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年後,楊振寧回應鄧稼先信件:我們千里「共同途」了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4-05

本文精彩

「稼先,我已實現你的千里共同途,你可以滿意了!」


昨日是著名物理學家、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99歲生辰(農曆100歲),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中國物理學會聯手舉辦「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張傑、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等多位科學和教育界領導、著名科學家和學者,分別在清華大學及中大校園出席活動,回顧楊振寧的人生經歷和家國情懷,向他致敬及送上祝賀。楊振寧親自出席清華大學研討會現場,並回憶了他1971年首次訪問中國時與「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的一段往來,以鄧稼先贈與他的兩句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為結尾,總結他在過去50年做到了鄧稼先對他的期望。


近百名中文大學師生及嘉賓出席「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



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葉中敏

  

邱勇在致辭時稱讚楊振寧具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師風範,「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大先生、真正的大師。」他表示,楊振寧在一個世紀的歲月裏,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觀如海的學術成就,書寫了功在世界、心懷家國的雋永篇章。「楊先生是華人首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時只有35歲。他的獲獎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在科學領域也能夠取得頂尖的偉大成就。」邱勇評價認為,楊振寧從1971年回國訪問至今的50年裏,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發展、中國科教政策制定積極建言獻策,為籌款資助中國學者訪美、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推動中美物理學會交流


張傑則表示楊振寧即使在美國留學期間,始終關心祖國物理學發展,積極組織和推動中美物理學會的交流,促使兩國發起基礎研究合作計劃。「此外,在楊先生的建議及主持下,由中、日、韓牽頭成立亞太物理學會,大大促進亞太地區物理學會的發展。楊先生的勇氣、毅力和決心,是我們晚輩學人的楷模。」


楊振寧(前排中)在清華大學會場致辭。


段崇智在致辭中回顧了香港中文大學與楊振寧交往的歷史,並在之後聯同中大管理層、楊振寧的中大好友,以及多名中大教授及嘉賓,在中大校園出席研討會的視像連線。段崇智說:「楊振寧一生對學問孜孜不倦,在科研路上奮勇向前、無畏無懼,勇於挑戰舊有概念,突破僵框,開創嶄新理論,並致力糅合中西文化來推動學術界蓬勃發展,對知識傳遞無私奉獻,是學術界的典範。」他在現場想對楊振寧致謝,表示對大學的貢獻浩如煙海:「我特別感激他與中大同行將近六十載,設立獎學金助中大倡學培賢,又把獎章、著作、手稿等捐贈與中大,成就知識及文化傳承。」


50年前首次回國感觸深


楊振寧在最後進行了一段長約十分鐘的致辭:「50年前,1971年,我第一次訪問新中國,這個訪問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歷)。因為使得我對新中國第一次有了一點認識,這個認識對於以後50年我的人生軌跡有非常大影響。」楊振寧說。那次的訪問,他除了看望在醫院的父親以外,還見了一些親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我最親近的朋友,就是鄧稼先。」楊振寧提到,在他訪問中國期間,鄧稼先曾給他寫過一封信,這封信前不久出版在楊振寧的一本新書中。這封信不僅驗證了中國原子彈的製造基本沒有外國人參與,在信的最尾,還有幾段話,是鄧稼先給楊振寧的一個期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當時我沒看懂這句話。最近我又將這封信仔細看了,我覺得今天,50年以後,我可以跟鄧稼先說: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的跟你說,我是以後五十年,是符合你的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會滿意的,再見。」


此外,昨日現場還播出劉詩昆通過視頻為楊振寧彈奏的生日歌;楊振寧的中大友好,包括前校長金耀基、物理學系教授楊綱凱、王建方,香港中文大學前秘書長陳方正,以及物理系學生,亦拍攝祝壽短片恭賀楊教授。中大今次還向楊振寧送上兩份賀禮,一幅寫有「物理相推識守恆 鐸其斯振 期頤孔樂因從善 壽考且寧」的嵌名對聯,以及由中大師生精心準備的心意卡,滿載楊振寧在中大的足跡和回憶,以感謝他對科學的貢獻及對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培育。



