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畀個配額我,見阿媽一面」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4-05

本文精彩

親人生離死別,苦盼通關返鄉。


香港與內地免檢疫通關最快有望月內落實,但通關名額初期料以商務公務人士優先,普通基層市民未必有份。


「阿媽養大我,若果連佢離去,我都不能見佢一面,點可能唔自責呢?我只想攞個配額,返去見下阿媽!」有基層哭訴至親病危,但未能回鄉探望;亦有人欲返回內地求醫卻困難重重……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指出,疫下不少基層家庭與親人長期分隔兩地,連至親過世也未能奔喪,希望可預留部分通關名額,給予探親及有特殊需要的人申請,讓普通市民感受通關帶來的溫暖。


新界香園圍與深圳帝景台僅一河之隔,近期很多分隔兩地的家庭或情侶,貼着鐵絲網隔河「相見」,場面感人。



大公報記者 邵穎

 

好自責陪唔到病母


馮女士(單親家庭):


單親媽媽馮女士來自東莞,居於內地的母親患有老年痴呆十幾年。疫情前,她常回家探媽媽,只需兩個小時車程就返到家。但兩地在疫情下收緊出入境檢疫安排,變成了兩星期的漫長隔離,還要付近萬元的隔離費用。她說,今年一月母親跌傷後癱瘓,健康轉差,只能轉食流質食物,「前幾日家人打電話畀我,(母親)最近唔太食到嘢,可能要走……」


馮女士說,將考升中試的兒子患有SEN(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習方面已比別人差,「如果21日隔離唔能夠上學,佢更加無自信。」此外,因要照顧兒子,馮女士只能兼職做一些零工,每月8000多元的收入需負擔公屋租金、兒子就診費,難以再承擔隔離費用,「阿媽養大我,若果連佢離去,我都唔能夠陪喺左右,見佢一面,點可能唔自責呢?」


想返內地詳細檢查


李女士(長期傷患):


「我很害怕,能不能讓我回深圳,檢查一下身體?」50歲李女士兩年前一次嘔吐後右耳失聰,其後相繼出現右邊脫落兩顆牙齒、右眼戴上眼鏡後會產生水汽等問題,但在普通科檢查後,醫生表示「沒有辦法」,而專科輪候時間最快要排到明年五月。她很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但由於無法負擔在香港私家醫院做檢查的費用,因此希望能盡快到深圳做檢查。


不過,李女士之前工作時右手臂受傷,現時只能夠輪流從事保安員、餐廳散工等,收入有限,她亦只能住月租2600元、漏水漏電的劏房,甚至為了省錢,街市買五元的菜也要吃兩日。她坦言無法負擔停工及隔離檢疫多日的支出,只望能免檢疫回內地,「有一段時間真的想尋死,壓抑得受不了!」


只想同丈夫見下面


易女士(居於劏房):


「之前老公都係星期五返香港,星期日回去內地,但現在都唔知幾時先可以一家團聚!」受疫情「封關」影響,易女士與丈夫兩年來分隔兩地。她說,丈夫是家中經濟支柱,在廣州從事機械維修,供養在港生活的妻女,疫情前每個周末都能相聚,疫情爆發後,一家人團聚無期。


現時易女士帶着兩個15歲的女兒住在油麻地的劏房,居住環境讓她感到危險重重。因為同一劏房單位今年搬來兩戶懷疑從事賣淫的女子,家中多了很多陌生男子出入,她報警求助後,反受到人身威脅。


易女士現時雖想帶同女兒回內地與丈夫團聚,但三個人幾萬元的隔離費用難以負擔,希望能納入免檢疫通關配額。


急需辦等咗五年的單程證


陳女士(焦急婦人):


「我好想快啲一家團聚,但負擔唔起昂貴嘅隔離使費。」51歲的陳女士五年前為身處內地的丈夫和兒子申請單程證,終於在今年獲批,但單程證文件需要她返內地簽名,而考慮到工作及隔離檢疫費用,她遲遲未能起行。


「今年1月,我已貸款三萬元,返內地辦理單程證需要嘅DNA認證,至今仍未還清,我唔想再借錢。」陳女士說。


上月,陳女士再收到通知稱,如不回鄉簽署文件,家人就要重新申請單程證來香港,那等於五年申請白費,「辭埋份工,諗住12月頭打針通關,以為可以返上去。一時又話通,一時又唔通,唔知點算?」


市民期待早日通關,自政府上周五推出「香港健康碼」(港康碼)並接受註冊申請,截至昨日晚上九時,已有37.1萬人申請註冊,當中約10.8萬人已啟動賬戶。針對通關後的配額安排,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昨日舉行「基層通關需求申訴會」,期望「配額制」做到透明、公正,並兼顧不同社群需要。



