Cantoni、現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David Y. Yang,以及香港科技大學Y. Jane Zhang(張憶芹)。
提供報酬予上街學生
五位學者首先於2015年開始,向於2017及2018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2018年7月畢業的除外)、年齡18歲以上的香港居民或內地學生發出數封個人傾向調查,得到10%至20%的回應後,於2017年6月再隨機抽選約1100位學生參加「實驗」。
這批科大「白老鼠」分成兩組人,一組是對照組,他們不會受到任何干預;另一組是實驗組,2017年6月30日晚他們會收到一封郵件,內容是:「過去有許多同學會參加7·1遊行,所以我們邀請部分同學明天幫我們更好地統計7·1遊行的參與人數。我們希望你們能夠積極參與,為科學做出貢獻。在遊行中,這僅僅花費五分鐘。一旦你們上傳了所有資料,我們會提供350元的報酬。」
研究結果稱獲得報酬的參加者令2017年的7·1遊行人數增加了10個百分點。而這批獲酬的科大生能夠導致長期的政治參與,即是2018年的7·1遊行參與率提高了五個百分點。研究結論在論文的首頁已列明「一場政治抗議運動的參與度及持久性,並非由個人政治傾向或看法導致,而更多與個人同其他遊行示威者的互動有關。遊行示威為志趣相投的人提供了互動平台,包括社交網絡平台在內,從而編織更加強大的社會紐帶,為未來類似的遊行示威活動吸引更多人持久參與」。
問卷提「港獨」 倡報酬捐「眾志」
而該研究更不斷以額外獎金利誘科大生持續參與,包括2017的7·1遊行及2018年的7·1遊行,最終共有849名科大學生完成整個研究。
《大公報》發現,該研究計劃的問卷內容涵蓋是否參與遊行、遊行中的感受、遊行效率等問題外,更滲入「港獨」表態:「部分人在香港強烈支持『港獨』,你認為這些『港獨』支持者是否害怕公開表態?」
獲酬的科大生可選擇「經由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生資訊系統(SIS)直接存入」學生銀行戶口。若實驗對象學生完成多個問卷調查,還可獲得額外數百港元報酬。研究項目還建議學生可選擇將報酬捐給「港獨」組織「香港眾志」。
據論文資料顯示,該次研究由歐洲研究委員會(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的財務撥款,獲慕尼黑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及香港科技大學的授權。
研究負責人曾發表反中論文
楊宇凡David Yang曾在推特發表「撐暴」言論,文章留言指「集體行動是展示人類力量的最壯觀的一幕。」(大公報圖)
與張憶芹撰寫多篇研究論文的楊宇凡David Yang,現為哈佛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大公報》記者發現其「研究成果」多涉及社會抗爭,其中一篇於2017年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網站上發表的反中論文,污衊中國政府,並煽惑「港人的抗議達到威脅程度,就可抗衡北京」云云。
煽惑港人作威脅性抗議
該篇於2017年10月在倫敦經濟學院發表的反中論文《人民的力量?中國在香港政策的三元論》顛倒黑白,訛言惑眾指「國安法帶來社會不穩定」,又稱「如果港人的抗議富有威脅性,能抗衡北京」,「能帶來穩定」。
楊宇凡與張憶芹等人撰寫一篇名為《作為戰略手段的抗議:香港反獨裁運動的實驗性證據》的論文中,鼓勵香港學生參加抗議活動,其結論為學生如果知道身邊有更多人計劃參與遊行,那麼他們參加遊行的可能性更高。
此外,David活躍於社交平台推特,不時發表「撐暴」言論。如前年黑暴爆發當天,他分享「撐暴」文章並留言:「集體行動是展示人類力量的最壯觀的一幕。」
社評|外部勢力煽動香港「顏色革命」的鐵證
前年「修例風波」是外部勢力煽動下的港版「顏色革命」,雖然外部勢力否認其在事件中的角色,但一篇發表在全球知名學術刊物《美國經濟評論》6月期刊的論文,卻讓他們露出馬腳。這篇研究如何在香港「激勵」抗議運動的論文不打自招,道出一千多名香港的大學生被當成「白老鼠」推上街頭抗議的事實,成為西方介入香港動亂的鐵證。
這篇題為《持續的政治參與:社會互動和抗議運動之間的動態關係》的論文,由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慕尼黑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在內的多名「學者」合作撰寫。從2017年開始,這批「學者」開始資助港科大的學生參加香港七一遊行,美其名曰「社會實踐」,再將學生參與黑暴、擾亂、破壞香港穩定的過程和結果,當成「學術成果」堂而皇之地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作者透露了「激勵」細節,一共招攬了1100名科大的學生,將他們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後者會得到數百元「勞務費」,條件是參與2017年的七一遊行,結果發現「激勵」措施有效,遊行人數因此增加了一成。更令作者「引為自豪」的是,一次性的激勵動員會產生積極後果,如2018年七一遊行參與率又增加五個百分點。而且,這種對持續政治參與的促進並非通過改變受試者的政治信仰,而是與社會互動存在關連,比如在遊行現場建立的「友誼」。的確,黑暴期間「遊行者」以「手足」互稱,「手足」成為他們共同參與暴亂而得到的共同身份。
「實驗」還特別設計了有關港鐵的情節,參與者被要求前往中環、金鐘、灣仔、銅鑼灣、尖沙咀、旺角等港鐵站,記錄期間可接觸多少人,並記下站名、所處位置及拍攝照片佐證。難怪港鐵站後來成為暴徒重點襲擊的目標,原來早已通過「研究」而「踩點」。
更昭然若揭的是,作者聲稱通過訪問數千名參與「佔中」的學生,得出香港年輕人走向激進的證據:八成八受訪者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兩成二支持用暴力追求所謂政治權利,而當學生被「鼓勵」匿名表達時,支持暴力比例達至四成。論文顛倒黑白,稱「抗議是香港穩定的源頭」,這與佩洛西的「暴力是香港美麗風景線」異曲同工。一名姓Yang的論文共同作者更在另一篇文章中聲稱「只要香港人以抗議相威脅,就可以限制北京」。圖窮匕見,抗拒「一國」、否認中央對港憲制責任,是貫穿非法「佔中」、修例風波及「立法會35+」的主軸線。
如果不是作者「炫耀」學術成果,世人還不知道參與社會騷亂的年輕人尤其大學生們,在西方搞手眼中不過是供他們操控「顏色革命」的工具,這是多麼可悲,又是多麼的令人憤怒!這篇論文反映了外力滲透香港社會各階層的冰山一角,也證明了中央和特區政府撥亂反正是完全正確的。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自詡「人權燈塔」的美國是時候照照自己了美國人道危機:邊境難民兒童 遭遇慘過坐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