楊振寧未負鄧稼先


賀壽會上,壓軸是「壽星公」登場。百歲的楊振寧,非常周到地逐一多謝了主辦單位和與會來賓;然而,接下來的一段話,不僅聽者動容,講者自己也幾乎潸然淚下。


楊振寧講的是鄧稼先,中國製造原子彈元勳功臣。


楊教授思緒進入了半個世紀以前,他說,1971年我第一次訪問新中國,那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改寫了我以後50年的人生軌跡。


1972年攝於北京。左起:王承書、張文裕、楊振寧、鄧稼先、周光召。


「稼先是我中學、大學的同學,但我們的感情超過了同學和兄弟。」


楊振寧和鄧稼先,本來有着很多的相同,兩人是同鄉,都在安徽合肥安慶出生;楊振寧父親楊武之,鄧稼先父親鄧以蜇,都是清華大學教授;振寧、稼先同在當年北平崇德中學唸書,抗戰期間清華遷昆明組西南聯大,兩人又是同學。


振寧45年赴美、稼先48年隨後,連同振寧弟振平,三人在美合租住一個房間……


1971年鄧稼先致信楊振寧。


然而,1950年之後,振寧與稼先由最大的相同變成了最大的不同,那一年,鄧稼先在取得美國普度大學的物理博士學位後,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大好機會與前途,立即乘船回國,投入了新中國的懷抱。而楊振寧留在了美國。


這之後的故事已毋庸多言。楊振寧進入美國最高學術地位的普林斯頓研究所,一直名成利就,1957年獲諾貝爾獎,楊、鄧兩個好朋友之間也從此斷了音訊。


直到1964年,傳來驚天動地一聲巨響,羅布泊升起蘑菇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很快美國情報機關偵查到並公布了中國原子彈幾位關鍵人物的名字,為首者就是鄧稼先!在與楊振寧天各一方的15年中,鄧稼先「人間蒸發」,在黃沙撲面、人跡罕至的新疆大漠中隱姓埋名苦幹,為祖國的國防核工業、為第一顆原子彈的試爆成功,獻出了自己的一切。這一聲巨響,對楊振寧的衝擊和震撼,超過了一顆原子彈,超過了一切現實世界中的得失與名利。


對舊日好友的惦記與關懷,更懷着一份難以言喻的隱衷,楊振寧1971年首訪新中國,提出要求會見的名單,頭一個就是鄧稼先。


其後兩人終於見面,楊振寧看到鄧稼先家中的沙發、壁櫃都不錯嘛;誰知,這時的鄧稼先,是周總理親自下令急召返京,家中沙發等都是「道具」。


而在這次重逢分別時,鄧稼先給了楊振寧一封信,信中最末兩句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50年後,楊振寧用哽咽的聲音說:稼先,我懂你的意思了,我已實現你的千里共同途,你可以滿意了!


50年,一位為國獻身、一位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推動了一整代海外華裔學者走上愛國道路,楊振寧未負鄧稼先,愛國、科學,異途同歸。



治學嚴謹 為人風趣


香港中文大學前秘書長陳方正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談到,楊振寧是一個風趣、直接的人,並分享兩人交往過程中的兩件趣事:一是在宣布香港回歸之前,兩人曾就英國人和中國人治理香港問題展開討論,1997年香港回歸慶典,二人再度相遇,楊振寧慨嘆,港人治港「並非易事」;二是1986年2月,在波士頓,楊振寧請他吃飯,飯後陳方正拿出一張紙,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博文講座教授的聘書合同,楊振寧非常高興地在合同上簽了字。從此,中大與楊振寧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香港中文大學物理學榮休教授楊綱凱則表示自己很幸運,多年來有很多機會和楊振寧接觸。楊綱凱讚揚楊振寧不單學問做得好,為人更值得年輕一輩人尊敬。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百齡華誕 | 楊振寧通往物理巨擘之路


中國人的極致浪漫:天舟中秋「送快遞」   天宮將迎神十三


年轻人無需再「仰望」西方 抬起頭來看祖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