三日逾37萬人申港康碼 足見需求熱切


市民期待早日通關,自政府上周五推出「香港健康碼」(港康碼)並接受註冊申請,截至昨日晚上九時,已有37.1萬人申請註冊,當中約10.8萬人已啟動賬戶。針對通關後的配額安排,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昨日舉行「基層通關需求申訴會」,期望「配額制」做到透明、公正,並兼顧不同社群需要。


團體籲留一半配額供非商務者


社協建議,政府應該將通關配額制分為不同類別,包括商業事務需要、非商業事務需要及其他特殊情況,確保不少於一半的配額用於商務以外的申請個案中;當局還應清晰化「有特殊/迫切需要」的定義,可以參考深圳對特殊緊急出境需要市民的處理。由於不同家庭及個案情況各異,申請人除了需符合上述申請條件外,為確保申請有序進行,當局可考慮引入計分制度審核申請。分數可根據「與探訪對象的關係」、「緊急程度」、「輪候時間」、「往返頻密程度」等因素決定。


社協又提到,申請配額的人士,或需在前往內地前提供核酸檢測證明,涉及的費用動輒數百元,而疫下基層市民收入大減,或無力支付,建議當局降低檢測費,若能證明經濟有困難者,則考慮免費檢測。


社協建議預留不少於半數通關配額給予非商業事務的人士申請,並引入計分制審核申請。(大公報記者 凱楊 攝)


至於上周五開始接受申請的「港康碼」,創科局表示,現時申請「港康碼」流程規定,非房委會公屋住戶需上傳住址證明待政府審核,若未能提供,預計最快本周會收到政府發出、包含個人識別碼的確認信件,用以啟動賬戶。


社評|關乎民心 合理分配名額


  

特區政府正全力籌備通關事宜,如何分配通關名額備受各界關注。一方面要看到商務人士對通關的龐大需求,但同時也要照顧到普通市民的恩恤需要。長期病患的父母無人照顧、兩地婚姻夫婦被迫分隔、子女缺乏照顧成長出現問題,等等。正因如此,坐困愁城兩年,通關乃民心所向。所謂民心我心,對此不能簡而化之。政府應積極考慮劃出一定的比例,以供有迫切需要的市民申請。合理分配名額,平衡各方利益,對政府施政也是一次考驗。


通關是當前香港最大的民意。港康碼從上周五推出之後,短短三天內,就收到超過33萬人次申請,逾10萬人成功啟動賬戶,足以說明社會的強烈需求。但當下遠未到「全面通關」的時候,即便年底前可以「有序通關」,口岸、人數、地域等方面仍然存在限制。在「僧多粥少」情況下,制定優先次序更加必要。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表示,政府需優先處理有經濟需要的人員往來,包括「有迫切需要進入內地,特別是商務和公務,而他們進入內地的工作亦是與香港的經濟息息相關」。相關的政策局局長目前正接觸一些過往已屬於豁免組別的組群,聯繫有關商會、專業團體、上市公司等,以協助制定優先組別。對此,香港社會給予了充分的理解,畢竟經濟是香港的命脈,讓商務人員盡早實現通關,有利於香港推動經濟向前發展。


然而,對商務人士支持的同時,不能忽視其他階層的需求。兩年未通關,早已累積了不少社會問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曾舉辦過一項調查,了解疫情下「封關」對基層家庭的影響,結果顯示超過六成認為,當家人有病或有急事時不能前往照顧及幫助,其他問題還包括收入減少及家人被迫分隔等。夫婦分居兩地影響感情、子女缺乏照顧成長出問題、家人病重而無法探望、長者去世子女無法奔喪,種種情況令人揪心。


這是客觀存在的問題,需要切實作出回應。當然,通關初期的名額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令所有人都滿意,但合理平衡各方需要,並非不可能之事。正如有團體建議,商務人士可以佔比例大一些,但應預留三分之一名額予有迫切需要的市民。事實上,諸如探病、奔喪等申請,完全可以提供證明。早前深圳市政府為有「特殊緊急事由」的居民,包括治病、訴訟、應試、處理產業、學術交流、探望危重病人等,開通「綠色通道」出入境,有效做法值得香港借鑒。


特區政府在抗疫及籌備通關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讓商務人士優先通關也是合理之舉,但政府可以做的還有很多。「良政善治」不是一句口號,需要有更大的承擔、作出更大的努力、推出更貼地的政策,也需要加強對政策的宣傳解釋。百姓冷暖,民心民情,做好通關工作,是各界的期望,也是特區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大文快報(2021.12.12 周日)


「一國兩制」天地寬 優質民主真體現


香港成立公務員學院 「補短板很有必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