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能全面脫貧?TVB這隻四人攝製團隊找到了答案
奮戰多年,到2020年底,內地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過程絕不容易。無綫新聞及資訊部特別製作紀錄片《無窮之路》,深入十個曾經的「貧困縣」了解各地民生,講述成功的脫貧故事。
文/陳惠芳
無綫新聞及資訊部總監黃淑明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為製作紀錄片《無窮之路》,無綫助理總經理(新聞及資訊)袁志偉曾走訪寧夏。黃淑明亦於2019年走訪貴州,她表示貴州原本地形崎嶇交通不便,在國家支持下建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使得省內交通逐漸便利,甚至小村落都有公路前往。而寧夏的脫貧建設,同樣令袁志偉震撼。
她又言,製作上為了擺脫一般紀錄片的敘述,《無窮之路》以軟性方式呈現,所以加入藝人陳貝兒擔任主持。陳貝兒在加拿大修讀新聞系,但她在紀錄片中的角色不是記者,透過她的主觀感受以及生活在香港的感覺,由她以第一身經歷拍攝,易令港人得到共鳴。除了陳貝兒,攝製隊僅有導演岑應及兩位攝影師,總共四人前往拍攝。黃淑明說:「(四人)帶住問號去,回來之後得到的是圓滿答案。
她續言,攝製隊穿梭全國六個省份,包括:四川、雲南、寧夏、海南、廣西、貴州,深入十個貧困縣。整個旅程歷時兩個多月,經歷幾千里路。走遍南北踏上「無窮之路」,由全國最南部的熱帶雨林,走到雲貴高原大峽谷,踏進大西北戈壁沙漠,進入川藏高原,深入民生了解各地在脫貧過程中的轉變。紀錄片能做到「圓滿答案」,要多謝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及當地電視台的協助。其中電視台提供當地脫貧前資料圖片,通過今昔對比,和觀眾分享曾經面對的挑戰和成功脫貧的故事。紀錄片取名《無窮之路》,意思解作「無窮」及「無盡」之意,希望往後再沒貧窮。而往後需付出無窮無盡的努力,把握國家無窮的機遇。
□陳貝兒(前)到訪四川大涼山村民新居,與小朋友合攝(無綫供圖)
攝製隊帶回「圓滿答案」
黃淑明又言,由偏遠鄉郊小鎮趕上現今社區發展的步伐,回顧以往受生活條件所限的同時,呈現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紀錄片中的人物訪問,其中一位內地網紅丁真,便是經過脫貧踏上成功的一個勵志故事。
□陡峭山體上近乎九十度的垂直鋼梯,通過這段「天梯」登上「懸崖村」(無綫供圖)
今次攝製隊只有四人,黃淑明說:「攝影師拿着攝影機,還有航拍儀器等簡單工具,拍出了完美景象。其中他們踏上非一般『天梯』,沿陡峭山體攀上近乎九十度的垂直鋼梯,並登上『懸崖村』山頂拍攝,攝製隊又要趕在入黑前離開。但攝影師想補拍『懸崖村』幾個美景,決定留在山上一晚,貝兒及導演本想留下來共同進退,但攝影師認為不需要四人在山頂過夜,說服導演及貝兒下山,所以才有『圓滿的答案』。」
貝兒歷險|踏「天梯」挑戰「溜索」
無綫新聞及資訊部製作紀錄片《無窮之路》,首兩集外間反應不俗,主持陳貝兒踏上非一般「天梯」,體驗村民的日常生活。
□陳貝兒踏上非一般「天梯」(無綫供圖)
攝製隊到訪四川的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大涼山橫斷山脈的「懸崖村」(阿土列爾村)。整條村莊建築於海拔一千五百多米高的懸崖上。由於山體峭壁無車道可行,唯一上落山的方法,只靠一條幾乎垂直九十度在懸崖上,二千多級的鋼梯。陳貝兒與攝製隊踏上非一般「天梯」,登上差不多等於一座香港大帽山,接近一千米距離的山頂。為改善村民生活,當地推行易地搬遷措施,大規模興建房屋並完善社區配套,包括醫療、教育就業、文化設施及交通網絡等。村民走出懸崖,在全新環境展開新生活。
□陳貝兒(後)成功征服 「溜索」 (無綫供圖)
而在昨晚(9月4日)播出的第三集,陳貝兒與攝製隊走入雲南怒江挑戰「溜索」,同樣驚心動魄。自古以來怒江兩岸居民的生活,全靠唯一的交通工具「溜索」過江。而「怒江」江水萬馬奔騰,當地有一位身經百戰的「溜索」醫生鄧前堆,堅持留守怒江守護村民近三十七年。貝兒為親身體驗村民生活,親自挑戰「溜索」。她說:「最初五秒我完全唔知發生咩事,好驚,好似坐海盜船咁。」當時貝兒雙腳懸空雲南怒江,真正「堅」離地。
□陳貝兒(右)與「溜索」醫生鄧前堆(無線供圖)
「怒江之困,困在交通」,居民日常生活受地勢所限,小朋友上學亦難上加難。因此當地進行「溜索改橋」工程,興建大量接駁公路貫通全省。居民自此將從前的渡江「溜索」,變為生產運輸工具,生活得以改善;同時成立專為失學年輕人而設的寄宿學校,為一群十多歲的山區青少年提供職業培訓,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
凝聚力量|一步一步走出貧困
□「懸崖村」 當地推行易地搬遷措施,大規模興建房屋並完善社區配套,協助居民走出懸崖,改善生活環境(無綫供圖)
無綫紀錄片《無窮之路》由8月21日起逢周六晚在翡翠台播映,第一、二集聚焦「懸崖村」的歷史及滄桑。整個四川省涼山州,有二千多條像懸崖村一般的貧困村落,政府花了數年時間,幫助共三十五萬村民搬出來,一座座新型樓房,完善配套的社區、醫療、文化設施、學校、道路網絡,全部為村民而設。
□陳貝兒到訪四川大涼山村民學校,了解他們搬遷後的新生活(無綫供圖)
第三集講述交通基建扶貧。中國青藏高原南部有幾條巨大山脈,大峽谷之下就是怒江,由雲南境內直通到西藏。自古以來,這裏建有百多條「溜索」,沿江兩岸居民靠「溜索」到對岸。2016年底,怒江州在全省率先完成所有三十六座「溜索改橋」工程項目,標誌着「溜索」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成為歷史。此後居民安心過橋。「溜索」這種古老交通工具,亦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
第四集將於9月11日播映,主題為扶貧先扶智。怒江以往的「溜索」年代,農村很多孩子到了十三四歲都從未上過學。教育是消滅跨代貧窮的根本辦法,怒江一所專為失學青年而設的職業培訓學校成立後,各地紛紛仿效。
□陳貝兒雲南探索大峽谷(無綫供圖)
來源:大公報
編輯:Rebe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