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元消費券周四來拎喇!
新一輪電子消費券本周四(4月7日)派發喇!逾600萬合資格市民當日起可領取首階段5000元消費券,一如去年,多個商場趁勢推出各類優惠「吸客」,餐飲業堂食限制雖仍待解禁,但已滿懷希望能帶旺生意,幫助「止血」。亦有市民早已規劃好如何使用消費券。
新一輪消費券周四開派,全港逾600萬市民受惠。(大公報)
提醒大家,今期消費券使用期至10月31日,長達七個月,毋須急於外出吃喝購物,放心慢慢享用!
電子消費券加碼至一萬元,首階段5000元會在本周四到手,去年領取過消費券的市民不用重新登記。登記Tap & Go、Wechat Pay及支付寶的用戶可一次過收取5000元,有效期至10月底;八達通用戶就要分兩期發放,首4000元周四可拍卡領取,若下月底或之前用完4000元,最快6月16日收到尾期1000元消費券,若在10月底限期前用完,會在11月16日收到尾期。
市民暫忍手 選定心儀產品
為配合消費券計劃,不少商場及商戶紛紛推出不同形式的獎賞優惠,以吸引顧客。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已在每層電梯口處的顯示屏滾動播放近期的優惠活動,希望搶到「頭啖湯」。
昨日星期天,明顯多了人外出逛街,不少市民與朋友或家人結伴逛超市、商場。有市民表示自己平時比較喜歡和關注電子產品,趁假日外出逛街已選定心儀的手機,待領取5000元消費券後,就會用於購買心儀電子產品;亦有市民暫時沒有什麼特別想買,取得消費券後,預期會買日常用品及防疫用品。
首輪總額達300億 盼能帶動復甦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網誌表示,受疫情影響,二月零售銷售貨值下跌近一成半,失業率升至4.5%,預計仍會再向上。在本月初發放首期消費券,是希望為疫情下承受相當壓力的市民提供一點支援,而這筆總額達300億的公帑,亦能為市場帶來正面效應,增加商戶生意。他又說,首期消費券的限期直至10月底,即每天大約花20元都肯定能於限期前用完,希望市民能更彈性安排消費計劃,不須急於外出消費。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在抗疫記者會上重申,目前仍是抗疫優先,消費券使用期長,市民毋須「急着用」,社交距離措施仍生效,呼籲市民不要聚集、不要跨家庭聚會,強調抗疫措施仍是先決條件,須市民嚴守,與消費券無矛盾。
部分商場或商戶推優惠吸客
信和集團旗下6大商場(屯門市廣場、奧海城、荃新天地、中港城、黃金海岸商場及尖沙咀中心及帝國中心)
•會員於4月7日至20日期間,以S+ REWARDS手機應用程式登入「消費大激賞」eShop頁面,可選購價值3800元的多款禮品及商場商戶現金券套裝,涵蓋逾250間商戶
一田百貨(4月7日起推出多重消費券提案)
•即日單一發票購買一田現金禮券每滿1000元,即可換領「$110超市現金優惠券」;生活家品低至3折;於WeChat Pay HK發放6萬張優惠券,合共總值150萬。
新地12大商場(東港城、北角匯、上水廣場、將軍澳中心、Mikiki、PopWalk天晉滙、life@KCC、卓爾廣場、錦薈坊、荃錦中心、荃灣新領域廣場及屯門寶怡商場)
•即日起至4月30日期間將推出升級「消費券賞上賞」,The Point會員由即日起,憑500積分於The Point平台預留換領證後再於4月7日至4月30日期間到指定商場,即日以4大指定電子消費券支付工具單一消費滿500元,即送價值120元禮券。
餐飲業:穩控疫情 才能「止血」
近日市面人流回升,商戶紛紛推出優惠吸客,有餐飲業界指出,業界雖未能第一時間受惠於消費券,但不少餐廳近期陸續加推優惠,其中提早預訂4月21日或以後堂食套餐,反應非常踴躍,預期只要疫情不反彈,業界仍有望受惠新一輪消費券。
稻苗學會榮譽會長黃傑龍表示,政府去年首次推消費券時,不少市民一拿到消費券就一窩蜂消費,但相信這次市民會較理性消費,加上新一輪消費券使用期限延長,餐飲業雖然最快4月21日才能恢復晚市堂食,但仍有望從後追上分一杯羹,「對於餐飲業界而言,最重要是疫情受控,到時恢復晚市,生意可望由目前兩三成,回升至七八成,達到真正『止血』。」
餐飲業盼4月21日晚市堂食解禁後,能從消費券上分一杯羹。
