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首: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打造文藝交流中心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4-05

本文精彩

盧新寧說:「香港是世界的、 更是中國的。從文化上來說,固然要八面來風兼 收並蓄,同樣要一脈相承培根鑄魂。」


「融通中外·文明互鑒」──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昨日在香港舉行,與會人士就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言獻策。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以及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等分別在會上致辭。

 

「融通中外.文明互鑒」─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昨午在會展舉行。



大公報記者 李亞清、徐小惠(文) 梁堅(圖)

  

林鄭月娥致辭時表示,要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必要先建立港人、特別是青年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嚮往。「有效的教育引導、輿論宣傳和社會文化薰陶至為重要;這不單是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的使命,也應該是教育界、傳媒和社會團體的共同責任。」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把香港的文化地位寫入規劃,並提到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林鄭月娥致辭時指出,香港具備中外文化薈萃的特色和優勢,加上廣泛的國際脈絡,有能力匯聚海內外和本地人才,成為促進中華文化在國際間影響力的平台。


推動四方面策略性工作


她表示,要進一步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會推動四方面策略性工作,包括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致力與海外著名文化機構建立緊密關係、持續推動香港與中國內地的文化交流、善用科技和培養人才。


具體而言,在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方面,她指出,「西九文化區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項目,將成為香港的文化新地標。即將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M+博物館,與擴建後已重新開放的香港藝術館,將形成一個難得的博物館群。」


在致力與海外著名文化機構建立緊密關係方面,香港至今已與20個國家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特區亦致力推動表演藝術及藝術展覽方面的交流,並籌辦和支持不同類型的表演和藝術節等。


在持續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方面,特首表示,「特區政府和文化界可以利用香港方便通達的平台,以及與內地的頻繁聯繫,吸引更多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香港舉行,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她談到,最近國家藝術基金開放予合資格的香港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申請,更是一項支持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具體舉措。


在善用科技和培養人才方面,林鄭月娥說,特區政府已成立跨部門藝術科技專責小組,制定發展和推進藝術科技的策略和措施。各個相關的政策局轄下不同的基金或計劃合共預留了一億元,供有意推動藝術科技的人士申請。香港演藝學院和多所大學都提供相關課程,國家教育部也提供大力支持,包括把多所內地著名的藝術學院納入「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



籲各界共同引導宣傳


「要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必要先建立港人、特別是青年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嚮往。」林鄭月娥強調,「有效的教育引導、輿論宣傳和社會文化薰陶至為重要,這不僅是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的使命,也應該是教育界、傳媒和社會團體的共同責任。」



「『融通中外·文明互鑒』──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由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中聯辦宣文部、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香港文聯)共同主辦。參加論壇的與會人士通過發表主題演講、舉行圓桌對話等方式,共商在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新定位下的未來新路向。


香港商經局副局長陳百里、康文署署長劉明光、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主席唐英年、香港貿發局主席林建岳、中聯辦宣文部部長鄭琳、香港文聯顧問施子清及汪明荃、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李秀恆等共逾700名香港文化藝術界代表參加此次論壇。


推動文藝產業化 打造發展新平台

  

霍啟剛(左二起)、毛俊輝、姚珏、鄭培凱、劉小康等進行對話。


「融通中外·文明互鑒」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昨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團結香港基金學術顧問鄭培凱,香港設計總會秘書長劉小康,香港弦樂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姚珏,亞洲演藝研究創辦人毛俊輝,香港文聯副會長、全國青聯副主席霍啟剛現場參與演講,並在最後由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以視頻形式總結發言。幾位嘉賓不約而同地從青年人與大灣區的角度,分析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優勢與機遇。

  


社評|尋找「文化主場」 建設「文化高地」


   

  「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是中央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更高期待,更是不容錯失的重大機遇。在新發展形勢下,香港只要「苦練內功」提升競爭力、尋找「文化主場」築牢自己文化根基、革故鼎新激發「文化活力」,未來就一定能建成世界級的「文化高地」。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十四五」規劃為香港賦予了巨大能量和機遇,能否抓得住,根本還是要靠香港自己。香港要實現文化藝術的大發展,必須抓住核心。核心就在於三個「力」:增強實力、提升魅力、激發活力。香港須迎難而上「苦練內功」,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吸引力,更好發揮中西文化交流紐帶的作用,這是當務之急。還要打開新的上升空間,打通各種流通要素,強化創新引領,利用好大灣區這一廣闊腹地,更快融入國家潛力無限的巨大市場。


  而更重要的是,必須尋找自己的「文化主場」,築牢中華文化的根基。正如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昨日在高峰論壇上所指出的,如果我們自己疏離家國情懷、丟棄文化根脈,不懂得從本國歷史文化中擷取精華、汲取能量,甚至陷於「本土」迷思,怎麼可能創造出獨具魅力特色的文化形態,又如何談得上擁有與世界對話的實力和能力?


  香港固然要「八面來風、兼收並蓄」,但同樣要「一脈相承、培根鑄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指出,香港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必須要先建立港人,特別是青年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嚮往,社會各界對此有共同責任。


  樹高千尺,根深才能葉茂。背靠祖國,香港的優勢與潛力才能得到發揮。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建議香港發展中外人文思想交流中心、文化創意產業交流樞紐、文化人才高地,並表示國家還會不斷推出有利香港文化發展的政策。行政長官表示,將致力與海外著名機構建立緊密聯繫,持續推動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善用科技培養人才。這些無疑會進一步增強香港市民對未來文化發展的信心。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在香港,要理直氣壯地推進愛國主義教育!


騎行中國港青阿毛:用開放心態睇今日嘅中國


幼園國安法讀本來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