部分餐廳預訂反應理想
黃傑龍又說,業界正籌備不同優惠方案,「近期不少食肆已經賣廣告宣傳,開放4月21日後的訂餐,反應也非常好,初期幾日已經訂滿,市民等了很久,所以優惠未必一定以平取勝,相信更大機會推出新菜式或新套餐,務求營造復常氣氛。」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透露,業界正在部署稍後獲放寬時,推出針對性的優惠以吸引顧客。他估計,餐飲業可在第一輪消費券計劃,獲得15%的份額。
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估計,售賣日用品、食品及抗疫產品的商戶,將最能夠受惠於消費券,由於首期5000元消費券,可延至10月31日使用,相信部分市民或會留待第二期消費券一併使用,對售賣高價貨品的商戶也有幫助。
社評|消費券紓緩壓力 復甦仍須「清零」
由本月7日開始,約630萬合資格市民將收到新一期電子消費券5000元,這對紓緩疫下市民壓力、刺激零售消費市場會有一定效果。不過,兩年多來的抗疫經驗表明,只有盡快戰勝疫情,才是維護經濟發展和市民生計的最有效方法;只有在「動態清零」的環境下,消費券才能用得安全、用得開心,刺激經濟的效果才能持久。
今年財政預算案加碼派發電子消費券,人均1萬元,此舉受到市民歡迎。但僅此一項政府庫房支出600多億元。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指出,過去兩年間,政府用於抗疫的支出達到6000億元,這的確是大手筆。回歸以來,特區政府秉持審慎理財原則,累積了可觀的家底,遇上疫情正好大派用場。有人多次強調:香港抗疫「不缺錢」。這既是香港抗疫的底氣,也體現了政府的承擔。
但「不缺錢」只是一個相對概念,特區政府並不是真的錢多到花不完。香港財政儲備一度達到1萬1千多億元,相當於23個月的政府開支。但過去兩年多來因為抗疫之故開支激增,庫房大幅縮水,現在已下降至約政府16個月開支的水平。特區政府預期未來兩年都會赤字預算,財政儲備可能在數年後跌至12個月政府開支水平,一旦突破這一「心理關口」,影響會十分深遠。
數年後香港庫房水平如何,取決於疫情控制得好不好。眼前的情況是,由於第五波疫情失控,香港二月份零售貨值重挫14.6%,持續了十二個月的上升勢頭被逆轉;失業率升至4.5%,未來還會進一步上升;首季經濟增長極可能是負數,而全年經濟增長預測也無法樂觀。最令人擔心的是,第五波疫情尚未結束,第六波疫情又「山雨欲來」,這意味着香港經濟最壞的情況恐怕還在後頭。政府為保就業、穩經濟已推出六輪抗疫基金,未來可能需要推出第七輪、第八輪……庫房流血不止,總有「乾塘」一日。到那時,香港憑什麼抗疫?即使市民希望再派電子消費券,特區政府恐怕已經無能為力。
抗疫需要底線思維,作最壞打算,做最好準備。所謂最好準備,就是總結前五波抗疫的經驗教訓,一方面盡快補齊抗疫的短板,打有準備之戰;另一方面,落實抗疫措施要更堅決、更果斷,決不能再瞻前顧後。堅持「動態清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包括提出何時與內地通關在內的明確路線圖,市民對未來有了信心與希望,配合政府抗疫的意願就會更積極。
抗疫是系統工程,既要顧及眼前,更要着眼長遠。香港的未來在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十四五」規劃為香港勾勒了藍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要將這些機遇變成現實,早日與內地通關是前提;而要實現通關,戰勝疫情是先決條件。實現「動態清零」,一切皆有可能,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香港經歷慘烈的兩個月、付出慘重人命代價後,第五波疫情仍處於高位。雖然昨日新增感染個案是連續第三天少於6000宗,但仍不能有絲毫放鬆。在中央傾力支持下,特區政府負起主體責任,社會各界全力以赴,努力朝實現「動態清零」而努力。未來,凡有利於防疫抗疫的手段都應果斷地運用。盡快戰勝疫情,不要讓人感覺疫情永無了期,才是鞏固外資信心的根本之道,才是與內地通關、復甦經濟的唯一之路。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